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县十里回族乡(阿坝州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旅行   2025-01-12 08:18   陕西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十里回族乡东邻岷江河畔,西连牟尼沟景区,北接九寨黄龙,南邻松州古城。





十里回族乡下辖火烧屯村、大沟村、佑所屯村、大屯村、高屯子村、郭学寨村、三岔坝村。



十里乡火烧屯村,紧邻国道213线,是松潘前往九寨沟、黄龙景区的必经之路。




火烧屯村以回族为主,人数占到60%以上,还有汉族、藏族、羌族等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游牧文明 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地。




火烧屯村依靠自己良好的交通和地理区位优势,结合松潘旅游资源,突出旅游产业扶贫,建设十里回族风情小镇,开发回族特色餐饮文化和手工艺体验作坊等项目。火烧屯村获得"2021年度省乡村振兴帮扶优秀村、州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每逢大年初三,火烧屯村村民不分汉族、回族、藏族、羌族,都会自发组成一支“回族花灯队”,代表全乡与全县的花灯队伍共同参加年俗活动。在时而整齐时而交错的花灯舞步中,各族群众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升华。




十里回族风情小镇,村庄整齐美丽、设施设备功能齐全、体现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成为松潘县旅游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屯村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十里回族乡。这里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在这里,你不仅能领略到回族的魅力,还能看见多民族的和谐共生,百年的传统文化。




村民们拨动着琴弦,弹奏着对故土的热爱。他们手中的土琵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声音伴随着每一个喜庆的日子。




“回族花灯舞”是一种被用来庆贺的表演形式,也是大屯赞美、追求生活的一种仪式感的语体表达!




 回族花灯舞在松潘县进安镇、进安乡、十里乡回族民族聚居区较为流行。2011年,松潘回族花灯舞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回族花灯舞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传承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8年被四川省命名为“花灯之乡”;2019年9月,松潘藏、羌、回、汉各族儿女共一万多人同跳民族花灯舞,创下世界记录,并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验证官颁发的“海拔最高的花灯舞展演活动——中国松潘松州古城万人同跳民族花灯舞”记录证书。2021年,松潘县进安镇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花灯舞也成了松潘县的文化名片之一。




花灯舞固然好看,但是花灯的制作却更显手艺。花灯都是一对成双,主要由花板、灯笼和花朵三部分构成,各个民族的花灯制作大体上一样,只是细节各有不同。 




灯笼有几种类型,藏族花灯的灯笼有六面棱形和四方形两种,一般用细木条扎成。回族和汉族的灯笼多是花瓣形,用铁丝或者细竹篾扎成。




“花灯舞”成了松潘最具特色、最能体现民族团结的文化名片,既是松潘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展现松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各族群众同跳花灯舞宛如无形的纽带,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





2024年8月9日晚,以“花灯璀璨古松州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主题的松潘县第八届古城花灯会、第二届岷江源音乐季璀璨启幕。




演员们通过快板、戏剧、歌唱等艺术形式演绎出松潘山川的壮丽,赞美着松潘清澈的河流与郁郁葱葱的森林。节目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既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活力,展现出松潘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讲述了松潘的历史故事与辉煌成就。




游客们既欣赏到了丰富多彩的岷江源音乐季、花灯巡游、古城好声音、古城潮乐嘉年华等系列文化活动,又领略了回族土琵琶弹唱、羌族多声部等非遗演出,多元体验让大家充分感受松潘独特的文化魅力。




松潘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




2020年,松潘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下辖7镇10乡(1个民族乡):进安镇、川主寺镇、青云镇、毛儿盖镇、镇江关镇、红土镇、小河镇、十里回族乡、大姓乡、安宏乡、镇坪乡、岷江乡、白羊乡、小姓乡、燕云乡、黄龙乡、下八寨乡。




2019年撤销进安回族乡、牟尼乡、大寨乡,将原进安回族乡、原牟尼乡和原大寨乡俄寨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进安镇管辖,进安镇人民政府驻金坑坝路80号。




松潘是藏彝走廊重要的通道,也是川西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历史上就是藏、汉、羌文化交汇之边地。以松潘为中心的西北茶马古道,北通洮岷,西北经楚皂通西宁,东经平武至江油,南沿岷江河谷到成都。当时还有从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茶马古道支线,也是西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





松潘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黄龙、牟尼沟、松潘古城等风景名胜。




2024年7月20日,松潘县小姓乡在百花娄森林公园云溪谷内举办了主题为“弘扬松州江源文明,传承藏羌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彰显非遗魅力”的第六届多声部毕曼歌节。




松潘县小姓乡第六届多声部毕曼歌节活动在敬山神、祈福活动中拉开帷幕。毕曼,羌语意为父母、根源的意思。毕曼歌节上,人们歌咏人的起源、万物的起源,因此毕曼歌节也被称为羌族多声部的“源泉之音”。




农历六月十五日是羌族的多声部毕曼歌节,小姓乡的羌族群众唱着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羌族多声部民歌,在幽静的阿坝松潘群山间,此起彼伏。




松潘县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泽旺仁青是羌族多声部非遗传承人,现仅存于松潘县小姓乡、镇坪乡与茂县太平乡的少数羌族山寨。




一首高亢悠远的《祭祀歌》将活动推向高潮,随后相继演绎了《若喏》《口弦》《古则拿巴》等19个节目,原生态的多声部音乐、富含生活之美的舞蹈、动听的传统乐器演奏,彰显了最浓郁的民族风格之美、鲜明地域特色之美、质朴的人性之美。





