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大屯彝族乡

旅行   2025-01-26 08:18   陕西  

田坎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角,在两省(四川、贵州)、三县(区)(七星关区、金沙县、古蔺县)、七乡(镇)(七星关区大屯乡、龙场营镇,金沙县马路乡、清池镇,古蔺县马蹄乡、建新乡、椒圆乡)的结合部。




田坎乡制定了‘一带三园’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8000亩高粱产业带,赤水河沿岸打造了精品水果产业园、1000余亩花椒产业园和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通过改良品种、合作社代销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市场,助农增收。




田坎乡海拔落差较大,适合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按照全乡产业发展思路,海拔在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柑橘;800米至1000米规划种植花椒;1000米以上主要种植皂角、脆红李、核桃等。




全乡已发展刺梨1700亩、柑橘1万亩、皂角5300亩、脆红李5000亩、核桃6000亩、花椒300亩。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鼓励引导群众在林下(间)套种马铃薯、红薯、西瓜、南瓜、花生、油菜等见效快的农作物。




田坎药焗鸡第五代传承人李顺江于2008年开始养殖土鸡并在田坎乡开设店面加工销售,2012年成立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百诚养鸡专业合作社,建设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并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一步改进配方,添加的30多味中药材均符合国家规定药食同源的标准。





2022年6月7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首届花椒采摘节在白沙河村举行。




田坎乡白沙河村地处赤水河畔,地形地貌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立体气候突出。





白沙河着眼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乡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优势,将现代高效农业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把白沙河村打造成集中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七星关区彝族莫轰制作技艺主要集中于境内的赤水河沿岸地区,就技艺的完整及成熟以田坎乡为最。




莫轰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彝族居住地田坎乡、龙场营镇、普宜镇、金沙县等少数彝族村寨中。2021年12月,田坎乡呣哼制作技艺入选毕节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田坎乡呣哼制作具有选材讲究、制作流程规范等特征。其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这也是彝族呣哼区别于其它吹管乐器的主要原因。呣哼作为彝族乐器中最能体现彝族音乐风格的乐器,不仅是彝族吹管乐器的代表,更是彝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呣哼整体采用木制:木制的子杆,木制的气盘,竹制的哨座和巅子。巅子分头巅二巅,插入子杆上端的二巅可伸缩,用以调节音准,发出来的声音雄浑磅礴,给人一种气吞山河、排山倒海之势,有别于由铁和铜制作而成的外来乐器唢呐。



高庆,是精通呣哼吹奏的第四代莫轰制作技艺传承人。由于祖上几代都是制作呣哼的手艺人(其曾祖父高永顺为第一代传承人;其祖父高云兴为第二代传承人),高庆从小耳濡目染,对呣哼制作技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十二岁后,高庆随表哥马伦江(第三代传承人)学习技术,练好了扎实的基本功。



彝族呣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随彝族祭祀文化而诞生的产物,有了祭祀就有了呣哼制作。在彝族人重视的丧葬祭祀活动中,毕摩诵读经文和呣哼的演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可见,呣哼在祭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制作呣哼的技艺也尤为重要。



大屯彝族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东北面东与本市七星关区田坎乡和龙场营镇毗邻,彝族人口5760人占总人口的32.18%。1998年著名的"大屯土司庄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在黔西北茫茫乌蒙山腹地,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赤水河畔,庄园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大,是全国仅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该庄园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四周砖砌围墙,沿围墙设有6座土筑碉堡。



整个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主体构筑,设回廊相互贯通。部分建筑是仿日本唐招堤寺所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今土司庄园古代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7月29日,“扯勒大歌”首届扯勒文化艺术节暨七星关区彝族火把节隆重开幕,大屯乡三官彝寨广场上人山人海,上万人共同参与了七星关区2017年彝族火把节活动展演。



