生命观照|《我与地坛》中的“生死观”及呈现形式

文摘   2024-11-15 18:26   新加坡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与地坛》被文学界公认为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全文共七节,课本选的是第一、二节。

史铁生在第一节表达了他的“生死观”,在第二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歉疚和感恩。实则,这两节都涉及“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都是奢侈,论死都是矫情。”史铁生的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都在与命运抗争,直到临死前的最后一秒,也没有认输。借《我与地坛》与学生深入探讨生的价值、死的意义,谈谈每个人都无法回避、需要养成的正确的“生死观”,我认为,这是《我与地坛》的备课要义。

史铁生的伟大无需赘言,“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韩少功的评价恰如其分。史铁生用生命写就的文字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刺痛了现实,灼烧了我们的心。他最有资格谈论生死,活到20岁突然残疾的不幸命运,以及以后不屈抗争的生命过程,让他跨越了生死,超越了古今。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他还说:“我是残疾人,不是废人。”他更在《我的梦想》中写道:“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史铁生从死神之手挣脱之后,深刻地认识到可怕的是给自己的人生设限,给自己埋下痛苦的根源。他在地坛待了很多年,长时间思考残疾之后的人生之路,生,还是死成为二难选择。时间是刺透阴霾的阳光,慢慢照亮他封闭的内心,他的“生死观”从肉体上升到精神,他的生命在对生死的思考中,逐渐走向坚韧,走向明亮,走向自我和解与生死超越,最终走向了永恒。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这就是史铁生的“生死观”,不必急于求成,因为死亡早晚降临,如何活着才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史铁生没有使用说教的口气,语重心长地给予我们教诲;也没有恨铁不成钢般的耳提面命,就怕我们辜负了生命。他是自己生命的歌者,他的文字都是说给自己听的,但是我们也听到了,而且还沉淀在了我们的心里。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史铁生的人生态度,已经成为我们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跟高中生谈谈生死,不应该成为一个禁忌的话题,而应该是必要的教育内容。现在的高中生是数媒土著,虚拟空间虚化了生活,使得他们漠视死,也鄙视生。所以,借助《我与地坛》,与高中生敞开心扉,来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不可代替的教学设计。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的呢?

一、融生死哲思于景物描写

《我与地坛》(一),有三处景物描写,分别是: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这三处景物描写,第一处落笔地坛本身,第二处落笔地坛中的细小生命;第三处落笔地坛不同时空的景物。第一处写地坛外貌变迁,景象大寄意深,有历史纵深感;第二处定格的是某个瞬间,具体,立体,是认识的升华;第三处时空交错,境界高远,寓意鲜明。这三处景物描写,宏观微观相结合,层层递进,用诗意笔法,既描写地坛风物,又巧妙寄托情思,充分表现出地坛“再生”史铁生的详细过程,以及史铁生置身地坛、不断被地坛启发走向重生的生死考量。

接下来细看三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描写,史铁生把地坛放在“四百多年里”的时间横轴上,写地坛的“剥蚀”“淡褪”“坍圮”,这些描写契合史铁生二十岁上突然残疾的生命重创,并且与上段“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遥相呼应,以我观物,则皆着我之色彩,史铁生对命运的不满,投射到了日日独处的地坛,地坛成了他的化身。

景物描写还有两句:“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两句中地坛的苍老衰败隐退了,只见苍幽蓬勃。地坛的衰退与生机在史铁生的心中博弈,当强者逐渐胜出,史铁生的内心也就逐渐有了对待生死的坚定态度。每天摇着轮椅来到地坛的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透了自己的命运,逐渐走向新生。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开始看到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第二处描写,史铁生描绘了一个微观世界。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自然事物司空见惯又容易忽视,史铁生不仅看到了,而且从中产生了关于生命的大彻大悟。四百多年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些小小的生命,穿梭在生死之间,活着的时候竞相生长,绽放最美的生命。这些微观世界里的强大生命力,渗透到史铁生的心里,就蔓延成了活下去的动力。

