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荆乡回族乡是新乡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豫北地区唯一 一个少数民族乡镇,隶属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 ,位于封丘县城西3公里处。
荆乡回族乡内国道G327东西贯穿乡域全境,省道311线过境。2019年9月24日,荆乡回族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17年6月26日,封丘数万穆斯林喜迎开斋节。穆斯林见面时,互致“色俩目”(祝你平安之意)的问候声不绝于耳。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穆斯林除沐浴净身,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宗教聚礼活动外,还要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馓子、烹调佳肴、宴请宾客等。
荆乡回族乡主要产业包括小麦玉米种植、山药种植、皮毛销售、畜牧养殖业、屠宰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
荆乡回族乡位于封丘县城西3公里处,该乡还有另外一个俗称——“荆疙瘩儿”。荆乡回族乡按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全县“四好农村路”富农经济带,以前荆乡村为中心,大力发展山药种植产业,打造“山药种植特色乡镇”。
封丘县位于黄河之北,隶属于新乡市,与古城开封隔河相望。封丘县境北和滑县相接,东北与长垣县毗邻,西和西南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南界、东界黄河环绕,与开封市、开封县、兰考县隔河相望。
封丘历史悠久,古时为封父侯国,历史上曾发生虫牢、平丘、黄池三次兵车之会;韩凭、息氏夫妇留下了千古爱情绝唱,华夏爱情之火从这里点燃。
汉高祖刘邦为答谢在其落难时翟母的赠饭之恩,置封丘县,迄今已2200余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成就“黄袍加身”的英雄史诗,奠定了大宋王朝三百年基业。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盛赞封丘县应举社:“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封丘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道地金银花之乡、中国树莓之乡、中国相思文化之乡,还是豫剧祥符调的发祥地,文化丰富多样,地方特色浓厚。封丘宋绣、洛寨杂技、李金梅制笔、夜来坊老粗布等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诠释着生活的智慧。
2024年4月3日,封丘县第八届陈桥湿地油菜花生态旅游季在陈桥湿地风景区隆重开幕。
黄河流经封丘56公里,赋予了封丘县丰富独特的生态资源,自然景色优美,青龙湖碧波荡漾,千年不涸;曹岗险工雄浑壮阔,撼人心魄;登上黄河大堤,看沙鸥翔集、渔帆点点;走进水草丰美、千鸟翔集的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苍鹭戏水、白鹤起舞,听百灵鸣夏、布谷催春,令人心旷神怡。
油菜花生态旅游季期间,祥符调、曲艺杂谈、宋代点茶、民国服装秀、古典歌舞、古筝民乐、西洋乐Q、非遗静态展、漆扇制作等活动精彩纷呈,为广大游客献上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和震撼灵魂的视觉盛宴。
陈桥湿地,位于历史名镇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东,这里是新乡市国家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有4000余亩。这里栖息着青头潜鸭、震旦鸦雀、白鹭、苍鹭等濒危珍稀鸟类,目前陈桥东湖已发现鸟类共计156种,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陈桥镇,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东南13公里处,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后晋时已有村落存在。相传,因一小桥失修,陈姓人士慷慨捐资修复,故得名陈桥。后周时期,这里设立了驿站,命名为陈桥驿。
由于该镇距离古都汴梁较近,又是通往北方几省的必经之镇,所以当时被称为护卫汴京的四大名镇之一(即汴北陈桥镇、汴南朱仙镇、汴西瓦高坡、汴东诏讨营)。这四镇以陈桥最为繁华,该镇曾有“72眼井,72座庙”之称,由此可见,此驿镇的规模之大。
陈桥驿,就在黄河北岸,距离黄河南岸的开封市,直线距离20公里。
陈桥驿始建于五代时期,是开封北通燕赵的咽喉,是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御敌驻歇的第一个驿站。
陈桥驿主体建筑的中殿是珍贵的清代木质结构建筑遗存,是豫北地区为数极少的有明确纪年的清代木质结构建筑之一,体现了豫北地区特定的建筑特点及审美追求。
陈桥,因“黄袍加身”的典故,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昔日的光环至今仍熠熠生辉。
“黄袍加身”这一成语,最早源自于《宋史·太祖本纪》。它讲述的是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被部下披上黄袍,从而拥立为天子的历史事件。
“黄袍加身”的典故还给封丘留下了一道美食——卷尖。卷尖,它由大肉、鸡蛋、芡粉以及各种调料制作而成,味香而清爽利口,肉肥却油而不腻。薄薄的蛋皮裹着鲜嫩的肉馅,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曾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是河南传统宴席上最常见的荤菜之一,还成为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推荐名吃。