大屯乡三官村村寨历史悠久,保留着传统彝族民居建筑、彝族服饰装束、彝族婚丧礼俗、彝族节日歌舞等特有的扯勒文化,是见证扯勒部落文化的活化石。



2002年被列为贵州省20个“少数民族保护与建设村寨”中唯一的一个彝族村寨,也是毕节地区唯一的保护与建设村寨。



2001年,贵州省文化厅授三官寨“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牌。2002年6月,三官寨被列为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彝族村。2007年5月,三官寨彝族祭祀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三官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授三官寨为“呣哼文化之乡”。



彝族人的传统乐器——呣哼,三官寨彝家举办隆重庆典活动或百姓祭祀、丧葬仪式时,至少要请2至4个呣哼吹师坐堂,吹师在吹奏呣哼时,配乐师用牛皮竹钉大鼓、铙跟随伴奏。



呣哼的结构主要由哨子、哨筒、绑线、堵气盘、二巅、大巅、指杆、唢呐盘8个部分组成。呣哼的大小通常分大呣哼、中呣哼、小呣哼三类,吹师在吹奏呣哼吹奏时使用循环换气,其指法与八孔洞箫相近。




三官寨拥有彝族衣角舞、彝族撒麻舞、三官寨彝族祭祀、彝族婚俗、彝医脐部诊疗等共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三官寨彝族祭祀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祭祀文化贯穿了彝族人的历史和生活,是彝族人心灵的依托,精神的载体,通过祭祀祈福避灾,已然成了彝族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



大屯三官寨彝族丧葬祭祀习俗,主要分布在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村、田坎乡、龙场镇、普宜镇、小吉长镇,大方县长石镇、金沙马路乡等县乡区域。有彝族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彝族祭祀文化的存在,其中以大屯三官寨彝族的丧葬祭祀习俗保存最为完整。



七星关区大屯乡三官寨的彝族祭祀风俗由来已久,且保存完整,于2007年5月成功入选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范月是三官寨彝族毕摩第五代传承人,从小接受双语教育,初中毕业后正式投师于陈文均门下。热爱彝族传统文化的他专心学习祭祀文化,拜读丧葬祭祀经、指路解冤经、招灵经、净宅经、除病经、祭山经、祭坟经、择吉经等经书。2006年经陈文均老毕摩领职授予毕摩称号后,常随老毕摩在毕节、金沙、大方三市县毗邻举行丧葬祭祀活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2019年范月被授予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相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曾在此灯祭七星,遂得名七星关,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七星关与娄山关、胜景关并称贵州三大历史名关。



七星关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素有“乌蒙磅礴  三省红都”的美誉,有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等红色文化基因。境内有生机镇“绝壁天渠”、鸡鸣三省等旅游景点。



鸡鸣三省村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贵州省七星关区林口镇,云南省镇雄县坡头镇和威信县水田镇,四川省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分布在大峡谷的三侧。



在中国三省交界位置有10处,最具代表性的“鸡鸣三省”标地中,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位列第一标地。



2016年,毕节市结合贵州省脱贫攻坚战略,全面启动“鸡鸣三省”红色文化创意景区建设,目前已建成景区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路网、锦绣江山广场、雄鸡唱晓观景平台等项目。2017年11月,“鸡鸣三省”红色文化创意景区被列为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名录。



同心步行街,位于毕节市同心公园东南侧,即碧阳湖滨河路北侧,总面积约1329万平方米,是以打造城区沿河“秦淮河景”的诗画意境为主题,集生态休闲、特色商业、购物娱乐、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滨水商业美食街。



街区根据现状地形打造滨河古街与滨河台地景观带,两大滨河带状商业空间体系,两大体系相互依存以达到景观与功能和谐相容。充分利用碧阳湖绵长的水岸,形成丰富的滨水旅游线路。




毕节市七星关区(千溪、阴底)彝族苗族白族乡 


彝良县(龙街、奎香、树林)彝族苗族乡

赫章县(雉街、双坪、辅处、可乐、河镇、结构、水塘、古达)苗族彝族乡

丘北县(八道哨、腻脚、舍得、树皮、新店)彝族乡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