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哨彝族乡位于丘北县中部,地处普者黑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中心区域,距丘北县城16公里、省会昆明270公里,省道“七江”公路和“普者黑、摆龙湖”景区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
2024年12月15日,丘北县八道哨乡白脸山村举行了盛大的“密枝节”庆祝活动。
密枝节是云南丘北八道哨乡彝族支系的撒尼人的重要传统节日,农历冬月十一日左右在八道哨乡豹子坡、白脸山、指北山等村隆重举行。
丘北彝族撒尼人村寨有:豹子坡、指北山、白脸山、排龙、仙人洞、大麦冲、红薯山、麻栗树、Y堵等。
“密枝节”又称男人节,是丘北县八道哨乡白脸山村等地彝族撒尼人的节日,反映了原始母系氏族的遗风。
每年密枝节,撒尼人除按古老的习俗祭拜,还要扎彩坊、挂红旗,营造节日气氛,并举行歌舞、摔跤、斗牛等热闹非凡的体育竞技与群众文艺活动。
白脸山村位于普者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外围,这里有普者黑规模最大、最震撼的荷塘,堪称普者黑的“荷花天堂”。
白脸山村是一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村庄,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情。400余亩野生荷田将整个白脸山村紧紧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荷花大观园,每年盛夏时节,这里的野生荷花竞相绽放,呈现出花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秀美景致。
白脸山村里深挖“荷花”文化,推出赏万亩荷花、以荷花为主题的各类特色美食,留住游客的胃,以撒尼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白脸山“撒尼风情”,提升游客体验感。
当地人到自家的荷园里采摘新鲜的荷叶、莲子、藕芽、荷花、莲藕等制作成香浓可口的“荷花宴”:莲藕炖猪脚、莲子粥、荷叶煎蛋、荷叶煮鸡、素炒藕芽、酸菜炒藕片、软糯藕粉粥、荷花煎蛋……一桌“荷花宴”,淡淡的清香,让你暖心又暖胃。
白脸山村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区域内有形态各异的山峰,特别是白脸山,是普者黑景区内最高的一座山,登顶可一览整个普者黑景区。
白脸山村背山面水,四周有万亩荷塘环绕,集山、水、田、荷、景于一体,是独具乡村休闲娱乐优势的一个民族特色村。
八道哨乡白脸山村成功创建并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云南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
2024年2月18日,丘北县双龙营镇马者龙村和八道哨彝族乡阿诺村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太平节”。
丘北白族太平节是文山州白族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融民族民俗、宗教信仰、服装服饰、工艺美术、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是白族数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是白族子孙难能可贵的文化瑰宝。
白族“太平节”历史悠久,是白族群众歌颂太平盛世,祝愿国泰民安,庆祝丰衣足食的重要节日,更是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鲜活案例。
阿诺村盛大的“拜龙神扫堂”和“游大龙清寨”活动正式开始,洒水圣女、手持“龙牌、刀、枪、剑、戟”的“武士”队、吉祥鼓队、游大龙队、迎神舞蹈队等队伍一路沿街游行,祈求新的一年驱魔避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2024年4月28日,丘北县八道哨彝族乡阿诺村举办白族传统节日“子孙会”,吸引了当地群众和游客围观,并亲身体验了白族传统节日的喜庆与美好。
白族子孙会是我们白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日如期举行,延续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子孙会节日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传承家风家教,教育我们白族子女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强。
阿诺村是八道哨乡唯一的一个白族村,全村187户,有白族人口986人。丘北县八道哨彝族乡矣堵村委会阿诺村非遗工坊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扎染、非遗面具彩绘、瓦猫以及白族三道茶,壮族花米饭、水竹花伞,彝族敬酒歌等一系列传统技艺。
阿诺村非遗工坊持续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的作用,让更多游客领略到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助推八道哨乡文化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双赢发展,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丘北县舍得彝族乡位于丘北县西北部,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平均海拔2041米,现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10万多亩,素有“天上草原”的美誉。
来舍得登山、静坐草场、看牛羊、赏风车、骑马,欣赏质朴自然的草场风光,尽情感受高原之上天苍苍、野茫茫的空旷之美!
