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树林乡位于中国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的东南边陲,地处两省(云南、贵州)、三县(彝良、镇雄、赫章)和五乡(树林、奎香、海子、花山、河镇)的结合部。
树林乡是滇、黔两省三县五乡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彝良县的南大门,素有“小西伯利亚”、“洋芋帝国”之称。这里盛产洋芋、玉米,树林乡黑山羊尤为出名。树林乡共种植马铃薯36000亩,产量将达到72000吨,产值估计要超1.4亿元。
大黑山矗立在距彝良县城东南部100余公里的树林彝族苗族乡境内,主峰海拔2689米,为全县第二高峰。
走进树林乡,浓郁的民族文化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美观、大方的牌楼,牌楼集彝族多文化元素为一体,极富彝族文化特色。
紧接着是一条条清洁、整齐、绿化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黑、红、黄三色条纹灯杆和较大的盆景,灯杆上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灯笼;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楼房,白墙、青瓦、黑线条、红檐、牛头、红窗、红门、彝汉并用的门面招牌、青树池等,充分展示出彝族建筑风格;一幅幅彝族风格的彩绘点缀在白墙上,给集镇增添了无限美感。
一路来到中心火把广场,但见十一根图腾柱矗立在广场上。一根上面是火炬雕塑,象征雄雄燃烧、永不息灭的火把,其余十根图腾柱源于彝族十月年,每柱代表一个月,上面是四面虎头雕塑,展示出彝族对虎的图腾崇拜,广场中央置一个巨大的图腾雕塑火盆,民族团结广场的雕塑象征着树林各民族的团结和谐,雄鹰广场图腾柱上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黑山雄鹰。
2024年7月29日,彝良县树林乡举办第四届“火把杯”暨第二届“民族团结杯”篮球联赛。
彝良县树林乡彝族火把节燃情上演,汇聚了传统与现代、体育与文艺、美食与激情的盛大庆典吸引了当地群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共同参与,一同沉浸在欢乐的海洋。
活动除篮球赛外,还有拔河、短跑、扭扁担、斗羊、背水、民宿选美等比赛,届时,还有精彩的文艺汇演、彝族特色长街宴、篝火晚会等。
奎香地处彝良南部,距县城88公里,东接彝良县的树林乡,南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德卓两乡接界,西邻彝良县龙街、毛坪两乡,北与彝良县角奎镇(发达)、海子两乡毗邻。
奎香美丽的风景有人们向往的雨龙山,有充满神秘感的黑水老林,有充满佛教寺庙的仙水坡。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酒礼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毕肃那》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啃洪本》。
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彝良县奎香乡寸田社区寨上村民小组。彝良奎香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总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包括作战指挥室、机要室、卫生室及生活区等,展示实物600余件,是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组确定的全省党史学习教育点之一。
奎香乡将依托美丽村庄建设,打造“红军长征过云南”精品路线,盘活农户闲置资产,引导当地群众发展地方特色美食和彝绣、苗绣等特色手工制作,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内涵,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
奎香乡迤乌村立足后山村民小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坚持以充分彰显了彝族村寨特色为目标,整合各项资金启动后山彝族特色自然村建设,推进特色民居建设、院坝硬化,以墙体彩绘等形式实施民族民居风貌改造120户;奎香乡仙马村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从改善居住环境、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入手,重点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力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乡村振兴。
2024年6月9日,彝良奎香仙马花山节正式开幕,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载歌载舞齐聚仙马,欢庆花山节。
6月10日,最具民族特色的射弩、穿针穿衣、绩麻、背水、斗羊等竞技项目吸引万人围观,现场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洋溢着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
彝良县以节为媒,通过举办花山节,展示民族风采,增进民族团结,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沃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团结、稳定、和谐发展氛围。
仙马花场被打造成了一个集现代化、苗族风貌为一体的特色村寨。干净整洁的路面、错落有致的安置房、青翠欲滴的微菜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褶褶生辉,一个独具仙马苗族风情的安置点美得让人陶醉。
2024年8月3日,彝良县苗族学研究会在奎香乡松林村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活动。
组织开展了歌舞文艺表演,设置传统民俗体验区,开展苗族古歌对唱、传唱等活动,邀请了贵州苗族青年篮球代表队进行了篮球联谊赛。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奎香苗族彝族乡松林村松林坡村民小组,是一个苗族寨子,是村民生生世世生产生活的地方,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奎香乡松林村从苗族芦笙、刺绣等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着手,着力打造特色苗族村寨,在苗族花山节、春节等节日期间,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歌唱民族团结、宣传先进典型等活动20余场次,切实提高全村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及民族团结知晓率,有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雨龙山呈断裂发育,流水深度切割,形成了耸然拔起,两壁相峙的嶂谷地形,山脚岩石断叠成林,古怪陆离。雨龙山草场面积二万余亩,牛羊成群结队,苗族、彝族风情浓郁,白云般的羊群在这里徜徉飘荡,牛马牧群在这里悠闲游走,牧人的情歌在这里空谷回响。
