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龙瑶族乡位于宜州区南部,距城区41公里,地处都安瑶族自治县、南宁市马山县、来宾市忻城县交界处;辖区总面积413平方公里,是宜州区地域面积最大乡镇。
福龙瑶族乡辖15个村(社区):福龙社区、永良村、弄桑村、波奉村、古桃村、弄丁村、凤朝村、高山村、同意村、宜州村、龙拱村、京口村、定满村、龙侯村、翁同村。
2020年12月12日,宜州区福龙瑶族乡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在福龙瑶族乡中心小学隆重举行。
福龙瑶族乡拥有积淀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铜鼓、山歌、牛角舞是瑶乡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7万亩,油茶种植达到2130亩。主要特色产业是山羊、土鸡、黄牛、野生蜂蜜等。
福龙乡地处都安、宜州、忻城三县交界,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宜忻人民解放总队开展革命活动和游击战争的地区。
涌水桥至拉寺屯一带曾经是都宜忻游击队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旧址。1945年,龙拱抗日自卫队(后归编都宜忻游击队)曾配合福龙和同意村的抗日自卫队一起攻打了日本驻扎在的同意村的据点,最后把敌人打跑。
1949年9月上旬某日,都宜忻游击队第五中队在副队长韦桂西的带领下,用伏击战消灭了涌水桥的守敌,为各游击根据地的游击队员安全过桥提供了安全保障。
宜州区因地制宜进行乡村风貌改造提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如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都宜忻游击队战斗遗址福龙瑶族乡同意村拉寺屯、以民俗生活体验为主题的石别镇清潭村清潭街、以产业发展为主题的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核心)示范区上坪村洞口大安大甫屯、以乡村生态旅游观光为主题的安马乡索敢村良桥屯等,为未来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以复制的示范样板。
北牙瑶族乡位于宜州区西南部,东接庆远镇、石别镇、北山镇,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拉仁乡相邻,西邻龙头乡,北毗同德乡。
全乡粮食总面积达6.32万亩,糖料蔗种植面积5.03万亩,桑园面积4.02万亩,柠檬种植面积突破4100亩以上。建成糖料蔗“双高”基地9个5373.89亩,糖料蔗良繁基地1个1020亩。
2024年10月23日,河池市宜州区北牙瑶族乡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北牙瑶族乡成立40周年。
庆祝活动期间,北牙瑶族乡还举行民俗巡游大联欢、瑶乡美食一条街、瑶乡歌圩、诗画作品展演、非遗文化大集市等活动,弘扬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现当地群众团结一家亲的民族精神,为促进团结民族、文化交流,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北牙瑶族乡先后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之乡。民族传统体育绝技《上刀山下火海》、《桐子镖》、《捞鱼乐》、《采青》、《人马弹弓赛》、《狮子上刀山》、《抛火球》、《抢花灯》等民族体育节目享誉国内外。
上刀山、过火海、打火球等绝技表演,不仅展示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而采青、丰收、顶竹等体育竞技项目,则让游客在观赏中感受到了瑶族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团结奋进精神。
《丰收》是宜州区北牙瑶族乡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一项集竞速、平衡、力量、配合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型竞技项目。
在表演中,参赛选手们通过比赛砍竹子、传运竹子、抢夺竹子等方式,展现北牙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能干、团结友爱的精神面貌。
多灵山,位于宜州区北牙瑶族乡西部,形似巨龙昂首,巍然壮观。人们通常称佛教圣地为灵山,此山名多灵,自然非同一般,固有它非凡的魅力而负此盛名。多灵山胜迹繁多,尤以龙岩、飞来石、金鸡吐米、仙女亭、仙人棋盘和九十九泉穴等自然景观配以美丽动人之民间传说吸引着历代游客留连忘返。
宜州区东及东北部与柳城县、柳江县、罗城县连境,南部及西南部与忻城县、都安县毗邻,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环江县交界。
宜州区境内有4A景区刘三姐故里、会仙山景区、古龙河、下枧河、南蛇山、九龙山、白龙洞等自然景区、流河寨景区、四牌楼、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等。
宜州区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南至南宁市344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全区人口66.51万人,下辖9镇7乡,国土面积3869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等30个民族,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河池市宜州区确定为2024年“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宜州猫狮流传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洛东、北牙一带,至今大约有150年的历史。因其表演所用的狮头似狮似猫,服饰因用猫身狮身颜色与花色而得名。
