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回族乡地处会泽县中部偏东南,东、东南与雨碌乡接壤,南与待补镇相连,西邻金钟镇,北与者海镇相邻。
新街回族乡是会泽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曲靖市唯一的回族乡。新街乡下辖新街村、花鱼村、闸塘村、联合村、炉墩村、垴包村、马店村、 哈卡村、龙潭村、凤凰村、老 村、袁家村、 以濯村、华竹村、发落村、瓦岗村。
新街乡环境优美,自然风光迷人,水资源丰富,清真美食独具特色,伊斯兰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最具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产品黄牛干巴,闻名省内。
新街乡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四美家园建设、绿美乡村行动、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提升整治等工作有机融合,着力打造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和美乡村。
走进新街乡花鱼村、凤凰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竹子篱笆围着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绚丽多姿的鲜花开在房前屋后、村舍墙面上的彩绘活灵活现、农家小院布局有致,加上随处可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标语,整个村庄显得靓丽多姿、和谐美丽。
花语湖(花鱼水库),一泓碧水静静平卧天地之间,湖中一小岛,神似一只乌龟游在水中,当地村民把小岛叫金龟岛。湖水、村庄、河流、新绿、田园,水光山色一起入画中,清风徐来,带着丝丝清凉的湿气。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县、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
会泽县地处昭通、四川、贵州的交会处,国道213线穿境而过,是四川、会东、会理、宁南、西昌等县市进入云南的主要通道。
会泽被《国家地理》推荐为全国108个绝美地标之一,坐拥海拔4017米的乌蒙主峰——牯牛寨,俯瞰海拔825米的金沙江。会泽有“东方新西兰”之称的大海草山、“天下第一缝”雨碌大地缝、国际湿地念湖,会泽母亲河婉约旖旎,以礼河大峡谷鬼斧神工,牛栏江、小江数水奔涌,金钟山钟灵毓秀。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会泽冶铜造钱,是云南铸币的开始,开炉纪念币“嘉靖通宝”,是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厚的古钱币,为吉尼斯世界之最。会泽的铜运开始于商周时期,到清代“滇铜甲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南铜北运、滇铜京运的主产区,会泽因此成为铜运史上的“万里京运第一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古城,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有约300年的历史。会泽古城以东、西、南、北四门对应的中轴线为经纬,建成“十”字形的街道,再以“十”字街为中心,连接次要街巷,棋盘式的道路格局,依稀保持着明清时期的空间肌理。赣、浙、桂、川、黔等十省八府在这里建有会馆,9巷18街的历史风韵,那段繁荣的岁月被会泽保留了下来。
会泽东西直街和南北直街多为联排式民居;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丰乐街,则是合院民居集中之地,主要有“一颗印”“二进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等形式,体现了清代各个时期传统建筑特点,堪称“清代古建博物馆”。
江西庙的台子,寿福寺的格子,白衣阁的亭子,财神庙的桌子,黑神庙的炉子,大佛寺的背光,是会泽六大县宝,合称五子一光。
1995年,会泽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街区集中连片、古城格局肌理和风貌保存完整的会泽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中国第12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21年1月会泽县古城街区、白雾街区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10月会泽古城入选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明清时期,会泽因铜而兴,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云集。他们在这里建会馆、修寺庙、兴商业,形成了独特的会馆群。
漫步在会馆之间,仿佛能听到当年铜铃叮当、车马喧嚣的声音,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繁华与热闹。
会泽古城内的“八大会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贵州会馆、云南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和四川会馆,在众多的会馆中,江西会馆独领风骚。
江西会馆也叫万寿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江西籍客商在会泽建造的同乡会馆,江西会馆由正殿、后殿、戏台等组成,坐南朝北,为三进两跨院。
第一进院为门楼和大戏台;第二进院为真君殿,供奉道家真君像,重檐歇山顶,雄壮巍峨,正中悬挂“真君殿”木雕匾额,殿内悬挂“忠孝神仙”匾额;第三进院为观音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塑像。建筑结构为单檐抬梁式歇山顶,两侧建有东西厢房各3间,对称规整。
江西会馆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工艺精湛,集建筑学、力学、美学、声学、数学、阴阳学、视觉差等多种学科原理及木作雕刻、石雕、砖雕为一体,被誉为省内建筑之首,堪称清代古建筑之精华。
娜姑镇位于两省、三县(会泽县、会东县、巧家县)、一区(昆明市东川区)的交汇处。两省即云南、四川、中间隔了金沙江,从娜姑镇渡过金沙江就是四川省的会东县,从古代开始,娜姑镇就是滇东北通往四川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
