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城关回族镇(宁陵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

旅行   2025-01-21 08:18   陕西  

宁陵县城关回族镇地处宁陵县城老城区,宁陵县城关回族镇位于豫东商丘市腹地,是宁陵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983年7月,城关回族镇成立,镇域内有商丘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回族古建筑-东关清真寺。




城关回族镇辖东关、东街、北关、南关、西关5个行政村,东湖、府前街、电台新村、宁阳路、新区5个社区居委会。




宁陵县位于商丘市西部,北与民权县接壤,西与睢县相邻,南与柘城县相连,东与商丘市区相接。2010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宁陵为“中国葛天文化之乡”。2012年,宁陵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地,是中国姓氏葛、葛伯、葛天、沙、信、宁、权7个姓氏的发源地和祖籍地。春秋时为宋国城邑,称宁邑,战国时为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的封地,名信陵。





5000多年前,东夷部落首领葛天氏在此创造了“葛天氏之乐”,是中国音乐、舞蹈的发源地,被授予“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封地,是三国曹操起兵之地,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安家之地,还是三国名将典韦、宋代经学家程迥、明代哲学家思想家吕坤、山东快书宗师高元钧、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斯忠的故里。



宁陵是豫东著名的“戏窝子”,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统豫剧《抬花轿》的发祥地。著名的豫剧《抬花轿》就发生在河南省宁陵县张弓镇西部8里多地的王堡村,而且是一个委婉动听真实的爱情故事。




1986年被拍成了彩色戏剧电影《抬花轿》。中国传统戏剧电影《抬花轿》故事讲述:明朝永乐年间,州城的大街上鞭炮爆响,人山人海。新科武状元披红挂彩,在二十名军校的护卫下骑马夸官游街,威风八面。当朝四品官周定大人从外归来,向夫人讲述了在邱府为公子武状元接风洗尘的宴席上,经众位年兄作媒,武状元答应娶他的女儿周凤莲为妻。





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部落首领,在位时人民生活安定,被后人尊为乐神,其部落驻地先后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和长葛市,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路史》有这样的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



“葛天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六部分:乐舞文化——《葛天氏之乐》是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的重要源头;农耕文化——先进的原始农业、畜牧业开启人类文明之源;手工文化——纺织、建筑的创新,使人类摆脱蒙昧;体育文化——葛天氏乐舞是中华体操、养生保健等的重要源头;姓氏文化——葛天氏是葛姓的始祖;民俗文化——玄鸟图腾崇拜、礼制制定、原始宗教信仰等等。



宁陵县石桥镇于庄寨村葛伯屯村的葛城遗址,2008年被公布为河南省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葛天公园位于宁陵县大沙河两侧,建设路中心线以南,占地800余亩。葛天公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葛天氏、葛伯国等葛天文化为特色,集休闲度假、森林观光、文化游览为一体的近郊型地区级葛天公园,成为宁陵县的城区西部后花园。




宁陵县辖8个镇、6个乡:城关回族镇、张弓镇、柳河镇、逻岗镇、石桥镇、黄岗镇、华堡镇、阳驿镇和刘楼乡、程楼乡、乔楼乡、城郊乡、孔集乡、赵村乡。



宁陵县传统特色小吃有“杠子馍”、“范家哨子汤”、关家垛子羊肉、西军牛肉。




宁陵县传统民间艺术有龙灯、肘歌、高跷、竹马、旱船、鬼会等。



千年古刹通华寺坐落于在“中州名镇”张弓镇古宋大运河河畔,建有三间大雄宝殿,雄伟壮观,古香古色!古寺奇绝的建筑、精美的文物、独特的景观等都极具艺术价值。




以“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享誉全国的张弓酒畅销大江南北。企业文化游、酿酒工艺流程游和酒香四溢探源游是张弓酒业工业游的热点线路。张弓酒文化博物馆保存着全国各地与酒密切相关的文物和见证张弓酒业发展的珍贵文物,共分“张弓酒艺千秋传统”、“饮酒器具容尽沧桑”、“酒风酒俗八表豪情”、“佳酿清淳九洲飘香”四个单元。