松潘县镇坪乡麦吉村位于松潘南部,平均海拔2400米,是典型的羌族聚居村落。2008年,受“5·12”地震影响,麦吉全村从高半山迁移至现在交通便利的岷江河畔苗圃园林。





远远望去,麦吉村的新寨子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走过羌碉式的村寨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羌韵十足的民居,与绿化的草坪、步游道、微景观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园林式”羌族村寨。




麦吉村“园林式”羌寨打造,实施包括花海灯光、羌韵楼、篝火锅庄广场屋等景观化打造与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的项目,羌族美食店、特色民宿等文旅配套也不断落成,使其成为九环线上一处集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特色村寨。




来麦吉村吃羌家饭、穿羌家衣、住羌家屋、体羌家情中,尽情感受乡村旅游带来的乐趣。




2024年7月23日,松潘县红土镇俄卡村举办了以“颂党恩 话振兴 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达扎民俗文化节。




俄卡村的男女老少轮番上场,表演了藏族多声部民歌、原生态锅庄等民俗歌舞节目。藏族多声部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阿旺。




来到这里既能领略村庄风土人情,也能在象雄扎嘎营地感受夏日露营的惬意、骑马驰骋,还能去到山上采摘菌子、采挖野菜、追日出日落。





上纳咪村里景观资源非常丰富,有雪山、森林、海子(高山湖泊)、草地等等,在村里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不远处同属岷山山脉的第一高峰雪宝顶。




雪宝顶位于松潘县与黑水县交界处,是岷山山脉的主峰,海拔5588米,是登山、徒步、探险的理想之地。



“光和云朵”雪宝顶精品民宿,位于松潘县大姓乡上纳咪村,是以“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乡村集体经济。




松潘县以精品民宿为切入点,带动旅游、农特产品销售、深度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在上纳咪村发展起来,光和云朵公司与上纳咪村村民正积极响应着“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探索着更深入、更广泛、更多样化、更个性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松潘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城墙高大厚实,有城门、瓮城、角楼等建筑,是中国古代边防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见证了松潘地区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地位和商贸繁荣景象。



松潘城门前屹立着一座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雕像,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从这里经过,开启了藏汉和睦相处的千古佳话,那藏汉一家亲的融融景象让你产生丰富联想。



松潘古城墙始建于明朝,于洪武二十五年构筑明长城,至今已有 629 年的历史。城墙所用的青砖长 50 厘米、厚 12 厘米,每块砖重达 30 公斤,所用的灰浆由糯米、石灰加桐油熬成,因此城墙异常坚固。




城墙高 10 米、宽 30 米、长 6230 米,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古城墙遗址。位于城东、城南、城北的三座城门顶部均呈半月形,门基大石上镂刻着浮雕。2001 年,松潘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尕米寺,是安多松潘草地早期雍仲苯教著名寺院,也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最早的苯教寺院之一。




位于松潘县县城以北30公里处的小西天圣山脚下即漳蜡水晶乡境内。小西天圣山雄踞于岷江源头弓杠岭山脉,风景独特,闻名遐迩。




松潘县川主寺镇,处于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若尔盖大草原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川主寺镇位于松潘县北部,东接黄龙乡,南依十里回族乡,西与红原县相邻,北与若尔盖县交界,东北与九寨沟县接壤,南距县城进安镇17公里,国道213线、川青铁路纵贯全镇,镇中心距四川省第二座口岸机场九寨黄龙机场16公里,川青铁路在镇内设有黄龙九寨站和黄胜关站,是由松潘古城前往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若尔盖、红原、平武的必经之地,素有川西北十字路口之称。





川主寺镇是整个川西北地区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川、甘、青三地商贸交易线路上的重要枢纽地,是内地茶叶在松潘古城聚集后,分散运往松潘草地和青海、甘肃等藏民聚居区的重要交通节点,茶马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播和延续。





奇峡沟、尕力台、红星岩、红星海,分别向人们展示森林峡谷、高原草地、雪山海子的不同风光,众多峡谷在国内外徒步探险运动旅游圈享有“户外天堂”的美誉。




川主寺镇依托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红色文化、神秘浓郁的宗教文化、岷江源头的江源文化、以及茶马贸易的茶马文化,2020年被授予“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川主寺是为了纪念李冰而建。李冰在四川历史上治水功绩显著,人们尊称他为 “川主”。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传佛教建筑和汉族传统建筑的元素。其寺庙的布局严谨,殿堂内供奉着诸多佛像和与李冰事迹相关的神像。




寺庙的色彩运用鲜明,比如常见的红、黄、白等颜色。红色象征着勇气和力量,黄色在藏传佛教文化中有吉祥的寓意,白色则代表着纯洁。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松潘县城北16公里处的川主寺镇东侧传子沟村元宝山,占地19万平方米,1990年8月20日落成。碑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园由纪念总碑、群雕、浮雕、纪念馆、碑志、游客中心组成。




大型花岗石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计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刻画的人物共九组,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




纪念馆展示了红一、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及红二十五军这四支长征队伍的征战历程,还有各地修建的长征纪念建筑照片。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1990年8月落成,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碑园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纪念碑不同于其他地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而是红军长征总纪念碑。




黄龙风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中国唯一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四绝” 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形成了黄龙 “七绝”。




1992 年,黄龙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是四川省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景区。



牟尼沟风景区有扎嘎瀑布、二道海、百花湖、熊猫海等著名景点。




牟尼沟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而著称,踏入牟尼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个由瀑布、花海、湖泊、温泉与钟乳柱共同编织的梦幻世界。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5)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民族文化行之(五)嘉绒藏族(参加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网红嘉绒姐姐阿娟的婚礼)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