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前言:必修上第四单元主题是“家乡文化生活”,其中“学习资源”的第二部分重点讲了“访谈法”。“访谈”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类互动形式,其文稿访谈录属于信息类文本,是高中学习、考查的重点,学生通过学习要具备访谈录文本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学习资源”部分从十一个方面对访谈的准备和技巧做了说明。
在《侍坐》的备课过程中,深入研读文本、大量翻阅资料后,产生了一些想法,也发现了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力图以访谈的方式对《侍坐》一文进行一次大胆重构,以孔子为采访对象,结合孔子本人和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国际形势,进行文本的深入探究和适度拓展。
此次教学设计,以虚拟的形式进行采访对话,问题和回答都是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假设,有失偏颇实属正常,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主持人:“您好,后世将您尊称为“万世师表”,您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侍坐》一文,体现了你的教育思想,您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孔子:“我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学而优则仕等。如果放在今天来看,有些教育思想已经过时,如学而优则仕。”
主持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口号,跟您的“学而优则仕”很相似,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可以说,既是时代产物,又助推时代发展。社会发展至今,教育的使命不再是改变命运而是提供机会,所以又提出了新口号,‘教育重在唤醒’,这样看来,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俱进的。
“您的四位学生在您身旁陪坐,您有压力吗?”
孔子:“春秋战乱,尚‘礼’重‘仁’是我的思想核心,学生‘侍坐’,如果不重视‘礼’,压力就有了。由轻率地回答问题、过于自信的态度,都缺少‘礼’,让我压力倍增。谦虚有礼,韬光养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一个中等诸侯国,遭受战祸,加之荒年,国家岌岌可危,民不聊生,由三年就可以将这个诸侯国治理得有勇知方,想法很好但轻率鲁莽,我只好一‘哂’了之。”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因材施教,这四位学生应该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呢?”
孔子:“当点问我‘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时,我只是说明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没有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这是我的疏漏。因材施教是扬长教育,对由辅之以礼乐教化,对赤提升自信心,在他们的优势长处上,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成才,这样,才能对国家发展真正有利。”
主持人:“如果用今天的赏识教育来看待子路的回答,我们该怎么做呢?”
孔子:“赏识教育也有它的边界,就像自信和自负,都是有边界的。由自不量力的想法,我们应该及时纠正。”
主持人:“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按照您的观点,子路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萨特说:‘存在即合理。’子路的‘不知天高地厚’放在今天,不一定是坏事。”
孔子:“你说得有道理,‘有勇知方’的治国理念值得肯定。有保家卫国的勇气,有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一文一武,文武兼备,一个国家就可长治久安。”
主持人:“后来,冉有和公西华都谈了自己的理想,您作为他俩的老师,您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为什么觉得公西华的理想不够远大?”
孔子:“我的这俩弟子知书达理,遵循礼乐教化。求治理诸侯国不在大,而在“足民”,尽心尽力,一心为民,是国家的福气。而且自知礼乐教化不是自己的长项,就耐心等待君子到来施礼乐。求发挥长处、自避短处、谦虚自知的态度可圈可点。赤‘端章甫,愿为小相’,有志于礼乐教化,但过于谦虚了,如同由,越了边界就不是好事。或许他们看到我对由的态度,才这样说的,我的情绪误导了他俩。但是不管怎么说,我的这俩弟子,重视礼乐,前途无量。”
主持人:“您刚才说冉有、公西华有可能受了您“哂之”的影响改变了说法。假设一下,曾晳的回答是不是也有这种可能。”
孔子:“这我倒没有想过,不过我刚才评论求和赤的时候,也突然想到了点的回答。如果点志在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理想之国,我还会‘与’点吗?我突然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主持人:“曾晳的回答与子路、冉有、公西华似乎不在一个范围,他描绘的‘春游图’高雅脱俗,和谐美好,是国家力求达到的一种状态,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这与春秋动荡不安、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格格不入,后人将‘春游图’解读为盛世太平的象征,这一点您怎么看?”
孔子:“点虚构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大同世界,这也是我的政治理想。由、求、赤,他们都是现实主义者,活在当下,致力于解决当下的事情,求真务实的态度更符合时代需求,点是理想主义者,心里装的是诗和远方。理想主义离不开现实主义。大同世界到底怎样实现呢?除了我主张的‘仁’‘礼’,还需要什么?值得我和大家一块儿思考。”
主持人:“从春秋战国发展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年了,当今世界仍然不太平,俄乌打了好几年了,巴以战争也持续了很长时间,老百姓死伤无数。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国际形势?”
孔子:“我的思想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除了“仁”“礼”,还有“忠恕”,都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良药。我们尽心为人,推己及人,也就是你们所说的要有‘他人意识’,的确,‘他人意识’是化解矛盾、增进友谊的很好的方法。但是,我发现,现在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强权意识、霸主地位、资源掠夺等等,使得国家之间很容易走向剑拔弩张,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仍在延续,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只要战争不消除,大同世界的到来就会无限期地往后推迟。”
主持人:“您的这四位学生,哪一位更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好?如果让你选择,您会选择谁?”
孔子:“本来我有答案,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看看他们怎么回答。”
后记:在研读《侍坐》一文时,总感觉因为时间的隔阂,文中的思想放在今天似乎欠缺一些说服力。孔子没有对四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曾晳的观点中没有实现太平盛世的路径、方法。如果只是给学生疏通文义,按照常规分析一下,很容易走向二元对立,你对我错,思维扁平化。于是,就大胆进行了一次尝试,进行时空穿越,与孔子对话,结合更新迭代的教育理念、变幻莫测的社会形势,以文本为出发点,看看能不能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采访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前提是学生通读文本,教师布置到位。教师将学生采访的问题收集之后,汇总提炼,设计成采访稿,然后再让学生回答。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
让学生设计问题的好处是,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对孔子的了解程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也可以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这样,问题的质量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证,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倾向可以判断学生的认知程度。
借此,还可以对访谈要点进行复习,老师也可以在问题的设置上,故意加入一两个不符合访谈要求的问题,如“您的观点我认为已经过时,不适合时代需求”这样不能保持态度中立的问题,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访谈技巧,这样教学上能起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