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吗

文摘   2024-09-10 09:36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吗?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上,现代文阅读是徐则臣的《放牛记》,因为是节选,所以我就网购了徐则臣的散文集《纸上少年》,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就是《放牛记》,我如饥似渴,反复阅读了几遍,感慨就慢慢积淀,有了不吐不快的感觉。

徐则臣的孩提时代,守规矩,“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但是,徐则臣对自己的“小大人”模样完全不满,他想成为一个“野孩子”,“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当我读到这儿时,不禁停下了阅读,陷入了沉思。

是啊,童年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放牛记》的第一段,给我们呈现了童年的两种样子。一个是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甚至有些不懂事的肆意与放纵;一个是规矩懂事、整洁讲究,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从童年走来,从少不更事、天真无邪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甚至圆滑世故,当我们在生活中摸爬滚打被现实无数次的教训之后,便完全从成人视角,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童年就被我们父母涂改得五颜六色,现在的孩子似乎个个身怀绝技,都是小天才小神童,这完全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但是在中国严重内卷的时代,当父母因为功利而严重窄化了人生道路时,他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少。人的成长是完全依循规律的,古人就以“拔苗助长”的生动事例告诫后人,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陶行知老先生也说“生活即教育”,脱离了生活实际和成长规律的教育,其后果可想而知。现实具有蒙敝性,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记忆力很强,识记背诵迅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我们父母不能明辨是非,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或者处于攀比、功利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不切实际的拔高、赞美,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利。

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可是,父母们能够拨云见日,看到子女的未来吗?

要看到子女的未来,难道不应该首先看到子女的童年吗?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打扮成“小大人”,给予一些外在和内在的束缚,如果孩子知道如何反叛,如《放牛记》中的徐则臣,怀着狡黠和天真,最终成为了自己,成为了应该成为的“野孩子”,让自己有了一个几乎完美的童年;但是,更多的孩子是不能辨别是非对错,是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回归自我的,这样看来,很多孩子从小就无法去“放牛”,也就是无法成为自己。

这样看来,父母应该用儿童视角看待自己的孩子,当我们平视自己的孩子时,才能四目相对,真正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这样说,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如何当好孩子的老师,很重要的一点,是透析自己的童年,审视自己童年的对错优劣,而不是完全站在父母的角度,俯视与指令。

我顺着徐则臣的笔触,慢慢走进了他的儿童世界,他与牛在乡间小路上慢慢腾腾地走着,踩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扬起了起起伏伏的土尘,小小少年轻轻扬起牛鞭,在空着甩出清脆的声响,如同只有童年才有的欢快,在空中炸响,于是,牛儿仰起头颅,“哞--”一声长长的回应,将尾巴甩得更加卖力。

我恍惚在某一瞬间,成为了徐则臣,或者这样说,每一位阅读《放牛记》的我们,都在某一刻忽然穿越到了那段久违的时光,那段时光清澈见底,泛着清晰可见的记忆,我们都会如同徐则臣,舒服地躺在乱坟岗,或假寐,或冥想,或翻阅一本小人书,或干脆什么也不干,就那么随意自在地躺着,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轻轻晃着,晃得童年时光有了银铃般的脆响,晃得童年时光有了天蓝蓝云悠悠的无可言说的快意。徐则臣的童年一直有一个英雄梦想,我们每个人的童年也都应该有一个英雄梦想吧?或大或小,或绚烂或沉寂,或如同火花照耀了未来也成为了未来,或只是昙花一现长大成人后童年的英雄梦成为了笑谈,但不论如何,这样的生活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但这也不正是童年的意义所在吗?

看完《放牛记》,我轻轻合上了书本,我的童年似乎也随之合上了。但是我知道,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成长痕迹,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才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慎之又慎地,对待子女、对待自己的态度。

超然台上看
发布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感悟,致力于书写心声,启迪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