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三单元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选诗词篇目均是老师的心头爱,在我们对单篇诗词尽情发挥时,如何体现单元编写意图,不容忽视。
必修上前三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青春”“劳动”“优秀传统文化”。这三个单元主题直接体现了课程目标:立足“立德树人”,符合成长规律,顺应内在逻辑,通过学科落地,实现育人目标。
课程目标大于教学目标,两者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融合。课程目标以“育人”为核心指向,是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是具体而微的落实,是教育的体现。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为引领。对于第三单元,我们既要从微观上(即具体篇目)设定好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评”一致性,更要从宏观上(即单元整体)设定好课程目标,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统摄教学目标,单元的整体设计才是完备的、科学的,“育”人的功能才能充分体现。
第三单元的整体设计,可以大胆一些,高屋建瓴,从文化源头进行整体架构、宏观叙事,给学生一次文化上的心灵“暴击”,激发他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解读单元篇目特点
这一单元篇目有《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其中《归园田居》《琵琶行》《永遇乐》《声声慢》为自学篇目。
教学现状是自学篇目均作为重点篇目讲解。这四篇自学篇目虽文意浅近,但艺术性毫不逊色,是古典诗文的瑰宝,值得精讲细品。
这一单元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编写者将编写视角置于时代背景之下,求同或者求异,具有思辨性,发散性。不过,对文体差异、思想差异,甚至文化差异都有意回避了。
单元篇目重组缘由
重组的理由一表一里。
表:三部分的划分意图一览无余:置于时代大背景下,窥探文化、思想的多元。学生应该能够自己梳理出来,或者一点拨即可。
里:立足文化基因,进行文化脉络的梳理和挖掘,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构性建设,形成底层逻辑和顶层思维,既利于学生日常学习的思考和决策,又利于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全面考量。
单元篇目重组构想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5000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产生过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其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
本单元可以以儒家文化、道教文化这个归类角度进行篇目重组,梳理出两种文化的精神特质。
儒家文化篇目:《短歌行》《登高》《琵琶行》《念奴娇》《永遇乐》》《声声慢》。
道家文化篇目:《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
重组后鉴赏重点
一、儒家文化:入世、功名、家国、精神。
《短歌行》基于建功立业的人才渴慕;
《登 高》基于忧国忧民的身世之悲;
《琵琶行》基于宦海沉浮的同病相怜;
《念奴娇》基于壮志难酬的人生追问;
《永遇乐》基于无能政权的讥讽批判;
《声声慢》基于国破家亡的忧愁苦闷。
这六首诗词,将个人遭遇、家国命运完全融合在一起,将小小的我置于大大的时代之中,我们看到了个人与世俗的博弈,看到了心的热血与世俗的悲凉,看到了生命个体的伟岸与政权的粗鄙,儒家文化讲究现世事功、修身存养、忠仁义礼,这些诗词都对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有着鲜明的呈现,从儒家文化切入,可以追溯“入世”的文化源头,追溯炎黄子孙家国情怀的思想根基,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
建议:
1.梳理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程颢程颐、王阳明等代表人物的思想同中有异,“同”为传承,“异”则是政教合一的原因,儒家文化之所以强健,主要是因为与政治水乳交融,当然,思想多元且褒贬不一。
2.思考当下儒家文化的积极意义。从大国崛起、科技发展、个人成长等角度进行探究,激发积极进取的态度。
二、道家文化:避世、自我、家园、精神。
《归园田居》基于厌恶官场的归隐情趣;
《梦游天姥》基于藐视权贵的人性平等。
这两首诗歌,均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不与世俗合作,捍卫自我精神。道家哲学关注自我意识,向内关照的精神格局中,个体的价值无限扩大,自成宇宙。世俗化的功名利禄完全进入不了道家哲学,山水田园是他们肉体的家园,道法自然是他们精神的归属。误入尘网,则要挣脱藩篱;贬谪放逐,则要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对于世俗的摒弃与自我人格的守护,成为道家文化的精神底色。发展到后世,在文人世界形成了洒脱逍遥的人生态度,让文人墨客在世俗中能够畅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如同一朵并蒂莲,盛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
建议:
1.道家文化的源头是老庄,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出现了一些代表性人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鲍鹏山的《庄子: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等散文,了解老庄思想和魏晋名士。
2.思考当下道家文化的存在价值。从个人修为、精神困境、时代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究,培养客观、辩证的思维。
三、两者综合,深入探讨“人生困境”。
每个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生困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实现人生突围?是一味挑战,还是走向妥协,还是选择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兼而有之?两种思想的自洽使用,让自己既斗志满满融入社会坚持不懈,又珍惜羽毛适当脱离保持精神独立,两种思想文化的适时引导让自己左右逢源,世俗理想可达成,精神独立可自守。
可以以辩论、演讲、作文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首推辩论赛。
高中五册语文教材的有效打通
可以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论语》十二章,前置到这一单元,放在《短歌行》前讲解,《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是中国文化的元典,“十二章”通过“道”“仁”“义”“礼”“恕”以及“君子”之德的阐述,能够对曹操人才渴求、建功立业的人生观建立进行一次追本溯源。沿着思想文化的源头顺流而下,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形成宏观了解和微观把握。
可以将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归去来兮辞并序》,前置到这一单元,与《归园田居》合并赏析,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补充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对高一学生而言,难度过大),了解道家文化的思想源头“无为之道”,便于了解陶渊明、李白鄙视世俗、蔑视权贵的思想基础,形成知识架构、整体认识。
高中五本教材,其他关于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篇目不建议前置此单元,如果一个单元文本过于庞杂,会削减学习效果。毕竟,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任务,我们以原有单元为基础,以课标思想为准则,以育人效果为指向,进行单元整合,设计出既有高度的课程育人教学体系,又有易于落实的单元育人教学目标,这样,既有思想的碰撞与唤醒,又有知识的获取与梳理,一举两得。
小结及可能的回应
单元整体设计是“大单元教学”的直观体现,我们对“大单元”“大概念”或许还有理解壁垒,但是,立足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我们就知道这道壁垒是必须要打破的。当我们从课程角度研究教学,更容易理解“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要义。
就学生高阶思维而言,“分析”“评价”“创造”是教师要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而单纯就知识点而言,高阶思维的培养难以达成,唯有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形成思辨性、多元性、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角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