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精讲|《声声慢》中的“渲染”“递进”“炼字”

文摘   2024-10-30 10:23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婉约词宗李清照,是千古第一才女。《声声慢》是确立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惊世之作。她的诗词独树一帜,不仅具有女性的婉约细腻,更具有风味别致的艺术风格。如《声声慢》的开篇,堪称一绝。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如此赞誉:“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后人对首起十四叠字,从来不吝赞美之词,还有,“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等词句,读来别具特色,回味无穷。

李清照的诗词活泼生动,行云流水,少雕琢少用典,喜用口语,没有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就教学设计来说,我认为处理好三个重点,即“渲染”“递进”“炼字”,足矣。

渲染

第一个重点来自“学习提示”:“《声声慢》……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要注意揣摩词人由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

渲染,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进行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艺术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声声慢》一词对“愁”的渲染,具体表现如下:

1.叠词渲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边“点点滴滴”与之呼应)连叠七字,构成了一种婉转和谐的音律之美,这七组叠词,伴着哀婉幽怨的乐曲唱出时,多么凄美动情、绵远悠长。凄楚哀伤的氛围弥漫氤氲开来,如同一张网,所有人的心都被罩住提起,悬空着,被网一收,一放,那种被震荡、被掏空的感觉就有了。这七组叠词奇绝罕见,赞誉无数。几乎口语的表达,直白和情深,易于共鸣。

2.环境渲染。《声声慢》中的环境,显性环境为自然环境,隐性环境为社会环境。“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还有“雁”“黑”,这些词句描摹出当时的自然环境:初秋时节,傍晚时分,秋风起,秋雨淅沥敲打着梧桐,菊花被雨水打落,零落在地,冷冷清清。古人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的诗论是最符合李清照的心思的,李清照守在窗边,“偏惊物候新”,感时伤怀,眼前秋景就带有了浓浓的个人情怀。社会环境从词作中不能直接看出,盖棺定论的是,此词作的情感涉及家国愁、亡夫恨、寡居的孤独凄凉,先人已经给了答案,我们秉着拿来主义原则即可。如果要深入文本分析,可以聚焦“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雁过”是大雁迁徙,后边的“却是旧时相识”,是说这只大雁是李清照在北宋老家时看到过的大雁,两句呼应,说明李清照此处表达的是家国之愁思。

3.意象渲染。意象与景物不同,景物本身是客观的,诗人赋予了它情感,借景抒情;意象是有意义的形象,由物及人,言志寓意,如梅兰竹菊,第2点“环境渲染”中的自然环境就是由景物构成的,融“愁绪”于“秋景”,此处分析的是意象,注意两者区别。《声声慢》中的意象有“酒”“雁”“黄花”“梧桐”等。古诗文中,借酒浇愁,广为人知,不赘言;“雁”在“环境渲染”部分分析过,是眼见之物,可以看作环境的一部分,但是,“雁”在古诗文中,寓意丰富,有家乡、思人、怀乡的寓意,如“鸿雁传书”;“黄花”,即菊花,“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寓意丰富,此处是凄楚感伤之义;“梧桐”,寓意丰富,《淮南子·说山训》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将梧桐与秋天的悲凉联系在一起。“细雨”滴落在“梧桐”上,意境更见凄楚悲凉了。

4.动作渲染。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是大女主,动作颇多,富有变化。“寻寻觅觅”这一动作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都想一探究竟。“将息”,休息,前面加上“最难”,又激发了探究欲望。“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揭示的是“摘”而不得的痛苦,好一个摘而不得,既写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又写出了百无聊赖孤寂苦闷。“守着窗儿”,一个“守”字,庭院深深之感有了,无人可守,无物可守,只能守着“窗儿”,而窗外又是凄风苦雨,抬头是大雁飞过,低头是黄花堆积;看的是凄楚秋景,听的是扎心雨声。这一个“守”字,守的哪是岁月静好,守的全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好一个人生至悲!

5.心理渲染。“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意义相同,程度相同,叠加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无比悲凉的心境。“正伤心”,直抒胸臆,毫不避讳委婉,这种直露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渲染到极致。“憔悴损”中的“憔悴”课下注释为“凋零、枯萎”,写的是黄花。但我们在读的时候,自然想见的是李清照憔悴枯竭的形象,借物写人可以,直接联想也未尝不可;“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中的“愁”,即诗眼,呼告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宣泄了自己的愁情,淋漓尽致之余,又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空间想象,为何“愁”?如何排解?一一汹涌而来,令读者更是想一探再谈,妙不可言。

递进

第二个重点同样来自“学习提示”:“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递进层次,即递进中有层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标点已经将之分为三层,这三层的递进关系为:“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是“冷冷清清”的结果。三组叠词的递进关系既可表述为由动作到心理,也可表述为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一气呵成的逻辑,将李清照的感情由实到虚表达出来。我们诵读时,层递关系使得诗句中的情感具有了一种神奇的感染力,我们跟着李清照的韵律,一起寻找难寻之物一起感伤又不知如何放下,内心凄楚一层叠加一层,不可遏制。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没有时空隔阂,只有心灵相通。

炼字

第三个重点是“炼字”。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炼字。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找到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声声慢》有几处炼字特别好,它们是“最难将息”中的“最”、“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守着窗儿”中的“守”。

“最”是一个程度副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说忽寒忽暖季节,最难养息。这句话事理上存在矛盾。此处可以使用孙绍振教授的“比较还原法”进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表述是主观化、观念化、价值化了的,分析研究时,要把它的原生状态“还原”出来,将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发现矛盾,加以分析。此处还原之后是这样的:不冷不热的初秋时节,应该容易养息,不应该最难养息。李清照为什么这么写呢?“矛盾处”成为我们探究的“切口”,探究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是一种高级的写作手法。探究获知,“最难将息”不是因为时令,而是因为心情,这样,“凄凄惨惨戚戚”的愁情就得到了“曲折”的强调。

“淡”是一个形容词,此处形容所饮之酒清淡。此处为什么用“淡”,而不用“浓”或者“残”?《如梦令》“浓睡不消残酒”中“残”字用得特别恰当。此处用“淡”历来说法不一,这两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一是“淡酒”和“风急”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烘托出萧条的氛围和孤冷的心境;二是此词创作于李清照晚年,酒之“淡”与人生之“晚”相呼应,符合当时李清照流落江南寡居独处的处境。

“守”是一个动词,诗句意思是李清照独自一人,与窗儿相伴,怎样才能挨到天黑。一个“守”字,李清照的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独自一人,孤苦伶仃;孤独寂寞,凄凉无比。上片提到“晚来风急”,是指天色已晚;此处提到“独自怎生得黑”,是说怎样才能挨到天黑。这两句中间有一个时间差,即从“天色晚”到“夜色黑”,这个时间差并不长,但是李清照却觉得时间无比漫长,都等不来挨不到,之所以有这种心情,就是因为李清照孤独凄楚的处境和枯寂如灰的心境。“守着窗儿”,言外之意是无人无物可守,侧面揭示了李清照的丈夫、国家、金石等都消亡殆尽了,这是多么令人疾痛惨怛的事实。

结语

《唐诗宋词简释》中这样评价《声声慢》:“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李清照创作《声声慢》,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超然台上看
发布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感悟,致力于书写心声,启迪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