猫狮表演艺术大致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把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外形奇特性、表演的艺术性、浓郁的地方性等独特特征,是节庆、拜年、祝贺、婚庆、娱乐等重要活动中一项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猫狮传承基地位于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果地屯,宜州区“猫狮”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蒙光新。
2023年9月29日晚,怀远古镇迎来一年一度的万人中秋祭月活动,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欢度佳节。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怀远镇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从古至今,怀远祖祖辈辈一直延续着中秋祭月的传统风俗。
各家各户门前均展示形态各异的祭月供品,供游客观赏。有画着嫦娥奔月、八仙过海、花鸟虫鱼等图案的传统“白月饼”,也有经过当地人巧手精心制作的各种供月手工品。
数万游客成群结队,徜徉于古街骑楼,体验供月习俗,品尝怀远美食,聆听怀远山歌,古风,古韵,古习俗,让游客度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中秋佳夜。
怀远古镇每年举行祭月活动展出的手绘大月饼便是出自“彭记”。
“彭记”米饼位于怀远古街,店内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米饼,饼面上绘制着精美图案,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画饼”作为店铺的招牌之作,将艺术与美食完美融合,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独特的艺术气息,不管是香甜可口的传统米饼还是创意满满的画饼,都承载着历史的味道与匠人的心血,也是节日馈赠亲友的佳品。
怀远古镇位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的西南部,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河池市宜州区怀远镇入选2024年“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怀远古镇历史上经济发达,商贾云集,为地方重要的商埠和货物集散地,古镇中留存的历史遗迹众多,透过古骑楼、古商号、会馆、古驿道、画马岩、古三界庙和大观寺等建筑,依然可以窥见怀远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
怀远古街的八宝饭店铺为怀远镇双桥饭店所经营,以招牌“八宝饭”闻名,曾荣获多项荣誉,八宝饭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怀远八宝饭传承粤菜烹饪技法,结合本地特点,逐步形成独特制作技艺,以糯米为底,顶部以绿豆沙、红枣、莲子、青榄等食材摆成莲花形状,色彩鲜明,口感香甜丰富,回味绵长。
2023年12月1日晚,主题为“世界遇见,歌海宜州”的广西宜州第十四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区市民文化公园举行。
本届文化旅游节内容包含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演出、民俗巡游活动、黄庭坚书法文献展、刘三姐小戏台沉浸式演出、“赶刘三姐歌圩·潮玩电音”音乐会、“刘三姐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会、“体验古郡文化 领略三姐风情”冬游宜州、宜州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抖音短视频大赛等。
文化节活动集展示、交流、合作、贸易于一体,内容更加丰富、平台更加开放、特点更加凸显,进一步传承刘三姐歌谣文化,扩大宜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河池发展新形象。
宜州市为传承刘三姐的故事、弘扬刘三姐的山歌文化,在相关遗址中发展起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主题旅游景区,除了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外,还建设有刘三姐故里景区、刘三姐主题公园、下枧河旅游景区、歌仙桥景区等,通过吸引游客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歌仙刘三姐的魅力,同时还通过打造刘三姐的品牌形象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024年11月29日晚,纪念彩调剧《刘三姐》演出六十五周年暨“传承经典 宜州有戏”戏曲专场汇报展演,在宜州区地方戏曲展示中心一楼举行。
“刘三姐彩调剧”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通过创新彩调的表演形式,集中展现刘三姐与强权斗智斗勇,向人们传递正能量。
演出现场,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惟妙惟肖、诙谐幽默地演绎了刘三姐、阿牛哥、莫老爷等经典形象;优美的唱腔,跌宕的剧情,让台下群众过足了戏剧瘾,现场掌声和欢笑声不断。
2024年4月10日晚,宜州区举办的广西三月三系列活动“相约多彩田园 共秀山水宜州”文艺演出在市民文化公园举行,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乡节目,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2024年4月11日,宜州区刘三姐镇举办“传唱三姐歌谣 畅享非遗神韵”广西三月三主题嘉年华活动。
据《庆远府志》记载,刘三姐出生于宜州的下枧村,生性热爱唱歌,利用歌声表达自己和乡亲们的爱恨情仇;她的歌曲通俗易懂,口口相传,遍及整个岭南地区,千百年来她的故事被人传颂,壮族人民将其奉为“歌仙”,她更是宜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民间相传,刘三姐在宜州出生、柳州成名、阳朔成仙,完成了从普通壮家女到古今闻名歌仙的蜕变。
宜州流河乡下枧村一带的自然地理与诸多刘三姐传说所描述的场景相符合,在今天的下枧河两岸,还依稀可见刘三姐当年打柴、对歌、恋爱的扁担山、手巾岩、对歌台、定情树。
