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三家子满族乡

旅行   2024-12-29 10:29   陕西  

杨泡满族乡位于珲春市区东南侧,辖区西接马川子乡,北临珲春河与哈达门乡相望,东南与俄罗斯毗邻,乡内中俄边境线长16.34公里。满族、朝鲜族、汉族各占三分之一。杨泡满族乡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仅有的两个满族乡之一,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州里的少数民族乡。



杨泡满族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位于杨泡乡政府东南1.5公里处的萨其城,是唐渤海时期满族镶黄旗的发源地,距今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里居住的富察家族更是辈辈出英雄、代代出忠勇,先后出了一个皇后、三个王爷、四个宰相,一品以下大员无数,可谓忠孝之家。




萨其城又称沙济城,是渤海时期的山城,是唐代遗址。"萨其"是满语"砍"或"砍平"的意思,因为萨其城是修整山坡而筑之城,所以取名叫“萨其城”。

萨其城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的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南约1公里处的南山上,是石筑的山城。城墙按照高低起伏的山脊垒砌而成,周长约7000米,有5个门址、2个沟岔。




在城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处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成的瞭望台。瞭望台高约3米,直径30米,周围绕以石墙。登临此处,可以看见整个珲春盆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地,珲春东大门的城堡。

杨泡满族乡依托萨其城遗址出土的珍贵满族文物,搭建了满族文化展示馆,利用镶黄文化发源地特质吸引外地满族镶黄旗富察氏后代来此“寻根”,并计划修缮萨其城古城墙部分遗址,设计观光游览线路,进一步完善文化配套体系,积极构建“镶黄文化”旅游带。




孝贤皇后(1712-1748),富察氏,清高宗乾隆帝第一位皇后,满洲镶黄旗人。镶黄旗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孝贤皇后不仅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

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选秀女中,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选中,并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乾隆帝即位后,立她为中宫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举行了隆重的册立皇后大典。因皇后富察氏谥号为孝贤,故又被称为孝贤皇后。




杨泡满族剪纸则是满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代表,它继承了传统剪纸粗犷朴实的特点,在内容形式上根据时代的变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双(师从第二代传承人蔡景珍)珲春市杨泡满族乡满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



珲春市杨泡满族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的广场上,满族图腾柱、萨其城文化墙、百福图等多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



研学中心广场面积约3400平方米,展馆面积约810平方米,馆藏历史各个时期的器物400余件。




走进位于杨泡满族乡杨木林子村的满族文化展示馆,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到唐渤海时期的铁器,再到北宋、辽金、元、明、清的玉器、陶瓷、服装、鞋帽等,历经时间的打磨,无声地讲述着满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衍变。




展馆还设置了满族服装体验室、射箭体验区、满族剪纸作品教授等环节,丰富参与者的体验感,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研学中心已成为杨泡满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



杨泡满族乡是州文化局授予的“满族剪纸”之乡,结合这一情况,杨泡满族乡小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满族剪纸教学课程,通过展板、剪纸等形式展出了满族的起源、满族的习俗、满族的饮食、满族服饰、满族工艺、满族节日等文化内容。



杨泡满族乡小学校是全州唯一一所设立了满语课堂的小学校,我们每周开设2节满族课,学生能够掌握满语字头、满语单词和满语句型,在课下的时间,学生也能用满语进行日常对话。



2024年9月21日,杨泡满族乡政府院内举行了“杨泡满族乡40周年乡庆暨农民丰收节”活动。



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尽情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乡庆活动中,各村展示了应季的瓜果蔬菜,以及榛蘑、辣白菜、大榛子、木耳、松茸等农特产品。




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进一步增进了各族居民群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2021年9月24日,延边州第二届“多彩杨泡”自行车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在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烟筒砬子生态驿站启动。





赛道起点在烟筒砬子生态驿站,环山线路,全程34公里,海拔爬升203米、海拔下降208米,途径庙岭村--松林村--东阿拉村--杨木林子村--泡子沿村--红旗河村—终点烟筒砬子村。



全程75%柏油路25%水泥路,路面状况好, 轻秋阳光透过高大的树枝洒落在蜿蜒曲折的林间盘山路上,越过大片金色的麦田,沿珲春河逆流而上是一段依山傍水的路线,最后到达终点烟筒砬子村。全程线路在虎豹公园中进行,森林覆盖面积大,负氧离子高,湿度高,选手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尽情畅快深呼吸。



烟筒砬子村位于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南15.7公里,属中俄边境村,边境线7.6公里。辖区面积70.4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570公顷,远远望去,重峦叠嶂、风光秀美。



珲春市杨泡满族乡烟筒砬子村曾是中共珲春县委根据地、珲春抗日活动的中心。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烟筒砬子村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基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积极打造“抗联小镇”,建设了中共珲春县委窝棚、游击队密营、抗联战场等设施,并将村内闲置民居改建成抗联展示馆和特色民宿,成为珲春红色旅游新亮点。

