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教材中“学习提示”对《短歌行》的主题、文体、手法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说明,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上,教师无需着力下功夫。
这首诗的学习重点可以放在手法鉴赏上,旨在将几个手法的概念、功能真正理解透彻,掌握明白。
“学习提示”中有这么一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其中的“比兴”“用典”,确定为教学重点。
鉴于艺术手法是文学类文本的学习重点,我们将探究的手法扩展到:比喻、起兴、比兴、用典。带着思辨的态度,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培养结构化思维,构建结构化知识。
出道题考考大家
请分析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按要求填空: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5.周公吐哺。
A.使用典故的诗句有( )
B.使用比喻的诗句有( )
C.使用比兴的诗句有( )
D.使用起兴的诗句有( )
(答案在文末)
明确概念
一、比喻
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比喻的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
二、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三、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者也。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比”“兴”连用,则为“比兴”。
(补充:《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三种诗歌形式;“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四、用典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有“事典”和“言典”之分。事典,即引用历史故事;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前人言辞或诗句。(百度百科)
《短歌行》诗句具体分析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课下注释为:语出《诗经·郑风·子矜》,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从注释可以看出,此处使用了两种修辞,一是用典(言典),一是比喻。(还有借代,“子衿”代指心上人)
《子衿》是一首优美的情诗,描写的是一位姑娘望眼欲穿,等待心上人的到来。诗歌中的“子衿”代指心上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写的是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此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这样,构成了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从比喻类型上说,是借喻。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课下注释为: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此处使用了“用典”(言典)。那么有没有“比兴”呢?没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内部使用了“起兴”而非“比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写的是宴饮宾客,而前面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写的是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以此起兴,营造了热烈而和谐的氛围,引出下文宴饮宾客的欢快热闹。“我有嘉宾”句中的“人才”与“食野之苹”句中的“鹿”之间没有明确的相似性,“比”的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先言他物“鹿”,以引起下文所咏“嘉宾”,因此,此处使用的是“起兴”。
这四句均为引用,“用典”毫无疑问。但是,就《短歌行》而言,此四句与下文“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不是一个逻辑范围内的表意整体,所以,不存在“比兴”。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课下注释为:“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课下注释解释了重点字词,并给出了不同版本、不同说法,体现的对历史典籍的尊重和知识的开放性。
该句的意思是:当空悬挂的皓月,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短歌行》的主题与摘取明月无关,那么此处为何写“明月”与“对摘取明月的期待”呢?立足整首诗,我们知道此处诗人写“明月”实际上是设喻的表现。诗人以“明月”比喻“人才”,以“对摘取明月的期待”表达“对人才的渴慕”,其中的“比喻”这一手法就明确了。这一点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相同。但是,“青青子衿”句是引用,是“用典”,借用其意表情达意。而此处不是用典,是诗人以目力所见之物抒发情怀,通过可见之“明月”,引出对“人才”渴慕的表达。这就是“兴”。此诗句“比”“兴”兼有,因此,使用了“比兴”。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课下注释为:“三匝”,三周。“匝”周,圈。
此处使用的手法同第3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四句表面写“乌鹊”,实际写“人才”,表面是写乌鹊觅枝,不肯栖身,实则是曹操急切心情的表达,曹操希望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善而栖,快快到我这儿来。因此,此四句同样是“比”中有“兴”,“比”“兴”连用。
5.周公吐哺。
课下注释为:“周公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注释已经明确说明,此处的手法是“用典”。
结构化图示和小结
此次探究,看似简单,实则是一次思维炸裂的过程。“比喻”“起兴”“比兴”“用典”,均为初中、高中的学习重点,但是就这首诗而言,在使用上,有它的独特之处,如果能够将《短歌行》中的这四种手法进行透彻深入的分析,说明对这四种手法的概念、功能完全掌握,形成了结构化知识体系。对于“必备知识”的学习,需要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再者,此次探究如此下功夫,是基于“分析”“评价”的高阶思维的培养。如果能够准确进行区分,比较,并且给予强有力的判断,这说明,我们的思维的确有了高水平的表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都拿着打开这扇艺术大门的钥匙。
附答案:A(1.2.5)B(1.3.4)C(3.4)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