刘三姐歌谣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达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刘三姐文化博物馆通过对宜州博物馆实施升级改造,突出刘三姐文化特色,把刘三姐文化主题馆建成一座集展示、研究、服务、教育、对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
博物馆将由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彩调博物馆、农耕博物馆、民俗服饰博物馆、民俗体育博物馆、民俗美食博物馆和宜州建筑文化博览园、山歌园、耕读园以及对歌台等“六馆三园一台”十个核心项目构建起刘三姐文化泛博物馆群体系,并结合不同的展示体验内容,分别设置户内、户外等体验场景,采用静态展示、动态体验、亲身参与等多种形式为观众提供多元素的刘三姐文化体验。
河池享有“铜鼓之乡”的美誉,有传世铜鼓1458面。铜鼓的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铜鼓习俗保留十分完整,有着良好的活态传承。作为保护区核心区的东兰县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展馆于2023年5月24日建成并开馆运行,位于宜州博物馆三楼,面积约780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包括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基本情况、保护与传承、宣传与传播、合理利用等,集中展示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于2012年批复设立,2016年批复实施区总体规划,2023年通过验收,是广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区涵盖河池市11个县(区),主要以广西河池市红水河流域为中心,对集中分布、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的铜鼓习俗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文化生态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既保护铜鼓文化,也保护孕育发展铜鼓文化及其他非遗项目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保护区建设秉承“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铜鼓文化保护传承,构建了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现有刘三姐歌谣、壮族蚂节、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饭节、瑶族服饰、壮族铜鼓习俗、密洛陀、竹编(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仫佬族古歌、壮族打扁担、瑶族祝著节、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国家级项目数位居广西第一。
2024年12月3日,广西丝绸织造业迎来了里程碑式的时刻——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在河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开机投产。
此次投产的全真丝壮锦生产线,成功填补了广西在全真丝壮锦织造领域的空白,标志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壮锦传统技艺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2023年,河池桑园面积95.75万亩,占广西的35.25%;鲜茧产量20.62万吨,占广西的40.31%;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2年11月25日,第二届中国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河池市宜州区作为“中国蚕桑之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从而孕育出品质尤为上乘的蚕丝。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河池,河池市拥有着“桑蚕之都”的美誉。
河池市桑园面积95万亩,连续17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功申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桑蚕产业),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蚕茧产量16万吨,占广西的40%,约占全国的25%,占全球的23%,5个桑蚕茧就有1个来自于河池;白厂丝产量5978吨,占全国的15%以上,连续11年保持全国第一。
河池市还积极推广“观光产业+丝绸文化”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了丝绸文化体验、休闲农业、会展等多元业态,为游客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以蚕丝为原料制作的精美工艺品、以桑蚕茧为元素的创意装饰品等,都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河池市少数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12)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29)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45)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90)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县(126-114)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河池市少数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