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雉街、双坪、辅处、可乐、河镇、结构、水塘、古达)苗族彝族乡

旅行   2025-01-13 08:18   陕西  

可乐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西北部的乌蒙山区的赫章县,距县城有60公里。





7月20日,毕节市2017年“神秘夜郎·魅力可乐”彝族火把节在赫章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盛大开幕。




极具民俗特色的节目接连登台,展现出浓郁多彩的彝族风情,让现场万余观众沉浸到欢乐之中,切身领略到“火”的神奇与美丽,以及彝族同胞生活的喜悦与幸福。




赫章可乐遗址位于赫章县城西约60公里处,在遗址9.4平方公里范围内缓坡丘陵地上,分布着大量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墓葬遗存。




可乐遗址是2000年发掘的,当时发掘了108座墓葬,有58座墓葬出土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套头葬”,是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这个文物的,总共可乐发掘出文物3000多件。




可乐遗址对研究古代夜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于研究古代夜郎文化与汉王朝在古夜郎地区的行政管理更是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6月25日,可乐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4月,赫章可乐墓葬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可乐猪是可乐乡的地方品种,就是它嘴上三道箍,头上头顶八卦纹,腰长脖子粗,可乐猪以国家级优良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猪种资源志》。




河镇彝族苗族乡,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地处赫章县西北部,东与安乐溪乡接壤,南与可乐彝族苗族乡接壤,西与德卓镇相接,北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为邻。




2024年8月15日至8月16日,河镇乡海雀村举办花山节系列活动。




射弩、斗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海雀村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松林似海,一望无际。一栋栋白墙黛瓦的民居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一条条串户水泥路干净整洁、蜿蜒盘旋……1995年,海雀——这个曾以生态环境差而闻名全国的村竟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




正是在各级各界的倾力帮扶和海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才书写出了海雀绝地逢生的脱贫致富传奇,才开辟出了海雀“苦甲天下”到“林茂物丰”的蜕变之路。




依托万亩林海和民族风情,海雀村正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海雀村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海雀村已经被贵州省确定为干部教育基地之一。




“海雀记忆”模拟实景展示:从杈杈房、茅草房到土墙房、石墙房,再到如今灰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实景复原的“五代房”,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村庄的变化,也成为如今参观者的“打卡地”。




1985年,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报道《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少数民族十分困难却无一人埋怨国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有这样好的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正是这份批示,开启了毕节试验区的建设,也为海雀村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根据海雀村海拔高、坡地多的特点,文朝荣引导大家发展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全村大力发展中药材、苹果、食用菌、种薯、蜜蜂、蛋鸡养殖、民宿旅游等特色经济产业,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20年的16200元。




错落有致的通村路、通组路、连户路,别具风味的农户院坝、文化广场、生态公园,以及日趋完善的民生配套设施,共同构成了海雀村的新面貌。




“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完成了复原区、幸运树、生命树、发祥树、纪念林、丰收林、巡山路等15个室外教学点建设,改造了文朝荣故居、文朝荣墓地、陈列馆、政治生活馆、多媒体教室、讨论室。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第一村”,海雀村的变化折射出了毕节试验区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海雀村只是毕节试验区千千万万个村寨发展的缩影之一。





结构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西北部,北与云南省镇雄县以古乡接壤。结构乡是省级文明乡镇,全乡少数民族占比51%,彝族、苗族文化颇具特色。




结构彝族苗族乡充分利用多魁花场梁子民俗端午节活动为抓手,充分挖掘彝族苗族文化,打造中山彝族特色集镇,打造多魁彝族苗族风情园。




2023年6月22日,结构乡第二届端午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多魁梁子举行。




活动以当地特有的彝族、苗族民俗风情特色与端午节传统文化结合,开展了民族特色文艺演出、男女山歌对唱、斗羊比赛、斗鸡比赛、长桌盛宴等,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热情围观,每个赛场都传来阵阵欢呼声。




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延续百年的端午节“赶花场”,是结构民族风俗原生态的“活化石”。




