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长川、卓洛)回族乡

旅行   2024-12-25 11:04   陕西  

临潭县古战镇是甘南州四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临潭县三个回族乡之一。1985年11月15日,临潭县卓洛回族乡、古战回族乡、长川回族乡成立。




古战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尕路田大房子,省级文保单位牛头城遗址等。全镇辖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辖内盛产银器、铜器、木雕和粮油、粉条等民俗商品和土特产品。




尕路田大房子位于甘南州临潭县古战镇尕路田村。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尕路田大房子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合院式布局,东西宽28.6米,南北长31米,墙体底宽1.5米,顶宽0.8米。院内有环绕三面的土木结构二层楼,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回廊组成,计有大小房间54间。尕路田大房子的布局、形制、功能及其使用对研究西北地区的建筑史和民族文化具有较高价值。





古战镇开发运营了春季卡勺卡岗布山风筝营地,夏季甘尼八木墩水上乐园,秋季古战花海、冒险塔、卡丁车游乐场及冬季冰雪乐园等旅游精品项目,初步实现了“春踏青、夏避暑、秋赏花、冬嬉雪”的全域四季旅游新格局。




远近闻名的牛头城醒了、沉寂多年的尕路田大房子美了、风姿绰约的东坡山新了、扬波多年的小溪笑了,古战镇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山舞水笑的土地正以美丽的风景和别样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宾朋。




临潭县古战镇古战村的元宵节过节习俗异于别处。十五这天则罢戏、罢社火,而进行打“施食”活动。




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先是请3-4名高僧在古战庵诵经,后用炒面捏成高大的三角形,并以酥油塑成五色花样,镶嵌其上,名曰“施食”,置于一木盘内。这天下午,四乡八路的上万名男女老幼云集古战庵,事先有专人于庵的一侧准备一大堆麦草,尔后由两名僧人掌木盘,由一两名高僧击鼓鸣锣诵经往草堆出走。





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像一条卧龙,齐跪于路上,让僧人托盘从头上经过,谓之“钻施食”,传说能消灾灭病,一年健康。当僧人走到草堆跟前时,由专人将草堆点燃,僧人编匠托盘内置物置于火中。其时火焰高达数丈,景象颇为壮观。





2023年2月9日卓洛乡日扎村第六届民俗文化运动会举办,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日扎村的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使民俗文化活动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传承。




卓洛乡地处临潭县西北部, 距县城5公里, 下辖上园子、下园子、日扎三村,为汉、回、藏等民族杂居之乡。




每年正月十九,卓洛乡日扎村将举行大象拔河、举沙袋、歌舞、篮球赛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美好的春节有声有色,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凝结着藏族村寨的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承载着父老乡情们的美好愿景,让正月的氛围格外浓烈。




打切刀“原名《混五子招亲》是长川乡冯旗村每年正月十六的庙会上的固定演出节目,据艺人刘延寿、武存喜介绍,他们的祖上从明洪武年来到此处居住,表演其节目,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600的史,其内容武术加魔术,独具特色。




打切刀,相传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混五子招亲》,明洪武年间,冯旗村附近山谷有一帮占山为王的土匪,经常骚扰周边村民,冯旗村一群女子外出踏青,被土匪头子看见,于是吩咐手下抓回来当压寨夫人。尽管女子们拼命抵抗,但还是有几个女子被土匪掠上山。




土匪头子欣喜万分,犒劳手下,大摆宴席,酗酗大醉,抓去的女子趁机逃脱,她们害怕土匪还来,随后各自回家拿上切刀、锤子、剪子、斧头等摸上山去,将烂醉如泥的土匪一阵乱砍,把土匪全部消灭了。打切刀社火具有惩恶扬善、不畏强暴的教化意义,彰显了自古以来邪不压正的浩然正气。



哈尕滩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东部,距新城6公里。新城在以前被称为“洮州”,这里的大部分汉族、回族是明代从江苏、安徽随西平侯沐英来此屯垦戍边的军人的后代,哈尕滩村就是当时明军屯垦的一处营寨,所以至今在语言、服饰、习俗方面保留着六百多年前江南的文化遗风。




正月十四日晚,点燃柴草,俗称“煨花秆”,大火燃尽后,冰冻的地面已消融,许了愿的或有祈求的人便会当夜挖好立花秆的坑。十五日早上开始“出花”,将花炮用小木轿抬上,敲锣打鼓,由社火会狮子、旱船、秧歌队开路,打上五色彩旗,在街上转一圈回到花秆处。





其间花杆已立好,花秆高约十米,腰穿横筋条七根,上下筋条较短,中间较长,套装的花秆成草书“虎”字形。将每枝花都绑钉在筋条上后,将花秆立起栽稳。花秆顶端竖一皂灰纸旗,名叫“冲天旗”。




午夜时刻,焰火开始燃放,烈焰腾空,条条火箭冲天,声声花炮轰鸣,各小杆的花筒向天喷吐着银色竹叶形的光焰,而大花秆上的花筒则平射出朵朵银花。人们狂欢在火焰的光辉里,陶醉在新春盛开的火焰的花朵里。




当大花秆顶还在喷吐烈焰时,青年们不怕火星灼伤,纷纷抢登花秆,争夺那面“冲天旗”。传说缺儿少女之人,只要得到它,就会生儿育女,相沿成习。“哈尕滩花会”将雕塑、剪纸、绘画等传统工艺技术运用在制花方面,终于形成了制花、出花、立花杆、迎香、放花等一系列充满江南遗风的民俗活动。





临潭,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临潭,古称洮州,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东临岷县,北接康乐、渭源两县,西南两面均与卓尼县插花接壤。





临潭县现辖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羊永镇、王旗镇、古战镇、洮滨镇、八角镇、流顺镇、店子镇、羊沙镇、术布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三岔乡、石门乡。