走进烟区抗联印记展示馆,大量珍贵的遗物、图片文字材料等在展厅内陈列,东北抗联历史、抗战根据地建设、抗战历史人物事迹等内容,让前来参观的群众真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2021年8月27日,杨泡满族乡首届葡萄采摘节在泡子沿村广军葡萄采摘园开幕,3000余公斤的葡萄进入采摘期,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采摘。



采摘园目前共有7个采摘棚,种植了金手指、夏黑、晴王、蓝宝石、醉金香等7个不同成熟期的葡萄品种,有效延长了采摘期。



采摘节是杨泡满族乡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旅融合的有效举措,也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抓手。杨泡满族乡还将组织开展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着力打造杨泡生态旅游品牌,描绘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三家子满族乡地处珲春市西南部,边境线总长16.5公里,辖区面积57.1平方公里,实有人口4218人,其中满族人口占37%、汉族人口占33%、朝鲜族人口占30%,是一个满、汉、朝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又因历史上有唐代渤海国都城等遗址而闻名。




三家子满族乡大力挖掘本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兴建怀古文化游项目,举办系列满族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走进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420米长的“三家子历史文化墙”和9个满族文化、名人铜像雕塑便映入眼帘。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线条,为游客们再现了三家子满族乡的发展历程。



古城村全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完成了420米长的历史文化墙,还计划建设历史文化展示馆和满族祭祀祠堂等,供市民和游客学习、感受、研究满族历史文化,了解三家子的历史变迁。



三家子满族乡依托西崴子村民宿积极举行满族文化风情活动,年初,在西崴子村民宿举办了“体验河口沙洲民宿,感受满族文化风情”活动,满族剪纸基地传承人向游客传授满族剪纸技艺,充满满族、朝鲜族风情的歌舞表演,让游客大开眼界。歘嘎啦哈、玩冰爬犁、抽陀螺等趣味游戏,以及味美实惠的“杀猪菜”,更是让游客乐不思蜀。



三家子满族乡计划改造三家子村,通过挖掘满族饮食文化、满族剪纸、娱乐游戏、满族舞蹈、民间手工艺品等资源,打造集正宗地道的满族饭店、工艺作坊、文艺表演于一体的民俗一条街,培育乡村旅游精品。



三家子满族乡已形成了“田园可采摘、江河可荡舟、古城可探史、满乡能访俗、美食尽可尝”的旅游发展格局,打响了生态游、休闲农业游、采摘游、民俗游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村民们正乘着乡村旅游的快车,驶向幸福之门。



古城村寺庙址位于古城村东侧。遗址西约100米为温特赫部城,西北约500米为裴优城。2016-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村寺庙址进行了连续7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对遗物进行了全部采集,其中编号文物16306件,有重要研究价值,被评为“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号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填补了图们江流域高句丽考古遗存发现空白。2号寺首次发现渤海国早期、渤海国中晚期遗存的叠压关系,为辨识本地区渤海国早期建筑遗存提供了标尺。



1号寺是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处高句丽佛寺,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已发现最早的佛寺遗址。出土的“壬子年六月作”铭瓦当为研究三燕佛教东渐高句丽提供了重要证据;所获大量北朝晚期风格造像为探讨中原佛教物质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素材。



2号寺是首次全面揭露的渤海国高等级佛寺,为研究我国唐代高等级佛寺平面布局、建筑组合、建筑结构及探讨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古城村寺庙址包括高句丽、渤海国两个时期的遗存,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为理清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珲春古城村寺庙址反映了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考古遗址,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珲春市有四座古城遗址:萨其城遗址、八连城遗址、温特赫部城遗址和裴优城遗址。



温特赫部城遗址位于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今三家子满族乡古城村所在地。该城城垣历经风雨剥蚀,部分城垣被风沙覆盖,现呈沙丘状。



该城是一座历代沿用的古城,早在汉代,此城便是高句丽王国庆州龙原县治所,唐代渤海国时期,曾是渤海国东京龙原府庆州治所,辽代为女真部族温迪痕部所居,该部族在《金史》上称为“统门水温迪痕部”,始称“温迪痕部城”,后又称“温特赫部城”·“温地痕”、温特赫”均为女真语,汉译为“神龛”、“神板”,亦即为“庙”的意思,具有“祭祀祖先地”之意。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大文物保护单位。



裴优城位于珲春市三家子乡古城村北缘,与温特赫部城一墙相连,裴优城的南墙就是温特赫部城的北墙,并列成东北向与西南向两座城址,故有“姊妹城”之称。



裴优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2023米,东墙长520米,西墙长521米,南墙长460米,北墙长522米。“裴优”是满语,汉译“簸箕”之意,城以形得名。该域具有典型的辽金古城特点,是东北平原地区罕有的保存较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古城。



裴优城历史悠久,出土文物丰富,1981年4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城址为第二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八连城村距珲春市内5.5公里,八连城村大力扶持特色产业,积极做大做强现有养牛、火龙果、黄桃、蔬菜大棚等产业,精心谋划光伏发电项目,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

2022年入选“千村示范”创建村,2023年入选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村寨提升工程。