宁陵花生种植历史悠久,与金顶谢花酥梨、白蜡杆并成为“宁陵三宝”。




宁陵白腊杆,河南省宁陵县特产。白蜡杆,木材坚韧而富有弹性,结构均匀,纹理致密,强度大,耐磨损,抗腐蚀,耐水湿,纤维长,无明显心材边材,不易劈裂。



2006年12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宁陵白腊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保护范围:对河南省宁陵县柳河镇、石桥乡、逻岗镇、阳驿乡、城郊乡、程楼乡等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所产的宁陵白蜡杆进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宁陵县6个乡镇白蜡杆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白蜡杆2000多万根,750万公斤白蜡条。面积之大,产量之多,全国第一,被授予“全国最大的白蜡条(杆)生产基地”,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01年,宁陵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河南省名特优白蜡条(杆)之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24年4月2日,中国·宁陵第二十一届梨花周暨河南广播电视台“丰四方·中原肥都杯”首届戏曲网红擂台赛在宁陵中华梨源广场成功举行。




戏曲网红擂台赛上:豫剧、曲剧、越调名段《花打朝》《拷红》《小二黑结婚》《穆桂英挂帅》《秦香莲》《七品芝麻官》《三哭殿》《诸葛亮吊孝》《梵王宫》《探阴山》《泪洒相思地》《柳绿云》《女婿》《对花枪》《抬花轿》等轮番上阵,更有长绸舞、现场互动。




著名点评专家朱超伦,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第一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汤玉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从宁陵走出的戏曲名家孟祥礼,曲剧十大名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方素珍,豫剧李(斯忠)派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李根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任宏恩高徒、国家一级演员刘海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祥符调代表性传承人、豫剧陈派再传弟子关小凤担任现场评委,妙语连珠、激情慷慨,不时引来现场欢歌笑语。




无论是豫剧、曲剧、越调的名段名唱,还是信手拈来的现场互动组合,都让现场和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的观众过足了戏瘾。




2024年4月2日上午,中国·宁陵第二十一届梨花周在河南省宁陵县万亩梨园景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豫剧《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越调《火焚绣楼》、河南坠子《春风谣》的经典名段,少林功夫《少林象形拳》、歌曲《又见梨花》《你正年轻》和杂技、小品、舞蹈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为现场嘉宾、观众和游客带来了一场饕餮的视觉盛宴。



活动现场还有宁陵县省级非遗项目:肘歌、大搬亲花轿展演以及竹马旱船的舞蹈等。




宁陵是“中国酥梨之乡”,金顶谢花酥梨种植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酥梨6.5亿公斤,年产值突破20亿元,所产的酥梨色泽金黄、果形美观、皮薄肉嫩、味甜汁多、酥脆无渣,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气候好产品。宁陵黄河故道古梨园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小酥梨带动大产业,走进位于石桥镇的宁陵县梨产业孵化暨冷链物流中心,包装精美的酥梨深加工产品梨膏、梨膏棒棒糖、梨膏软糖、梨酒、梨醋、梨木工艺品琳琅满目。




梨花小镇是宁陵县石桥镇依托万顷梨园生态资源、促进宁陵县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石桥镇以梨花梨园为特色产业链,已荣获“河南省特色小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等称号。




宁陵县石桥镇梨花桥村,因为梨树自成一景:春赏梨花、夏乘绿荫、秋品梨果、冬观枝丫,一年四季都能让游人流连忘返。




梨花桥村处于宁陵万亩梨园中心地带,是闻名遐迩的“全国绿色小康村”和国家级园林式小康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全省特色旅游村、河南省传统村落、河南省首批4A级康养旅游示范村。



万亩梨园东部,石桥镇孙迁村依托梨园景致,以墙绘出圈,全村6条村道、32个胡同墙绘美轮美奂,主题各不相同,一路一景,被誉为“中原墙绘第一村”,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绝佳地点。



以古梨园为依托,宁陵县不断深挖文旅资源,规划了“上清水河廊道—中原墙绘第一村—梨花小镇—中国农科院老专家旧址—老坚决故居”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一路有景看、随时随地畅玩。



宁陵县重点开发了石桥镇田园综合体、张弓镇红色游、程楼乡月亮湾、石桥镇刘花桥梨花小镇、孙迁村彩绘村及乔楼乡辘辘湾桃园景区、柳河镇桃园关景区等,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新村回族乡、羊三木回族乡




话下民族风情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同的民族文化,绚丽的民族风情,和谐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靓丽风景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