临潭县名胜古迹有:王旗乡磨沟遗址是甘南州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有人类活动遗址,磨沟遗址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吐谷浑筑建的牛头城,开发和守建洮州卫的名将李达墓,洮州明代卫城,新城苏维埃旧址等。





作为甘南州最大的中藏药材产业大县,临潭县今年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10.6万亩,建设中藏药材特色标准化基地4.5万亩、种苗良繁基地2130亩,产量3.2万吨以上,产值达2.9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4家加工能力达到6000吨,临潭当归”“临潭大黄”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2024年6月19日,临潭县举行中藏药材标准化加工基地项目开工仪式。

中藏药材标准化加工基地,是集种植收购、精深加工、智能仓储、智慧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链项目,对打响临潭药材特色品牌,增加药材附加值,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就业,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冶力关旅游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东北部,‌是一个集高山湖泊、‌丹霞地貌、‌亚高山草甸、‌梯田花海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




这里的高山湖泊、‌原始森林、‌亚高山草甸等原生态自然景观与冶力关高原梯田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观。




夏秋两季是临潭县冶力关镇最美最热闹的时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冶木河上,冶力关镇庙沟、池沟两个村的农家乐陆续开门营业。依托生态旅游,当地的村民收入不错。




2024年12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拟确定19家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公示》,其中我省甘南州冶力关旅游区成功登榜。




2024年7月2日,农历五月二十七,八角镇庙花山第三届花儿会在庙花山广场举行。




农历五月二十七,在冶力关著名景区天池冶海北岸,一年一度的庙花山庙会如期而至。当日,周边群众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来到冶海,与远道而来的游人一起,将冶海装点成欢乐的海洋。




庙花山村位于临潭县八角镇西北部,与冶力关天池冶海景区相邻,利用独特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民居变民宿,一排排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成了八角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壮观的花海引得数万名游客驻足留念。在2018年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庙花山“花庐”民宿荣获“甘肃省乡村民宿精品奖”。




农民变股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庙花村更美好的明天。




行走在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巷道上,满眼山清水秀,到处鸟语花香,白墙青瓦的农家四合院,完美组合的小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药材种植、畜牧养殖、农家乐等孕育着新的希望。



临潭县在冶力关池沟村建成了乡村迪士尼乐园,在兰家山观景台、葸家庄村、高庄村大面积种植观赏花卉,打造大地艺术景观,在古战大景区打造了古战花海观赏区。



在八角庙花山村打造了以“花庐”民宿为代表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庙花山观景台;在牙扎村依托 “河景”打造了农家乐休闲农业示范区;在录麻村打造了乡村酒吧民宿体验区;在东扎沟打造了婚庆为主题的花卉观赏区;在茄羊搬迁点打造了乡村旅游综合服务区。



依托农田、林地、河流等资源,做好做活多元业态,促进农旅融合,建成了集田园观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花卉基地于一身的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区,增强了游客的吸引力。



2023年6月22日,临潭县第十二届洮州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在端午节这个传承千年的民俗节日里,临潭县新城镇的端午节亮点纷呈,在龙神赛会、花儿大赛、红色旅游、特色美食的吸引下,周边群众、八方游客、四海客商纷至沓来,共同参与临潭县第十二届洮州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



临潭是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卷,境内有碧海茫茫的黄涧子国家级森林公园、闻名遐迩的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峰峦叠嶂的赤壁幽谷丹霞地貌;临潭是一幅璀璨的人文画卷,传统刺绣、铜锅铸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具一格,“万人扯绳”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2023年7月26日,临潭县第二十届“洮州花儿”大奖赛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文化广场举行。



此次大奖赛的举办,对“洮州花儿”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力推动临潭优秀民俗民间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洮州花儿”在西北乃至于全国的知名度。




2023年7月27日,“冶力关杯”中国·国际拔河公开赛暨第七届甘肃临潭拔河节开幕。拔河在临潭有600多年的传承,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潭“万人扯绳”正是拔河历史传承的生动体现。



2001年 “万人扯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临潭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授予“全国拔河之乡”荣誉称号。2020年,这项活动又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国际拔河公开赛已在冶力关生根发芽,成为品牌赛事,是广大拔河爱好者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我们在冶力关既参与了拔河竞技,促进了运动发展,又宣传了拔河历史,提升了运动形象。凝心聚力,这里展现的是团结之拔河。



临潭的伊斯兰教:有西道堂、华寺、北庄、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门宦,现有清真寺40余座,可以说是多教派并存发展的景象。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派别,于清朝光绪年间源起于甘肃临潭,其成员以回族为主,有教民数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区。因该教派创始人马启西善于用汉文传教,刘介廉巴巴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等汉文经典都是其传教所用,主张“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而被称为“汉学派”。



西道堂以当时麦地那穆斯林公社“乌玛”组织为蓝本,以信仰为核心,创立公有制,组织教众过“大家庭”生活,实现了半个世纪的“伊斯兰共产主义”。“堂内教民完全平等,放弃一切经济财产等私有观念,抱共同之信仰,营共同之生活”。



作为“乌玛”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者,西道堂既是一个教派,也是一个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形成的多民族和睦相处、联合经营、平等消费的经济生活共同体。居住在这里的每一位西道堂成员其衣食住行、家庭教育、婚丧赡养都由集体承担。



1943年,由西道堂教长马明仁、敏志道创办的启西女子学校,开启了西北穆斯林女子新式教育的先河。西道堂在哲学上、宗教上、教育上、社会活动上都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产生了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值得各派学习。




临潭不仅有伊斯兰教,更有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基督教和道教几大宗教。临潭作为甘南藏区,多民族多宗教在这里共同生活交往,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织相映。



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