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接上文)
《反对党八股》是一篇典型的论述类文本,“学习提示”部分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清晰明了的交代。将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文章,是因为本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逻辑严谨,批判有力。本文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可以直接用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活学活用,体现“学习之道”。
党八股的坏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作者从内容到形式到态度到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纠正。本文是如何做到完全摒弃了党八股的坏处,遵循“理论联系实践”这一观点的?
本文论证语言精炼,风趣幽默,俗语方言的使用,使得论证明白如话,生活气息浓郁;事实论证取材现实生活,平易近人,针对性强,说服力强;论证方法以批判为主,就事论事,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论证观点鲜明,对不良现象批判后,接着立起自己的观点,紧紧围绕“理论联系实际”,不枝不蔓;论证支架简洁有力,全文使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中间使用并列式结构,论证过程严丝合缝。本文立足实际展开论证,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本文对学生的学习和写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文的前五个观点,进行作文改写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作“务实”的重要性,用身边事,说大众话,力图改变当下语言重于内容、形式大于内容的机械化写作现状,消除学生写作言之无物、缺少思维逻辑的弊病,促使学生秉持“道理来自生活、生活孕育真理”的写作态度,在正确的“学习之道”上前行,才能培养终生受用的写作水平。
如果忽略了《反对党八股》的现实意义,不能有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本文的价值功能就难以发挥,此文当作自学课文也就在所难免了。
《拿来主义》作为单元第四篇,是因为与《反对党八股》有相同之处,都立足现实进行批判,《反对党八股》批判党内形式上文风扭曲、不切实际,思想上流入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现象。(有人认为《反对党八股》用了驳论,我不赞成,驳论是反驳对方的观点,《反对党八股》是反对错误文风和现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等是作者对党八股文风现象的高度概括,不是反驳对象)《拿来主义》在批判的同时,驳立结合,在反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因此,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有延续性,也可以对一些关键概念(通过《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区分“批判”和“驳论”)讲解透彻,学扎实学明白。
《拿来主义》一文的论点,具有很强的思辨性,是很好的“学习之道”。
第一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二步,“他占用,挑选”,然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经过这两步,“拿来主义”才算真正实现。在这个逻辑递进中,我们要动脑筋判断取舍,不能来者不拒,什么都拿;占有之后,不能兼收并蓄,而是经过挑选,分类处理,才算真正“拿来”,“拿来主义”的功能价值才能发挥出来。
这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实在太具有指导性了,“拿来主义”应是当今社会所有学生都具备的认知态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海量信息不可抗拒汹涌而来的每一天,如何处理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鲁迅的“拿来主义”给我们以明灯般的启示。
单篇教学设计上,可以组织演讲或者辩论,从学习的真实情况出发,探讨当下学习的取舍,是很有意义的互动。在对“拿来主义”的吸收消化中,自觉自发地转变为主动“拿”,主动辨析所“拿”之物,如果能够进入元认知阶段,主动监控自己的认知,并做出正确的选择,那学习此文的价值就太大了。
《师说》作为第五篇压轴出场,可见其重要性。此文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在一千多年以前是暮鼓晨钟般的真理,一千多年以后,同样令人醍醐灌顶,深谙“学习之道”。
本文将矛头对准了当时“耻于相师”的世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韩愈在本文中的坚定态度和认知高度,是跨越历史的,是划时代的,他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普适性,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与当下所说的“科学学习观”异曲同工。学无贵贱长少,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和弟子没有绝对的界限,谁都可以超越谁,这是多么先进的思想认识,就今天的学习而言,谁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谁都可以成为老师,没有一个人的身份是固定的,我们哪怕有一点点的学习优势,都可以成为他人的学习榜样,这种极富思辨色彩的观点,打破了固有的认知界限,给学习的学生松了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限可能,利于自信心的树立;给授课的老师松了绑,老师不用总是拿着师道尊严来教育学生,相互欣赏才是最好的“学习之道”。
本文的观点需要深化,不能点到为止,或者读读背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如果我们与学生一起通过情景设置,如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学科小老师”,让选中者就某个问题展开授课讲解,我相信,这种互动性强、展示性强、思维碰撞激烈的活动,其学习效果要远远超过单一的教师授课模式。
《劝学》是本单元的尾篇,是对本单元的总结,“学习之道”在“学不可以已”,也就是在树立“终身学习观”上画上句号。实则前五篇文章的学习,均是在进行“劝学”活动,在逻辑推进中,先通过学习生动活泼的随笔获得生命体验,后通过学习严谨周密的论述类文本进行深度探究,进而推动思维进阶。虽然有点理想化,但教学设计合理和实施过程科学的话,教学效果会成倍增加。
本文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巧妙设喻和形象化的说理论证,消除了时代隔阂。文中“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观点,没有时代标签,贯通古今。不过,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让这些道理的力度开始弱化。今天,教育的普及促使大脑开发越来越早;信息化技术促使学习途径日益便捷,甚至学校的边界逐渐被打破,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的结合,极大地消除了学习壁垒,使得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条件唾手可得、学习环境虚实皆可、学习内容无限扩大。科技完全改变了“学习”的定义,所以,《劝学》中的一些观点无需多讲,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会,甚至还会产生漠视心理。在这种被轻视、无法共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如立足“终身学习观”,将《劝学》讲出时代性,当古文脱下了长袍,赋予了时代内涵,这不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吗?
建议组织学生写《劝学新解》,将时代背景置于今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在如此便捷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学习,以符合时代所需,不被时代抛弃?写完之后,将荀子的《劝学》与学生的《劝学新解》进行比较,探究时代发展对“学习”的新定义和对人类的新要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去寻找自己的“学习之道”。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师说》《劝学》均是时代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四位作者站在不同的立场,通过缜密的论证,向我们阐释了学习之道、为人之道。细细品来,透过文字揭示的事理、传达的心声,在历史的长河酝酿,发酵之后,今天的我们只有把它们装进今天这个时代的酒瓶,才能酿造出立德树人的美酒佳酿。
单元篇目重组,以逻辑为前提,以发展为目标,打破文言文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刻板思维,通过“盘活”文言篇目,以实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