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一点奇怪想法

文摘   2024-09-22 10:09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厘清概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之间的一致性。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教学方法与学习目标相适应,并通过评价方式来验证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

聚焦问题

以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为例:1.熟练朗读并背通课文;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翻译课文;3.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主旨;4.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叙事、描写、抒情和议论密切结合的写法。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视记忆、理解等浅层思维活动,忽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深层思维活动,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二是教学目标看似全实则空,看似多实则碎,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课堂结束后,教学目标师生很快忘记的情况;三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无序随意零碎割裂,缺少必要的逻辑,没有遵循课标要求、认知规律。

理论支撑

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How can we determine 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也叫“目标模式”。“泰勒原理”中,确定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与涵义》一文中,指出:课程的四个经典问题,目标是灵魂,它既是课程逻辑的起点,又是终点,决定着后续的三个问题,因此清晰的目标是关键。然而,要确立清晰的目标除了自下而上的学情研究、教师的专业判断、目标叙写的技术之外,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的推论,从应然的“目的”走向实然的“目标”。这是课程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出现的标志,是课程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课程成为一种专业最重要的标志在于评价,即我们何以知道预设的目标已经达成,何以清晰地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

在教育评价范式中,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了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论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 data-driven)的,而数据就来自于评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着目标。

评价导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明确指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拟解决的问题

一是依据教材体系,把握逻辑起点。依据教材编写体系确定教学目标,以语文为例:首先,对18个学习任务群进行提炼,确定具体、细化、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同时,对五册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的“大主题”或者“大概念”进行深钻细研,在“大概念”(现在的教参编写便以单元主题统摄)的辅射下,对单元内部的单篇文本进行解读,具体阐释“大概念”,进行宏观上的整体把握,立足于学生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二是对单篇文本的知识要点、内容梳理、主题思想等,进行微观上的细读精读,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立足学科素养体现文本价值,重视情境式设计。通过宏观和微观的教学目标制定,改变“教学目标”设置的随意性、碎片化。结合泰勒、崔允漷等教育专家的理论,将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中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减少课下无效作业,同时使得“减负”这一利好政策切实可行。

二是基于课程标准,立足教评一致。立足教材逻辑起点,根据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整体关照“教学评一致性”,以始为终,以评促教,通过对“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反复研究,进行教学目标的反复修订,达成教学目标的科学指向性、科学有效性、科学合理性。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评价的多样性,即时性。

三是优化学习路径,完善学习方法。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一定注重结构化思维,重视学生思维结构的建立,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学、评的和谐配合中整体提升。不论教还是学,回归逻辑起点,重视思维规则,养成结构化思维,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提升素养能力的必然之路。

四是重视高阶思维,提升思维能力。教学评一致性,以评促教,真正立足课标要求,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科学设置推动高阶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分析、评价、创造"认知层次的深度认识和科学落实。

研究价值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现象,引起了国家到地方的高度关注并致力于解决。新教材新课改新高考的陆续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强力落地,都说明了国家科学推进课程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地方对此更是高度重视,积极调整办学方向,优化教学策略,做好全人教育,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惯性以及地方政绩观的推波助澜,中学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如作业繁多,考试频繁,评价单一,重视成绩轻视能力等各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将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生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以评促教,将国家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直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和有效落实上,同时,高考试题是课程标准的最好体现,是实践对理论的最好说明,每年出版的高考蓝皮书,将高考试题命制的理论依据进行详细解读。教师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高考蓝皮书的研究,能够深入地了解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借助高考试题和高考蓝皮书的说明导向反过来研究日常教学内容,以此制定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反转”的过程,将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集中简洁地进行设计,充分保证每节课都能真正落实好教学目标,以达到教学效果得以改善,学习质量得以提升,学生发展得以优化的良好效果。

1.改善备课质量。改变以前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的教学态度,全校凝心聚力,在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上,教学目标内容的制定上,形成科学认识、有力落实,教学目标与学习质量形成一个闭环,每堂课的质量上来了,学习质量就上来了。

2.改变教学生态。全校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生态大环境,以生为本成为真正的教学常态,促进教学效益真正发生。

3.优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凸显过程性评价,凸显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评价的关系,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在课堂落实的,绝不以作业的形式拖到课下,加重课业负担。

4.探索增值评价。坚持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形成共生效应。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来自学生的学业水平,以评促教的方式,真正落地生效,学生学业质量的提升必然带动学校声誉的提升。

推荐几本书

《新课程关键词》崔允漷等著;

《课堂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杨向东  崔允漷主编。






















超然台上看
发布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感悟,致力于书写心声,启迪心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