2024年7月29日,丘北县舍得彝族乡举行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开幕仪式。
彝族火把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人们通过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传递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云上火把狂欢节”活动有篝火晚会、彝族弦子舞比赛、“民族赛装”才艺展示等活动精彩上演。
从正月初一开始,丘北舍得花山场上就热闹起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苗族同胞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前往约定的山场相聚。
吹芦笙、对苗家山歌、踢脚架、打陀螺、大众共舞……让人不亦乐乎,意犹未尽,流连忘返。
舍得乡将围绕“两山一江两文化”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和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依托舍得国家石漠公园、南盘江等资源,深入挖掘舍得特有的高山草原、僰人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农业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升级转型,持续擦亮“云上舍得”和“旅游康养胜地”名片。
丘北县舍得乡白泥塘村是一个僰人村寨,村子位于舍得国家石漠公园核心区,村内共有僰人82户358人,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完整而古老的习俗和民族文化。
她们的服饰,上衣前短而后长,衣袖、衣领、衣肩、衣尾皆有刺绣,精美的头饰上缀着白色带横齿的海贝,形似鸡冠,十分鲜艳夺目。
1956年,在划分民族时,僰人被归在彝族白彝支系,但他们的服饰却异于彝族,非常独特,特别是妇女的服饰。比如服饰上装饰的海贝,这种2000年前在僰人中盛行的古老装饰物至今还在这里延续。
白泥塘的民居多以石头垒成,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带着厚重的时代烙印,鲜明体现出僰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筑风格。
僰(bó)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据传,僰人首领因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川南和滇东北地区建立了势力强大的“僰侯国”。
丘北境内共有僰人1557户6894人,主要分布在官寨、舍得、双龙营、腻脚、树皮等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双龙营镇野猪塘村,树皮乡倮子地村,野猪塘村大竹菁新寨等),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僰人村寨25个。
丘北僰人的葬俗,一般是在死者行将咽气的时候,由族长取一块薄铜片迅速在死者脸部上方剪一幅宽约4厘米的半身侧像,刻上眼鼻口,称为取灵,所剪铜片俗称灵魂片。
为了保持死者与后代血肉相连、世代相传的关系,铜片上要蘸染孝子的指血,然后由孝子妥善保管,待到祭祖时交给族长“入祖”,进行洞穴葬。
灵魂片的种类和象征意义,祖棺里的灵魂片不是家族中每个人死后都有的,一个灵魂片代表着一代人。
方形铜片上刻有鼻子、耳朵、眼睛,比较直观,代表的是人,有做成蒸饭用的饭甑子,有吃饭用的饭勺,形状像扫把的是推磨时扫面粉的工具,有代表钱币和财产的贝壳,有象征饰品和财产的珠串,这些东西聚在一起,就代表了僰人的生存状态,衣食住行样样都有了。
僰人的祖棺隐藏在高而隐蔽的天然洞穴,这个地点只能是族长一人知道,祭祖时取出供后人祭拜。
祖棺被视为神圣之物,不许外人观看和移动。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只有不被外人看见,不遭日晒雨淋,才能安宁。
存放祖棺之前,崖穴内的土壤要全部掏擦干净,安放妥当后即把洞口封好,以免被外人发现。每次祭拜后,又变换新的地点秘密存放。
2024年11月10日上午,第二十二届丘北辣椒节在县城椒莲广场“火辣”开幕。
本届辣椒节通过“唱辣椒、品辣椒、比辣椒、话辣椒”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丘北辣椒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擦亮“中国辣椒之乡”金质名片,推动丘北辣椒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树皮彝族乡是丘北辣椒主产地,占全县产量超50%,有“丘北辣椒第一乡”之称。2024年树皮乡种植辣椒10万亩,其中朝天椒系列8万亩,本地椒2万亩。
树皮彝族乡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南部,东接锦屏镇和天星乡,西南被砚山县维摩乡、稼依镇、平远镇环抱,北枕八道哨乡和腻脚乡。
全乡下辖树皮、朦胧、矣得、小新寨、那苴、白色姑、则则租、小坝心9个村民委89个自然村131个村小组。
丘北县树皮彝族乡结合区域优势,坚持以打好“辣椒+烤烟+万寿菊”三张亿元产业“牌”为目标,共发展辣椒种植10万亩,烤烟种植2.4万亩,万寿菊种植8万亩,三大产业成为树皮乡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
丘北县树皮彝族乡各地种植的小米辣迎来了丰收季,村民们穿梭在辣椒地里忙碌采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米辣也成为了树皮群众增收的“致富椒”。
腻脚彝族乡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西南部。“腻脚”系彝语,腻:红;脚:冲,意为红土冲。腻脚乡历史上有“五马归槽”之说,地处山区四山头中心,南来北往无不经过此地。
处于茶马古道之上,在便利的区位与历史演进中,为腻脚酒的诞生奠定了深厚基础。
腻脚酒,是云南·文山当地人最喜欢的酒品之一,曾被评委云南省内最佳酒类前十名之一,产于丘北县腻脚乡,因地而得名“腻脚酒”。腻脚酒前身为珍品腻脚清酒,为丘北县糖烟酒公司旗下产品,后由普者黑酒业公司所延续,被誉为云南散装白酒第一品牌。
丘北县腻脚彝族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结合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了以烤烟、万寿菊、辣椒、蔬菜、雪莲果、南瓜、红豆、中草药等8个主要产业为核心,加上其他多种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2024年度,烤烟种植面积达到2.49万亩,烟农收入达1.2亿元;万寿菊种植9.6万亩,鲜花产量12.55万吨,花农收入达1.84亿元;辣椒种植4.2万余亩,产值1.26亿元。三个亿元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024年2月10日,在牛屎坡新寨村万亩花海主要核心区观景台旁搭建舞台举行花山节。
牛屎坡村打造为集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特色乡村旅游景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花山节是苗族民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也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传承。花山节期间,斗牛、斗脚等场地欢声雷动、各民族的美食琳琅满目、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整个场地呈现出一派祥和、热闹的民族高度融合新画卷。
2月12日大年初三,2024年中国云南·普者黑“花山节”在普者黑浪漫广场盛大开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共赴一场春天的欢乐!
