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耇街彝族苗族乡

旅行   2025-02-02 08:18   陕西  

耈街彝族苗族乡位于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71公里,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五县区结合部,东与本县珠街乡山水相连,南与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毗邻,西与本县漭水镇隔江而治,北和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划河为界。




1988年4月成立耈街彝族苗族乡,耈街彝族苗族乡下辖耈街社区和团山、挖沙、水炉、新厂、阿干、金马、打平、阿水、栗木、土皮太11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





耈街彝族苗族乡有景色秀丽的小湾平湖、澜沧江大桥、千年茶马古道、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澜沧江畔亚热带雨林等。




茶马古道从右甸古城出发,渡澜沧江,东去大理、巍山和昆明,耈街就成了一处驿站。这条以马帮运输为主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9月30日,耈街乡开展了以“核韵耈街·乐享丰收”为主题的第五届核桃文化旅游节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耈街乡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核桃文化及地方经济发展成果。




耈街乡种植核桃面积19.82万亩,采收鲜果1.95万吨左右。昌宁县是全国首批命名“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云南省重点核桃生产基地县,细香核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全县种植核桃180万亩,位居云南省第一。9月11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公示了2024年云南省“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入选名单,昌宁核桃名列其中。





2023年8月10日晚,以“激情火把·醉美耈街”为主题的火把节活动在耈街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举行,扎火把展演、舞蹈表演、点火把仪式、山歌对唱、撒火把、打歌等活动轮番上演,为耈街群众带来一场欢乐的节日体验。




撒火把是火把节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表演人员手持松树枯木粉和松脂粉进行表演,每撒一把,场上就发出一阵欢呼声和尖叫声,大家一起撒幸福、撒健康、撒快乐,互相祝福。




2023年6月10日,是第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昌宁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在耈街乡举行。




活动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内容包括昌宁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演,苗族服饰赛装秀,民间织布、纺线传承、展演、比赛,绕线、射弩展演等,采取展示、展演、展销、展播相结合的方式,让群众近距离体味家乡文化遗产的魅力。




苗族“箐鸡摆尾”展演分成年人组合和青少年组合,苗族小伙身着苗族盛装、二等盛装、日常生活装上台展示,让观众直观领略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昌宁县在耈街彝族苗族乡土皮太村建成53.5平方米集民族文化、苗族服饰展示、培训学习教育、刺绣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苗族服饰传承馆,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阵地建设。




昌宁苗族服饰色泽比较艳丽,整体色调以红、黄、橙为主,辅以其他颜色,让你一眼看上去就无法挪开自己的视线。




一套完整的苗族妇女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十八件套组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十八一朵花”。




那一丝丝的彩色线条,是河流、山路,线条越多表示走过的江河越多;无数的云纹、水纹、波纹、菱形纹,是故土一丘丘肥沃的田地,以不忘祖辈的迁徒和耕耘的梯田;衣服上马的足迹,牛的足迹、羊的足迹,表示曾跨过的骏马、放牧的牛羊。




保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传统芦笙舞蹈代表性传承人王子华,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昌宁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杨发秀。




耈街乡成立运行“五彩盛装”苗族服饰专业合作社,整合现有传承资源,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迭代升级符合现代化、年轻化消费理念的苗族刺绣产品20多种,不断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通过效益转化推动传统文化有序传承,助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土皮太村是耈街彝族苗族乡3个民族村之一,是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00户125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 




土皮太村在高海拔区域布局红豆杉、花椒、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在中低海拔区域布局澳洲坚果、百香果、反季节芒果等产业,规划肉牛、生猪、土鸡等畜禽业,打造层次分明的立体产业带,有效拓展群众增收途径。




土皮太村,以村委会为中心,建起了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苗族服饰传承馆、民族团结广场、学校和卫生院,在为各族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的同时,一年一度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刺绣技艺大赛、泡核桃文化旅游节、利东山杜鹃花系列文创旅游活动等,常态化开展民族打歌、传统歌舞、苗族刺绣、普法宣传、卫生健康讲座进村寨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




昌宁县耈街乡于2021年3月6日举办利东山杜鹃花系列文创旅游活动,数千名游客与当地群众一起,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品尝美味的耈街美食,体验丰富的非遗活动,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苗岭彝乡·抖花粉”抖音大赛、“一花一世界”“景”上添花采风、“诗联咏杜鹃”利东山诗词楹联作品创作交流会和“穿越杜鹃林”户外徒步体验活动等特色活动,全面展示和宣传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民族风情,充分展现新时代苗岭彝乡民族团结进步新风貌。




利东山漫山遍野都是杜鹃花,分布总面积达一万多亩,大多已有数百年树龄,其中植株最古老的已经超过一千年。利东山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昌宁县面积最大、树龄最长的原始杜鹃林。




耈街乡利东山为横断山系南延部分,是澜沧江东岸一座海拔较高、呈东西走向的山脉,那里物种丰富,生态优美。野生杜鹃群落分布广泛、种属丰富,目前已发现马缨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等品种,野生杜鹃与其他高山植物混合生长,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自然生态屏障。



利东山山林阴暗潮湿、腐殖质丰富的环境,为水晶兰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利东山的水晶兰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初步估算覆盖面积约200亩。



水晶兰,国家近危级珍稀植物,属鹿蹄草科植物,全身没有叶绿素,不进行光合作用,靠腐烂的植物获取养分,其植株肉质,色白如玉,晶莹透亮,花朵似水晶状的烟斗,微微下垂,开花时,淡紫色或粉红色的花朵点缀其间,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湾甸傣族乡(昌宁县唯一的傣族乡)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中国唯一的布朗族特色小镇)

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原潞江傣族乡)

保山市隆阳区瓦马彝族白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

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

保山市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

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彝族乡、大屯彝族乡

兴文县(仙峰、大坝、大河、麒麟)苗族乡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