射弩、摔跤、赛马、斗羊、对歌,酒礼的缠绵、唢呐的多情、山歌的热烈,演绎着民族的史诗,追寻着千年的梦幻。




水塘堡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南部,下辖营丰村、塘口村、合心村、水潮村、马圈岩村、新河村、田坝村、黄泥村、杉木箐村、新都村、新民村、永康村、草子坪村、沙坝村等14个村,63个村民组。




赫章夜郎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赫章县境内,由水塘景区、平山景区组成。离县城40公里,森林覆盖率88.8%,总面积4733公顷。公园处于高原峡谷区,地文景观丰富,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夜郎三峡、七星剑峡、铜鼓峡、斧劈峡等峡谷,高山重重,奇峰叠翠,奇岩怪石,风光无限。



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的水塘片区位于赫章县西南的水塘堡彝族苗族乡境内,距赫章县城15公里、毕节市区110公里;平山片区位于赫章县东部的平山乡境内,距赫章县城25公里、毕节市区70公里。




赫章县围绕“核桃”这一特色优势大做文章,逐步打通了“产—供—加—销”产业链条。已建成贵州阿西里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贵州乡里人家农产品电商服务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28家合作社、17家小作坊,他们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有效带动群众通过种植、就业增收,使赫章“小核桃”蕴藏的“大能量”不断迸发,走出了一条“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发展之路。



在水塘堡彝族苗族乡核桃博物馆,各种核桃品种、核桃制作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赫章县相继引进赫之林、金果缘等精深加工企业,生产核桃乳、核桃糖、核桃油、核桃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近5亿元。




水塘堡乡水潮村交通条件便利,毕威高速公路穿村而过,326国道绕村而行。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宽敞洁净的村民活动广场,凉亭倒映在广场边碧波荡漾的池塘里,明媚的阳光洒满池塘清澈的水面。微风轻拂,涟漪泛起道道金光,将静谧的村寨勾勒成一幅生机无限的美丽画卷。




水塘堡乡水潮村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赫章县古达苗族彝族乡因位于赫章、纳雍和七星关两县一区之间,故有“鸡鸣三县”之称。

古达的篷篷饭——一种贵州民族乡村特殊条件下食客与店家合作互利共赢的新饮食消费模式。




这是一种价廉物美合作进行的新饮食消费模式:棚棚饭的独特之处在于由食客自主购买食材,店家出辣椒、大蒜、生姜等配料和技术帮忙免费炒菜……加上店家自做的菜豆腐、酸汤、蘸水、米饭、包谷饭和配菜,每人只收10元钱。这种独特而物美价廉的服务倍受南来北往广大食客的欢迎。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蓄水后,在原来的三爱村野鸭河河段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湖区,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四周起伏的山峦和农舍,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绝美画卷。



贵州夹岩水库环绕的古达乡三爱、中田、水营等村千亩樱桃花海,见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樱桃花,正竞相绽放,美不胜收。置身花海,微风轻拂,景美如画,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为早春二月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古达乡樱桃种植主要分布在夹岩水库周边的三爱、中田、水营、田坝、发科、官房等村。




古达乡三爱村依托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形成的良好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以樱桃、杨梅、板栗等为特色的经果林和洞藏酒等特色产业,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之路。




赫章县古达乡三爱村,这里峡谷、暗河、溶洞融为一体,酿酒历史悠久。位于古达乡三爱村中心组的岩湾溶洞,毗邻乡内响水天坑、杨清海天坑,洞中怪石嶙峋暗河涌动。



岩湾洞里,成排的酒坛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渠道。



走进藏酒洞口,凉风习习,洞内别有天地,这里藏着30多万斤白酒,迎面扑来的酒香让人心旷神怡。



古达乡白洞天坑,深约200多米,俯瞰洞底,可见野燕盘旋,碧波荡漾。天坑四围,壁立千仞,水声震耳,居高临下,令人胆颤心惊;




黑洞天坑,深约150米,洞顶石钟乳犬牙交错,洞内幽暗神秘,洞底伏流聚为一湾碧潭,温宛如玉;