丘北因县城建于暮冶峰(丘山)之北得名,是“中国辣椒之乡”云上水乡,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普者黑,被誉为“小香格里拉”的舍得草场,还有罕见的双色并蒂莲、“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丘北是闻名的“中国辣椒之乡”,丘北辣椒畅销海内外,据《丘北县志》记载:“辣椒始种于明朝后期,至今有380多年的历史。”丘北辣椒果实细长,风味独特、油亮光滑,香辣味浓、辣而不烈,营养丰富。丘北辣椒品种多样,可以制成各式各样的美食辣椒面、辣椒酱辣椒油、辣椒圈……
经晾晒干制的丘北辣椒具有个小、肉多、色艳、皮辣、籽香、香辣味浓、热量大、含油脂高等特点,是闻名全国的云南特产之一。
7月18日,2024年中国云南·普者黑“花脸节”开幕式在丘北县椒莲广场隆重举行。
“花脸节”是丘北彝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远古的彝族先民,用锅烟灰把脸部抹黑,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丘北县开展开幕式文艺晚会、民族文化晚会、怀旧金曲演唱会、普者黑笔会、普者黑摄影大赛和“为‘荷’而来”长街宴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为游客带来民族歌舞表演、无人机秀、烟花秀等丰富多彩的狂欢体验。
普者黑“花脸节”至今仍保持着“千人跳弦子、万人抹花脸”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先后荣获“云南十大民族节庆品牌”“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旅游节庆活动”等荣誉,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现已成为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符号和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彝族弦子舞主要分布在丘北县树皮、双龙营、八道哨、腻脚、舍得、天星、新店、官寨8个乡镇的彝族村寨,各支系的弦子舞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水竹纸伞,2017年6月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官寨乡秧革村委会向阳村张荣华的先祖将制作水竹纸伞作为营生,传承至今。
作为壮族婚嫁必备物品,一把古朴怀旧的水竹纸伞,是制作人心血和技艺的结晶,也承载着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
官寨乡民俗文化浓郁,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8%(其中,壮族占总人口60.6%),众多壮族民俗节日持续延续,民俗文化浓郁,“巴乌”“银饰”“水竹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彰显着官寨人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云南省丘北县温浏乡石别村为壮族村落,位于温浏乡石别村委会中部与广南县交界处,距丘北县城54公里,距乡政府37公里,全村共198户1021人,坐落于南盘江支流清水江与石葵河相交的河套上。
上百年历史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整个村寨的布局有“背靠绵绵大山,前临涛涛江水”之美,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温浏乡石别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坐落在南盘江支流清水江畔的半山腰上,“弄娅歪”为壮语,意为跳牛王圣母舞,又称“牛头舞”,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别村有弄娅歪表演队,他们通过舞动牛头和古兵器,表达了人们对牛、劳动、女人的敬重,跳“弄娅歪”有驱邪、保护村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意思。
丘北县共有4个传统村落:曰者镇河边村、腻脚乡老寨村、温浏乡石别村和平寨乡革雷村。
新店彝族乡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西部,东与腻脚乡腻脚,架木革两个村委会相连,南靠腻脚乡腻革龙村委会和开远市中和营乡,西和弥勒县江边乡接壤,北连弥勒县东山乡。
在滇东南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六郎大山的悬崖峭壁之上,建有一个寺叫做“半边寺”,它是纵贯丘北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一个节点。
“半壁灵岩半边住,半边风景半边雾,杨柳岸上柳如烟,红石岩头花滴露。”把半边寺的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
半边寺古滇驿道,从昆明进入曲靖、路南、弥勒、竹园,江边渡南盘江进入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解放寨—小江口—六郎洞—半边寺—大路边—腻革龙—大白户—开化府(文山城)至广西、广东,是明清时期内地通往两广的必经之路。
半边寺是文山寺庙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悬空造型和吊脚楼式建筑风格,在滇东南地区乃至全国也不多见。半边寺侵染了佛教文化、茶马文化、诗韵文化,蕴含的故事非常丰富,对研究云南的明清历史和云南古代交通驿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21年8月5日,半边寺作为重要的古遗迹及清代光绪年间代表性古建筑,被确定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上天坑位于新店乡云上村,距”七江“公路200米,该景区为天然地质奇观,集观光、科考、探险、度假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新店乡小江口村充分利用低热河谷槽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热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芒果、柑橘等热带水果种植。芒果种植面积26000余亩、柑橘种植面积10000余亩、西瓜种植面积1000余亩,呈现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云贵高原上的古驿彝乡,文化瑰宝传承融合,弦子悠扬,芦笙激昂,巴乌柔美浑厚,彝族、苗族、壮族和睦共处,共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