八连城又称半拉城,是唐代渤海国五京中的东京龙原府遗址,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八连城不仅是渤海国的王都,也是渤海“日本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城布局效仿唐都长安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珲春是吉林省最东端的城市,也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在大唐渤海国时期,也是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渤海古镇位于珲春市区西侧,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以唐代渤海国历史为背景,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主,将唐代渤海国历史文化风貌从多个维度融入参观体验、餐饮住宿、购物潮玩,为广大游客带来一段领略渤海风情、触摸历史文化的沉浸之旅。



渤海古镇的主要建设内容有集散中心、副都统衙门、商业内街、游船码头、游客服务中心、演艺广场、林下生态区、景观河道等,以“感悟历史”为主题,设置民族特色饮食制作品尝、服饰穿着、演艺等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场所。



通过深入挖掘唐代渤海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等史实,打造追寻历史记忆、感悟中华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教育实践基地。





珲春市选定龙虎阁、防川村、珲春党史展览馆、杨泡满族乡民族文化园4个旅游促“三交”基地,以讲好“四个故事”为牵引,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提炼升华讲解内容,力求从历史典故、地方特色、民风民俗中挖掘珲春的“三交”史。2024年5月,珲春市被确定为全国15个首批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之一,成为吉林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市。



龙虎阁位于珲春防川风景名胜区,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撼三疆”之美誉。



清朝光绪年间,时任钦差会办北洋事宜大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吴大澂,临危受命、奔赴边疆,在与沙俄代表的勘界谈判中据理力争,成功重立土字碑、收回珲春黑顶子地方、争得图们江口出海权。



吴大澂以“一寸土地尽寸心”的爱国之心,成功捍卫了神圣国土和民族尊严,为守护边疆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牌的吴大澂纪念广场,成为了游客们体验珲春历史文化的又一打卡圣地。



防川村位于珲春市敬信镇东南部,距离珲春市区70公里,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边境朝鲜族村落。




防川村属双线边境村,其中,中朝边境线11.7公里、中俄边境线长9.73公里,顺图们江而下15公里即可到达日本海。



防川村投资建设了“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打造了融合爱国主义教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兴边富民实践样板在内的多功能民族村寨。



防川村先后获得吉林省首批旅游乡村、吉林省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14年成为国家民委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防川村按照“边境+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设置了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历史探究、民俗体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研学课堂,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参观、学习、实践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防川村周围有“一眼望三国”的最佳观赏区龙虎阁、东北亚最大的河岸沙丘景观、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历史的图们江红莲、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大果玫瑰”、见证历史的“土字”界碑、日苏张鼓峰战役遗迹等。



珲春作为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以及日本六国的货物集散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5%,这里的夏天气候宜人,全国唯一一个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就在这里。



东北亚国际商品城,作为吉林省首家进口商品城,吸引了洪发优选、俄品多、隆玛特等多家企业入驻,汇聚了日、韩、俄、朝、西班牙、法国等各国进口商品万余种,满足你不出国门即收获满满的购物之旅!



哇斯托克欢乐岛,这里是一座俄罗斯风情浓郁的综合性主题乐园,涵盖五大主题功能区,包括俄罗斯风情广场、俄罗斯风情小镇、欢乐岛冒险湾、海洋儿童游乐谷和主体建筑水世界。



密江河发源于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磨盘山南麓,流经密江乡三安村、中岗子村、下洼子村、解放村和密江村,在密江村口处流入图们江。



密江村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有东北野生虎豹保护区和丰富的大马哈鱼种质资源。村里还有深厚的洞箫文化、两座朝鲜族百年古宅。



密江乡密江村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朝鲜族洞箫艺术之乡”等国字号荣誉。朝鲜族洞箫音乐被国务院、原国家文化部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传承和弘扬洞箫文化,密江村新建了洞箫文化广场,设立了洞箫传习所,让朝鲜族洞箫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密江村2017年3月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4年,该村入选吉林省民族村寨提升工程第二批提升村寨。



密江乡下洼子村位于密江河大马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被誉为“大马哈鱼的故乡”。




密江乡以下洼子村为依托,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通过持续开展放流节等活动,规划建设大马哈鱼研学基地、大马哈鱼科普展示馆等,着力打造“大马哈鱼之乡”旅游品牌。每年4月下旬,中国珲春密江大马哈鱼放流节会在下洼子村隆重举行。


下洼子村墙画生动地绘制了大麻哈鱼的一生,展示了大麻哈鱼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真实形象,洄游过程中坚韧不拔、勇于冲锋的毅力和精神;亦描绘出了密江河沿岸密江乡的自然景观、朝鲜族的传统生活场景。



墙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及特色产业最直观的重要方式。




密江乡以大马哈鱼文化为主体,历史民俗文化为补充,大力打造研学旅游品牌,通过与学校、企业合作,开展系列研学活动,让学生和孩子走出城市、走出课本,亲身体验放流的乐趣,充分了解大马哈鱼的生活习性和鱼苗孵化等知识。




西丰县(德兴、明德、成平、和隆、营厂、金星)满族乡


沈阳市浑南区满堂街道(满族乡)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3)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