娜姑镇地处滇川古道要地,早在汉晋时期就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与滇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重要通道。娜姑镇1995年被评为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3年被评为云南面省级卫生乡镇,2005年9月白雾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被列为云南省特色旅游开发建设型小城镇。
娜姑镇境内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白雾村、有云峰寺、云峰古驿道、石匠房铜运古道、龙王庙、那咩小箐、万亩软籽石榴生态观光园、三江口干热河谷自然风光等风景名胜区。娜姑的盐水石榴、优质米、干心红薯、黄果、柿饼、小蜜枣、南红玛瑙等特产也盛名远扬。
东川府(今会泽、巧家、东川区)铜矿大量开采,运往京城铸币,使白雾村成为“南铜北运”的第一站点和最重要的集散地。
当时的铜从矿山上下来,第一天到白雾村,第二天到会泽县城,然后到昭通、大关、盐津豆沙关、再到永善黄草坪,接着到四川宜宾,再到泸州,泸州是置办滇铜的总店,至此,开始沿长江水运,过重庆,出三峡,一直运到扬州、仪征,接大运河,到大运河后起驳(小船换大船),在沿大运河运往天津、通州,到通州上岸,在用车拉马驮的方式运到当时京城的户部和工部,就这样,历史上东川府会泽县一次运铜的任务才算完成。
这一程陆路有2千多里,水路8000多里,全长万里之上,所以史称“万里京运”,每次运铜,来回需时大概是9个月。
东川府这段南铜北运的历史一共持续了180多年,每年运往京城的铜料约600万斤,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运铜的数量还是运距之长,都可称之为世界之最。会泽也因此拥有了“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誉。
“古桥流水紫燕飞,青瓦炊烟稚童追。幽庭老巷暮光里,铜铃声声牧人归。”是对白雾古村风貌最生动的写照。
白雾村内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建有云南会馆(又名财神庙)、通海会馆(又名太阳宫)、古戏台、江西会馆、陈家大院1、2、7、8号院、刘家大院、三圣宫、天主教堂、湖广会馆、青楼(又名望海楼)、楚黔会馆、得胜桥等。
白雾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圣谕宣讲”、“堂祭”、“打青蘸”、耍水龙等。
农历三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举办庙会,将木雕的行祖君(王灵官)抬出游行,游行时由武乐前导,文乐随行,前呼后拥,观者夹道,热闹异常。这种游行习俗称为“打青蘸”,是流传在白雾群众中的一项求雨求平安的民俗活动。
会泽县具有“中华一绝”美誉的斑铜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会泽铜商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经过选料、净化、烧斑、整形、煮斑等20余道工序而成的会泽斑铜(国家级非遗),通过创新、融入日常、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让非遗文化潜移默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中华一绝”绽放新活力。
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实物。
会泽县洞经音乐、会泽海腔、会泽擀毡技艺、加味三乌胶配方及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腔是居住在会泽坝子的彝族先民在水田里劳作时,为了解除疲劳、增添劳动情趣,在栽秧、薅秧、收谷、打谷时传唱的一种民歌,与生产劳动、特别是稻田栽秧密切相关,多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从栽秧开始一直可以唱到谷子发黄的丰收时节,以栽秧时节演唱最为普遍和热闹。
会泽海腔传承人金银焕和她的女儿刘丽红,她们都自幼跟随母亲学唱海腔,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会泽彝族海腔唱法的真谛,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过却能出口成章,句句合辙押韵,且唱词丰富、意义深刻。
以木雕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红军长征过会泽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彝族六祖分支传说为代表的原住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活态呈现的具体体现。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位于曲靖市会泽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水城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由红九军团扩红遗址、“乌蒙磅礴”大型群雕、会泽革命历史纪念馆、水城古墓群和古梨树园组成。
从扩红纪念台和纪念广场登上188级台阶,便可看到“乌蒙磅礴”大型群雕。群雕总占地面积2637平方米,雕塑长18米、宽6米、高11.7米,总重量550吨,展现了扩红热潮和军民一家、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
会泽革命历史纪念馆与“乌蒙磅礴”大型群雕遥相呼应,外墙刻有12幅红色浮雕,徐徐展开红九军团攻克会泽县城、打土豪、分田地、军民鱼水情、扩红北上等历史场景,纪念馆展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会泽的革命斗争史。
走进会泽水城文化生态园最为出名的汉代古墓群,能观赏到古汉墓群的每个竖穴土坑墓穴里,陈列着东汉早期的陶罐、陶灯、陶壶、陶盆等陶器制品。
水城扩红文化生态园还探索了“以红为主”,“红+古+绿”的红色资源利用形式,汉代古墓群和生态梨园丰富、装点了红色地标,成为会泽旅游的优质景点。
会泽是彝族文明的发祥地,彝族共祖阿普笃慕的“向天坟”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会泽。
会泽,是西南彝族的祖居地,是彝族祖先阿普笃慕分派他的六个儿子出去开疆拓土的地方,彝族六大支系的祖先就是从会泽这个地方出发的,即史称的“六组分支”。