2024年5月6日,在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村文化大院内,人群涌动,掌声雷鸣,新乡市第三届祥符调戏曲艺术节在此拉开序幕。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中州正韵,最正宗的豫剧唱腔,清河集村被公认为是豫剧的发源地。
清河集村位于封丘县曹岗乡东南部的青龙湖畔,南邻黄河,与开封隔河相望。由于清河集在古时隶属于祥符县,因而且村许门科班所创立的豫剧唱腔,被后世称之为“祥符调”。
豫剧界有句谚语:“‘祥符调’不用问,不是‘许门’就是‘蒋门’。”许门就是清河集的许家科班,蒋门是指朱仙镇的蒋家科班。
黄河北岸的清河集、黄河南岸的朱仙镇。两地首开办正规豫剧科班的先河,成为最早培养豫剧人才的基地。豫剧科班的产生,标志着豫剧由松散零碎的民间小调,向正剧大剧脱胎换骨地转化。
封丘将一如既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让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精心擦亮豫剧之乡这张文化名片。
2024年6月18日中国·封丘第九届树莓节暨绿色食品产销对接会”成功举办。
封丘树莓俗称托盘、山莓果、悬钩子、马林果,中草药称其为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
封丘树莓种植面积达5万亩、专业合作社40家,带动近万农户走上致富之路。封丘树莓产业以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为依托,实施中国树莓博物园及树莓规范化种植和加工技术转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投产酿造树莓酒、加工树莓饮料、干果和冷冻鲜果,已形成了树莓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2014年11月,中国经济林学会正式授予封丘县为“中国树莓之乡”,2016年07月0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封丘树莓”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3年5月16日,以“道地、传承、发展、健康”为主题的黄德镇第二届金银花采摘节活动隆重召开。
金银花,别名二花、双花、忍冬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2021年5月22日,中国·封丘第七届道地金银花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南封丘隆重举行。
封丘道地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金银花1000余万公斤。“豫金一号”2019年取得国家新品种保护权,是目前国内金银花优良品种,采花期可延长到11月,盛花期亩产达150 kg以上。
封丘种植金银花时间历史悠久,条件得天独厚,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 “国家标准化示范区”、“河南十大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地理标识产品”等荣誉称号,封丘道地金银花已经成为国内金银花产业的风向标。
封丘,创造了全国金银花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效益最佳、生产技术最先进、产品加工链条最长,六个全国之最。
封丘金银花主要产品有:金银花茶、金银花啤酒、金银花白酒、金银花含片、金银花泡腾片、金银花饮料、金银花面食、金银花中间提取物等。
封丘县陈固镇已被认定为首批河南省“一村一品”金银花示范镇,陈固镇东仲宫村被认定为第5批全国“一村一品”金银花示范村。
2017年2月11号,中国·封丘上元相思文化节在留光镇青堆村隆重举行。
“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农历的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佳节。
“比翼鸟连理枝传说”流传于封丘县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堆遗址”,青陵台台基依稀可辨,息氏墓历千年而不减,韩凭息氏祠堂、乌鹊双飞庙均保存完好。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从未间断,相思文化的活态传承亘古依然。
封丘县青堆村,战国时属宋地。宋康王驱车游至青堆,见一采桑女子貌美过人,为能天天见她,就在青堆东头筑高台看她。此女乃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康王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息氏投台而死,韩凭在台下自杀。
宋康王恼怒,命将他们夫妻二人分葬在大路两边,使其永不相合,后两墓各生出一棵树,根交于下,枝交于上,浑然一体,人谓之相思树、连理枝,墓边还出现一对俊鸟,栖息树上,交颈悲鸣,比翼双飞。
千百年来,他们出双入对,飞于桑间濮上,飞进古书,飞进汉画,栖息于艺术的殿堂,萦绕于诗人的笔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籍出于此。
在封丘县,每年的上元节群众都会通过祭祀来表达对他们的缅怀、敬仰和膜拜,并期许家庭和睦美满、夫妻幸福恩爱。
2018年12月30日,“中国相思文化之乡”、“中国相思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在河南省封丘县举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连理枝比翼鸟传说”的诞生地——河南省封丘县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相思文化之乡”。该称号是继“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树莓之乡”、“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之乡”之后,封丘县获得的又一项国字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