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寓,即寄托;寓言,即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庖丁神乎其神的“解牛”之道在寓言中成立,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普世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赛道,都可以在自己的赛道上成为王者,而不是成为庖丁,就如同让庖丁成为美术界的齐白石、数学界的华罗庚,这必然贻笑于世。如何规避讲解《庖丁解牛》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看客心理,促使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庖丁共鸣,有一种力量慢慢渗透,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价值?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将《庖丁解牛》中的“道”讲出烟火气,实现降维,便于理解。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王与庖丁的对话对“技”和“道”进行了鲜明的区分,并且点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对相同的事理在认识上可以完全不同。文惠君将庖丁炉火纯青的“解牛”定义为“技”,而庖丁定义为“道”。“技”属于实践层面,是可视化的,是一种平视姿态;“道”属于抽象层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高深姿态。就学生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实践层面的“技”,这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
但《庖丁解牛》的重点在“道”上,先来看看“道”的核心是什么。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这是庖丁“解牛”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词,“游刃有余”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使然。从这一逻辑关系来看,我们不能把学习重点简单地放在“游刃有余”这一“道”上,应该追根溯源,并且贯通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文本内容,以今天的视角理解、领悟“游刃有余”形成的原因,若以说教的形式,把古人的理论平面化,刻意拔高,不加变通地指导今天的学生显然不合适。
“依乎天理”中的“天理”,课下注释为“牛体的自然结构”;“因其固然”,课下注释为“牛体本来的结构”。从这两处解释可以看出,庖丁解牛的根本在于“遵循规律”,进一步说,就是“尊重个性”。庖丁作为一名厨师,他的职业是制作各种美食,在庄子时代,厨师还担负着宰杀任务,在精细化分工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庖丁在他专业之外,深知“遵循规律”的重要性,所以练就了一手绝活。
因此,学习的要点要放在“道中道”上,就是将“游刃有余”这一结果的原因阐释明白,有效落地才能让学生从仰视改为平视,慢慢走近庖丁,唤醒自己的认知,形成心灵的颤动。
“道中道”的第二个“道”是探究学习的重点,这个“道”是庖丁自我缔造的过程,庄子以简洁明快的节奏,严丝合缝的逻辑,阐释了绝世高手的成长之路。
文中这样写道: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将这段文字分成四层,庖丁成长的脉络就有了清晰的呈现。这四层以递进关系阐释了庖丁人生进阶、练就绝活的过程和原因。
第一层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始”“三年”“方今”是成长线,彰显时间雕琢的力量和成长的伟力,“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进阶过程具体完整地呈现出来。“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在熟能生巧、百炼成钢这一事理上,古今中外的认识不谋而合。泰戈尔用诗歌的形式,与庄子遥相呼应。当一种道理毫无争议地具有了普遍性、大众性、历史性,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接受,并自觉践行。
这一层具体阐释了“游刃有余”的原因,即“遵循规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一句很庄子,充满玄妙的哲思,学习时要抽离它的抽象性,明确它的本意:熟能生巧。并进一步揭示技术娴熟的原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将形而上的事理转化为形而下的实践。
第二层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庖丁既善于观察生活,更善于思考生活。“族庖”“良庖”的区别在庖丁看来,是“折”与“割”的区别。庖丁通过观察,洞悉了宰牛的诀窍,于是,他动刀宰牛时,既想到了“折”(砍牛骨)的鲁莽生硬欠思考,又想到了“割”(割牛肉)的熟练有余又止步于熟练的自我满足,然后以此为戒,潜心苦练,让自己的刀在牛骨与牛肉之间游走,一直苦练到“纵享丝滑”,“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三层强调心态的重要性。庖丁的可贵之处在于,当我们都觉得他已经“由凡入圣”时,他却一直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其中“见”说明庖丁始终细心观察,不敢大意;“戒”彰显庖丁警惕谨慎的心理,说明他以终为始,谨记职责;“止”说明庖丁解牛过程精力高度集中,专注成就了真正的高手;“迟”“微”,活化出庖丁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强大的内心,如同特写镜头,让我们真正走进了庖丁的内心,与他一起,手起刀落,丝毫不差。
易中天说,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这五个词语将庖丁在我们认为封神的时刻,完全还原为普通人,举手投足间,是我们普通人对待事物都有的细心、谨慎、专注、认真的态度。庄子的作品汪洋恣肆、浪漫壮阔,但是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却是对常规的深刻反映。
第四层强调自守的重要性。“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四句中有两个“庖丁”形象,一个是志得意满的庖丁,一个是收敛自知的庖丁。“提刀而立”的庖丁,霸气十足;“善刀而藏之”的庖丁,知进退,明得失。“藏刀”就是“藏人”,这是所有大师的共同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有与当下语境相结合,充分挖掘它的时代意义,才能发挥历史文化应有的价值。就如《庖丁解牛》,当我们洞悉了四层内容中阐释的“人生进阶”之道,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登顶的必经之路。四层内容的层层推进,让我们知晓“遵循规律”有迹可循,可以具象为实践操作,可以落地为学生能感知能共情、充满意义的课堂设计。在课堂上,当学生与庖丁一起完成“解牛”的过程,完成一次人生的成长,明白“时间、观察、心态、自守”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时,这堂课的价值就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