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第二单元选文共6篇,3篇人物通讯,1篇新闻评论,2首古诗。单元主题是“劳动”。
从文体和手法上来说,这6篇选文没有学习难度,需要学习理解的知识要点在“学习提示”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人物形象刻画如同小说,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都有,常规知识点,也不是这一单元的要点。
那这个单元如何备课、上课才能够体现编写意图?
因为篇目通俗易懂,这个单元的教学现状多是学生自学,疏通文意,积累素材,老师稍微点拨。一个单元一两节课就结束了。
这显然不合适。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劳动”这一主题紧随其后,可见编写意图:希望学生在认识“青春”的价值之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美好的未来。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学习前言的提示明确告诉学生,劳动何其重要。第二单元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以此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劳动观。
立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一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这一单元至少应该聚焦“劳动”这一单元主题,充分体现“核心价值”,即对待“劳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备课,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让我们结合第二单元的6篇选文,试着对“劳动”进行一下分类和解读。
“劳动”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体力劳动: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侍弄水稻、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售卖糖果、钟扬在西藏攀山越岭采集植物种子、工匠们精雕细琢各种产品、农人在田地里插秧或者收获,都是付诸汗水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劳动或是收获粮食,或是提供服务,或是打造精品,或是造福人类,都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性,所有的劳动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的劳动都蕴含着“服务和奉献”的精神。
脑力劳动:袁隆平为杂交水稻的培养绞尽脑汁,张秉贵为练就“一把抓”狠下功夫,钟扬不断“探界”“跨界”进行多领域的挑战,工匠们用缜密心思科学方法将工匠精神传承发展。他们不断实践不断发现真理,不断推动国家甚至人类发展,他们的脑力劳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意义,对自己的学习能够产生新的理解。
“劳动”分普通劳动、创新劳动
普通劳动:张秉贵作为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售卖东西是普通劳动;农人们在田地里辛勤地插秧、收获是普通劳动;工匠们专注于精雕细琢,也是普通劳动。普通劳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学生干值日,擦黑板,整理书桌等等,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劳动了。但是这种普通的劳动,也不能应付、无视,只有认真对待,心怀服务他人的意识,劳动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如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情周到,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温暖了顾客的心,才获得了顾客由衷的尊重、爱戴。
创新劳动: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提高产量解决温饱问题是创新劳动;张秉贵熟能生巧练就“一把抓”方便顾客购买是创新劳动;钟扬热衷科学普及激发学生爱上科学是创新劳动;工匠们技乎其道的精湛手艺让器物走向炉火纯青是创新劳动。创新劳动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作为学生,也一直在学习中进行着创新劳动,如通过思考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纠正了错误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要对创新劳动敬而远之,而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大胆进行各种有益的创新劳动,让自己的学习充满新鲜感和乐趣。
“劳动”分劳动行为、劳动精神、劳动价值
劳动行为,即劳动的具体表现。劳动行为有好坏善恶之分,如随意砍伐树木,就是一种恶劣的劳动行为。第二单元的选文告诉我们,只有正确的劳动行为才能创造社会价值。通过这一单元学习,促使学生明白劳动是一种与自然、他人、社会密切相关的行为,因此从事任何一种劳动,都不能破坏自然,损害他人,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要树立正确高尚的劳动观。
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崇尚劳动”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促进劳动者自觉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辛勤劳动”是对劳动过程及其强度的充分肯定,表明要充分遵循劳动的客观规律以及要达到的劳动强度,体力劳动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智慧和心血。“诚实劳动”是对劳动者品德的客观规定,表明劳动要踏踏实实、实事求是。(以上文字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3日第2164期,作者是彭维锋)劳动精神是中学生必备的精神,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学习这种脑力劳动,都应以劳动精神为指导,这样,劳动才能结出硕果。
劳动价值,不是从商品属性来评价劳动是一种价值,而是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一个人要创造价值,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凡人张秉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种子达人钟扬,他们都是通过劳动---带有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性质的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创造了应有的社会价值。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激发强劲的学习动力。
我们尝试从这三个角度对“劳动”进行多元解读,帮助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初,在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对“劳动”这一并不陌生的概念有全新的认识,通过浸润式的学习,通过升华式的提炼,从文本生动的人物故事的启迪,到“劳动”背后的内涵引领,真正获得积极向上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用泰戈尔的诗句结束:
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的绝唱;没有经过艰辛历练,难以创造人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