龙街苗族彝族乡位于彝良城南部,距县城62公里,乡境地形南高北低。东面与奎香接壤,南面与贵州赫章县干河乡、威宁县兔街子、云贵乡接界,西北面与毛坪乡毗邻。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苗族芦笙舞被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龙街苗族彝族乡位于彝良县城南部,国土总面积2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龙街乡立足实际,推动烤烟、辣椒、酥麻、紫皮大蒜产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杨桃、黄桃、樱桃等产业,各种产业的落地和推动,帮助广大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
龙街乡梭嘎村海姑苗寨居住着53户苗族、3户彝族,总人口241人。走进海姑苗寨,寨门上“海姑苗寨欢迎您”七个字映入眼帘,干净的入户路,堆放整齐的柴草,农户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村民们还利用废旧的材料搭建了议事亭,将闲置的石磨重新安装好让村民体验一把忆苦思甜石磨,整个海姑寨子面貌焕然一新。
彝良县龙街苗族彝族乡种植的1.1万余亩紫苏喜获丰收,紫苏又叫苏麻,是地道的中国原产植物,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紫苏因独特的芳香深受人们喜爱,既可食用,又可入药,还能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龙街乡梭嘎村,一片一片“紫叶”点缀山间,成熟的紫苏粒粒饱满,香气四溢,让人心旷神怡。全村种植紫苏3000多亩,可实现产值300余万元,带动700余户农户增收。
2024年6月30日,彝良县龙街乡窝铅村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文艺演出。歌曲独唱《美丽的彝良》《无名的人》《唱支山歌给党听》、舞蹈《画中游》《萱草花》《西楼别序》《阿卯风采》《拥军秧歌》《阿底阿木》、萨克斯乐器独奏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蹈、深情的演绎,抒发了群众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陇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陇氏庄园位于县城南部,龙街乡窝铅村境内,坐落于雄奇险峻的“锅圈岩”之上,距县城40公里。
拖姑梅陇氏庄园建筑技艺精湛,庄园融江南园林和欧式风格于彝族传统建筑之中。陇氏庄园2004年被批准为昭通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彝良县地处滇川黔三省八县结合部的乌蒙腹地,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155个村(社区),总人口63.15万。
彝良县下辖16个街道、乡镇:角奎、发界2个街道,牛街、洛泽河、海子、荞山、龙安、两河、钟鸣、小草坝、龙海9个镇,柳溪苗族乡、洛旺苗族乡、龙街苗族彝族乡、奎香苗族彝族乡、树林彝族苗族乡5个民族乡。
彝良县红色文化底蕴厚重,被誉为“将军故里”“天麻之乡”,是军事家罗炳辉、革命先烈刘平楷、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乡。红二、六军团曾在此开展乌蒙回旋战,柳溪桐梓林建立了镇彝威第一个地下党支部。
2024年5月23日,彝良县首届“天麻种植工”麻种培育技能大赛在世界天麻原产地小草坝镇成功举办,来自13个乡镇的33组66名选手参加角逐,尽显“天麻种植工”的风采。
2024年彝良新增天麻种植5.95万亩,天麻种植总面积8.5万亩,计划采挖天麻3.9万亩,预计产鲜天麻3600万斤,实现综合产值45亿元。
彝良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和“中国乌天麻之乡”核心产区,所产天麻个大、肥厚、饱满、半透明和质实无空心,以其优良品质成为云南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称,彝良因此也获得“天麻之乡”的美誉。
小草坝天麻国际交易中心总体规划6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89亩,是国内首家运用区块链、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集检验检测、防伪溯源、线上线下交易、供应链金融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天麻博物馆,中国天麻博物馆坐落于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乌葩岭天麻科技示范园,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是国内首家以科普天麻知识、弘扬天麻文化为主题的专题类博物馆。
小草坝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彝良县城29公里,占地面积1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不超过25度。
森林覆盖率高达78.6%,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溪涧、瀑布等景观及苗族彝族民族风情为一体,以雄、奇、险、幽、秀、朴著称。
清澈的溪水、古雅的凉亭、迂回的吊桥、简朴不失时尚的乡村民宿散布在村庄里,天麻、竹子、美丽村庄是宝藏村名副其实的宝藏。
宝藏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从绿水青山中要未来,观小草坝美景、尝特色天麻宴、游宝藏秘境,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的崭新路径。
宝藏村将全力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方式,积极探索新模式,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延伸乡村休闲业态,不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将“秘境宝藏”打造成为美丽宜居、业态兴旺、群众富裕、治理有效的精品示范村,给游客带来更接地气的乡村生活体验。
“云中苗寨”位于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彝良县以传统农业形式为支撑、民族文化为引领、乡土特色为依托,将农业、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乡村产业变革升级的新路子。
云中苗寨”的农文旅融合设计是从建设新型复合业态开始的,从咖啡厅、精品民宿到烧烤长廊、乡土菜馆和简餐厅,既满足人们对乡土生活的向往,又实现了整洁、卫生、便捷、新颖的服务业态。通过三产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动农户开发腌制腊肉、萝卜干,增加农产品价值,同时开通直播带货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云中苗寨”合理利用和开发农业、旅游、民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让美丽乡村释放“美丽财富”,让“美丽生态”变为了“绿色经济”,昔日基础薄、产业弱、环境卫生差的大苗寨迅速实现了美丽蝶变,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探索!
“云中苗寨”示范先导工程的成功经验做法得到全面推广,在彝良县境内建成了阿都、拖脚、宝藏、金竹等第二批先导示范点。
漫步红砖云梯步道、驻留百米烧烤长廊、感受森林露营野趣、徜徉漫山花海,吃一餐苗家杀猪饭、喝一碗苗家羊肉汤,在尽情体验苗族风情的同时,品尝苗家阿妹精心调制的咖啡,晚上住在精品民宿感受苗寨夜晚的宁静,仿佛寻找到了梦想中的“诗和远方”!
赫章县(雉街、双坪、辅处、可乐、河镇、结构、水塘、古达)苗族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