响水大洞天坑,是唯一有路进入的天坑,天坑内部,气候凉爽宜人,伏流从东部岩罅涌出,又从西部溶洞流逝,东西两面,有着巨大落差,南北缓坡,草木葳蕤,在落水洞周边,能看到众多古生物化石,它们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地球历史演变的见证者。




古达乡和平村依托本地苗族文化及自然风光,老羊坡七道拐、百米飞瀑、关刀山等自然景观,以及和平水库的建设、苗家刺绣、蜡染等,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努力把和平村建设成产业强、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东与可乐、双坪两乡毗邻,南与铁匠乡相连,西与威宁县羊街镇、大街乡隔河相望,北与德卓乡接壤,羊街至可乐公路穿越乡内大部分村寨,与可乐至妈姑公路交汇于葛布村。




辅处彝族苗族乡下辖拖二、辅处、杨家沟、开嘎、幸福、茶花、兴旺、营塘、葛布村。



2024年8月10日,以赫章大花苗支系为主的“七月七”苗族花山节在辅处彝族苗族乡葛布村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南大门举行。




活动现场节目精彩纷呈,民族大迁徙、敬酒歌、芦笙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节目接连上演,舞台上演出人员激情饱满、神采飞扬,舞台下群众鼓掌声、欢呼声连绵不断,现场气氛热烈非凡。




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凡各种民族节日及婚丧嫁娶祭祀等场合,不论农家院坝或野地荒坡均可演跳。




苗族大迁徙舞源远流长,古朴典雅,世代传承,长期因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安乐溪、德卓、铁匠、辅处、财神、结构等乡镇。




苗族大迁徙舞以史诗般的舞蹈动态叙述了苗族人民大迁徙的苦难历程,艺术地再现了大迁徙的历史画卷。此舞气氛壮烈,舞步沿稳凝重,动作轻捷古朴,芦笙曲伴随古老歌谣,追思了苗族先民英勇善战、历尽艰辛终于找到理想家园的漫长历程。





双坪彝族苗族乡位于贵州省赫章县西部,距县城60公里,东邻罗州乡,南接妈姑镇,西连铁匠乡,北壤可乐乡,东西相距14公里,南北相距50公里。




双坪乡山清水秀,有天然林面积12000亩;从法都流出的乌江源流流经全乡中部;以穿洞为代表的溶洞扑朔迷离,以石庄和五里为主的石林雄伟壮观;刺竹山脉至戛摩岭宽敞的万亩草场,豁然开朗,令人心旷神怡,为旅游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双坪乡按照“山上高山冷凉蔬菜、山间畜禽牧养、山下大棚满种”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合作社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的形式,全乡聚力打造“菇、菜、肉、烟”四个主导产业,奋力实现百万棒菌菇、万亩蔬菜、百万羽鸡、万头猪牛羊、万担烤烟等“五万工程”目标。



其中以河泉村、新田村合作社为主发展香菇68万棒、平菇164万棒;以安山村、双坪村合作社为主种植莲花白、辣椒等蔬菜1200余亩;以福来厂蛋鸡养殖企业和刺竹村合作社为主规模化养殖蛋鸡、肉鸡约60万羽;




烤烟种植8131亩,主要分布在双坪、福来厂、大石、兴发、红卫、元街等村。大力推进生猪、肉牛、黑山羊散户养殖,现全乡肉牛存栏7571头,黑山羊存栏7722只,肉猪存栏1.5万余头。




雉街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城南部,地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屋脊”—小韭菜坪北麓的乌蒙山深处,东与赫章县松林坡乡接壤,南与水城县木果乡交界,西与赫章县珠市乡相连,北与赫章县兴发乡毗邻。




这里产业兴旺有雉街村500亩矮化苹果种植基地,有大河村、木嘎村、联发村、发达村等4个村近2000亩的蔬菜种植项目,也有雉街村、双龙村和拉夫村500余亩天麻及魔芋中药材种植项目。