前两次景物描写,史铁生以地坛为生命载体,展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自己与地坛的融合与分离中,“生死观”日渐坚定清晰,自然引出下文关于生死的思考:“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游走在“生”和“死”的艰难选择中,二十岁上忽然残了双腿,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又不甘永别这个世界,在地坛中的史铁生,看的是地坛,拯救的却是自己,当他读懂了地坛,也就读懂了自己,然后,走向了永生。

第三处描写,史铁生写得汪洋恣肆,奇丽壮阔,既可看见生命的多样性,又可看见生命的勇气和底气,体现了生命的大气象、大格局。你看,落日余晖,如此灿烂;雨燕高歌,天地苍凉;雪天来临,脚印成谜;古柏苍黑,见证悲喜;暴雨骤临,引发回忆;秋风突至,秋意味苦。这些景象没有顺序,不讲技巧,完全是在思维的大开大合中随意率性写就,这正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符合此刻史铁生的思想巨变,当他驾驭了生死,苦难就不再是活下去的绊脚石,而是增加生命高度的垫脚石。

2.融生死哲思于母爱颂歌

《我与地坛》(二),主人公只有史铁生和他的母亲。多年之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母亲的音容笑貌被儿子写得鲜活生动,宛在眼前。文字中哲思的力量,化为不朽,成为读者的精神慰藉。如果说,第一节是史铁生的自我救赎,那么,第二节,就是母亲对史铁生的拯救。

史铁生的母亲去世于1977年的深秋,《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1月,两者相距13年之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的第二节,以无比忏悔的心情,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了深情的歌颂和追忆,每当读到这几句话“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时,都会热泪盈眶。

第二节史铁生在歌颂母亲的同时,就母亲对自己残疾后的态度,也做了具体的说明。如: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从这些句子,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史铁生的母亲对儿子的爱从不遮掩,但她对儿子的爱理智、清醒,充满智慧。也就是说,史铁生的母亲对待生死的态度,充满了哲理。

残疾的是儿子,这个事实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改变;儿子的痛苦,他人更不可能代替;作为父母,给儿子铺设再多的道路,也都不是儿子的生命所需;唯有儿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他的人生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史铁生的母亲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她参透了命运,然后,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鼓励、启迪儿子去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样的母亲,注定伟大,也注定痛苦。因为儿子寻找人生之路的过程曲折漫长,这个过程酿成的焦虑担心成倍地积压在母亲的心头,而母亲只能艰难忍耐,当母亲把生的机会给予了儿子,就再也不考虑自己的生死。这样的生死观,能不感天动地?

史铁生写作成名之后,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也慢慢懂得了母亲的“盼望”。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母亲的心愿是什么,但我们从字里行间知道,这份心愿与名利无关。母亲知道儿子太痛苦了,所以,母亲的心愿非常简单,她只是希望儿子幸福,只要幸福,就足够了。

史铁生的母亲对儿子蘸着心血的爱,令我们动容;她充满智慧的举动,令我们敬佩。第二节,史铁生将母亲的“生死观”融入母爱颂歌和自我忏悔中,情深,智明。

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瘫痪之后,他又陆续得了肾病、尿毒症,他一直被疾病严重困扰,其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但是,这接连不断的苦难,不仅没有打败史铁生,反而让史铁生如同他名字中的“铁”一样,坚硬如钢铁,不屈不挠,顽强勇毅。与学生聊聊人生、聊聊死亡,从史铁生,谈到张海迪,谈到司马迁,谈到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那些伟大的人和生动的事,在交流的过程中,只要有一点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发学生对生死的思考,能够促使他们反观自己,并深深懂得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样的人生观建立之后,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越挫越勇,风雨无惧。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的话,我们都应铭记。

超然台上看
发布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感悟,致力于书写心声,启迪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