大约在周平王主政的公元前760年,笃慕在洛尼山(今会泽乐业)召集了一次部落酋长大会,在他的主持下,在铜洞前祭祀祖先神灵,举行迁居仪式。
将民众分为武、乍、糯、恒、布、默6个部落,分别向三个方向迁徙:长房生子慕雅切、慕雅考带领武、乍两个支系向滇西、滇中、滇南一带发展;次房生子慕雅热、慕雅卧带领糯、恒两个支系向昭通、川西、川南一带发展;三房生子慕克克、慕齐齐带领布、默两个支系向现在的曲靖的会泽、宣威,昭通的镇雄,贵州的毕节、兴义、安顺、六盘水,广西隆林一带发展。
这一事件,彝族历史上称为“六祖分支”,笃慕也被尊为西南地区彝族的再生始祖。彝文典籍《六祖分支》记载,彝族再生始祖笃慕居罗尼山,彝族六祖于罗尼山分支。“乐业”是“罗尼”的谐音,所以在现在的方言里,好多人还称“乐业”为“罗尼”。
彝族六祖分支后,在会泽县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村寨,所谓的“九落十八寨”至今也还可以追寻到一些踪迹,在现今的乐业镇,尚存耳落、梭落、科作落、射落、拖落、上古落、命波落、下基落、小播落、大播落等六祖分支后彝族居住的村寨,乐业镇的周边还有矿山镇的扯落、火红乡冬瓜林村的迤沙落等村寨;乐业镇也尚存泥落寨、上寨、下寨、雨扯寨、小寨、下新寨、上新寨、土官寨、寨子等彝族居住的“十八寨”寨子。
2024年7月27日至28日,会泽县举行彝族传统火把节系列活动,健步走、彝族服饰展示、千人长街宴、精彩歌舞、万人狂欢,激情燃烧。
几千年来,会泽一直保留着这一古老的彝族文化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6月24日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被喻为“东方狂欢节”和“东方情人节”。
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大家的热情也被点燃,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拉着手,载歌载舞,欢庆火把节。火把的光芒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脸上的笑容。火光在夜空中跳跃,舞者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摇曳。
火把节举办地在国家3A级景区会泽县“以濯水乡”。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更因万寿菊的盛开而名声大噪。火把节期间正是万寿菊花开的季节,整个水乡仿佛被金黄色的海洋所包围,芬芳四溢,令人陶醉。
以濯水乡景区位于会泽县城西北4.5公里处,总面积约36.3平方公里,景区内有柳浪、钱币文化博物馆、张氏斑铜、土陶、小罐炕茶、会泽海腔、百姓大舞台、文化礼堂、健康步道、爱琴岛、许愿岛、亭台楼榭、水上竹筏、小镇人民大食堂、风味特色小吃、酒吧烧烤等,是游客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减压静心的最佳选择。
以濯水乡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文化底蕴也同样深厚。这里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钱币文化博物馆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展厅面积达到1000㎡,馆藏有来自26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枚钱币邮票,是国内县级第一个邮票钱币文化博物馆,已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会泽以濯水乡以原生态自然风光为依托,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通过绿化美化、文旅融合,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2024年9月22日,一场盛大的辣椒丰收节在乐业镇务嘎村拉开帷幕。
在丰收节上,这样的趣味比赛还有很多,如“香辣大战”“辣椒制作”“锅边转运”“过江龙”等游戏,既丰富活动形式,更突出了农民丰收节的主题。
乐业镇被誉为“中国辣椒第一镇”,当地辣椒种植有300多年的历史。2024年,乐业镇25个村(社区)共种植辣椒13.5万亩,有乐业椒1号、乐业羊角椒、云干椒、小米椒、美人椒等品种。
今年乐业镇辣椒迎来了丰收,预计干辣椒产量达3375万公斤,产值3.7亿元以上。2010年,乐业镇二顺村被评为“中国特色村”,属曲靖市内唯一一个入选的村。
乐业镇建设辣椒精深加工厂,开发干辣椒、糊辣椒、辣椒油、辣椒粉、辣椒酱等系列产品,真正从研发、制种、育苗、栽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谋篇布局,有效提升乐业辣椒品牌,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022年9月8日,第三届云南会泽盐水石榴文化节在娜姑镇干海子村举办。
会泽县娜姑镇盐水石榴因主产于盐水河两岸而得名,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娜姑镇石榴主产区为盐水、牛泥塘、干海子、发基卡、炉房五个行政村。
为了寻找更优质的石榴品种,娜姑镇2004年从河南引进突尼斯软籽石榴。娜姑镇独特的亚热带干热河谷立体小区气候,和PH值接近中性的羊肝沙和紫砂土,造就了盐水软籽石榴皮薄、果大、粒饱、核软、汁多、味甜等特点。
2012年获原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获评云南省名优水果、201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盐水石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登记注册、2023年农业农村部认定会泽县娜姑镇盐水石榴基地为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2024年获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颁发证书,品牌价值达8.46亿元。
会泽县通过不断改良培育、扶持壮大,盐水石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5万亩,产量4.6万吨,带动了1.9万群众摆脱贫困,成了当地群众的“脱贫果”“致富果”。
会泽县每年举办一届石榴文化节,盐水石榴乘着节日东风,走出了深山峡谷、飘香全国各地,更多消费者品尝到了盐水石榴的甜蜜,同时也打开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