这里风景优美有景色瑰丽的双龙飞瀑、风光旖旎的万亩林海、百花争艳的杜鹃花带、绿茵如毯的凉山草场和峡谷雄奇的韭菜坪河漂流。




这里底蕴深厚有原生态保留的彝族《铃铛舞》《酒礼歌》和苗族《芦笙舞》《苗寨风情》等民族歌舞、有保持完好的彝族刺绣挑花和苗族蜡染等民间传统手工艺。




彝族铃铛舞具有连歌载舞的特性,舞者先歌后舞,歌舞相间,舞蹈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彝族铃铛舞,在2005年在中国第七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中荣获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19年获得贵州省森林乡镇称号。






2017年10月18日,赫章县第26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暨彝年节活动在雉街乡成功在举行,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数万游客和当地的汉族、彝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同胞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盛大而隆重的节日。




曲古唱起来,月琴弹起来,咂酒喝起来,醉在韭菜坪,醉在乌蒙山,醉在夜郎故里,醉在雉街,醉在阿雨买的怀抱!




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赫章县第二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将在贵州省毕节市雉街乡雉街村(野鸡苗寨)举行。




雉街乡野鸡苗寨,苗族女同胞们在自家门外制作蜡染服,扯麻、制线、纺织、上蜡、刺绣……女同胞们动作娴熟,优雅,充分展现了苗族蜡染技艺的魅力所在。




苗族矮桩舞的发源地就是野鸡苗寨,该舞蹈充分吸收了苗族芦笙文化的营养,在各种舞台上大展身手,曾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荷花奖。




《地龙滚荆》,这是一个史诗级的舞蹈,相传是为纪念英勇的苗族青年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身躯滚倒荆棘,以矫健的体魄开创出一条穿越山野莽林的通道,让迁徙的父老乡亲能够到黑洋大箐安家落户的业绩。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各地龙滚荆,再现当年这一群群苗族青年披荆斩棘,克服创业中种种艰难,使之代代相传。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北源六冲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




赫章县东邻七星关区和纳雍县,西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南接水城县和钟山区,北达云南省镇雄县和彝良县。




赫章享有“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半夏之乡”等美誉。赫章是贵州省十个草地生态畜牧业重点县之一,赫章黑马羊成功登记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可乐猪享有“宣威火腿可乐猪”的美誉。




2023年9月28日,赫章县核桃丰收节活动在朱明镇举行。




活动内容包括核桃品鉴、百人手搓玉米、百人搓冰粉、拔河比赛、百人运松果表演等趣味比赛。




赫章县在朱明镇、可乐乡、财神镇一带打造“百里核桃长廊”,把核桃做成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赫章核桃”因壳厚适中、核仁色浅、含油量高、口感细腻等特点而久负盛名,先后获得“奥运推荐果品”“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中国果品著名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称号,赫章县也因此被评选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





现有核桃种植面积52万亩,嫁接改良核桃面积34.5万亩,挂果面积32万亩,坚果平均年产量2.5万吨,综合年产值15亿元。






2019年后,全县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为5个街道、10个镇、15个乡(其中少数民族乡有12个)。5个街道为:双河街道、白果街道、汉阳街道、金银山街道和七家湾街道;




10个镇为:妈姑镇、财神镇、六曲河镇、野马川镇、罗州镇、德卓镇、古基镇、哲庄镇、平山镇和朱明镇;3个乡为:达依乡、安乐溪乡和威奢乡;





12个民族乡为: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雉街彝族苗族乡、珠市彝族乡、双坪彝族苗族乡、铁匠苗族乡、辅处彝族苗族乡、可乐彝族苗族乡、河镇彝族苗族乡、结构彝族苗族乡、水塘彝族苗族乡、古达苗族彝族乡和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



2024年1月31日,2024年春节暨第二届夜郎文化艺术节——“龙腾盛世中国年·幸福美满六曲河”文艺演出活动在赫章乌蒙山学校篮球场隆重举行。




赫章县最著名的景区是“阿西里西风景名胜区”,包括大韭菜坪(天上花海)、小韭菜坪(天上石林)和阿西里西草原三大景点。还有松林千年杜鹃林、赫章国家森林公园、双龙飞瀑、七星峡谷、阿鲁洞等景区。




赫章县珠市彝族乡

赫章县铁匠苗族乡

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回族乡

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乡(赫章县唯一的白族乡)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