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能力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其形成与否很大程度上衡量着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其重点指向能否对运动技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对此,加强运动能力培养,对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准确把握运动能力相关概念,是能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前提
基于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习,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需要区分3个相近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即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联系与区别。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要能够区分三者各自指向的是什么。
<素言体育 >
首先,在概念的区分上,运动技术是指动作的规格,对于学生而言,是能否按照规格要求做对动作,学习者无论是后续掌握技能还是形成能力,都应先学习运动技术,并正确表述该动作,有时,运动技术也被认为是技术动作,动作的规范性决定着运动技术的质量。运动技能是在能够做正确的前提下,达到的熟练程度,甚至通过练习达到了自动化程度。运动技能与运动技术相比,相当于上升一个层次,体现出的是技术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自动化水平。凡是达到运动技能掌握程度的,至少是说明了正确或准确地完成了动作。运动能力与前二者相比,所表达出的应该是灵活自如的运用水平,是在正确且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又上升一个层次,那么,专项运动技能学习达到的“学以致用”水平,应该是形成了运动能力的水平。
其次,在概念的联系上,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如同爬楼梯,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向上进阶,两两之间都靠动作或技能联系着,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之间是靠动作连接的,动作对了是技术,动作熟了或自动化了是技能;运动技能与运动能力之间是靠技能连接的,熟练不熟练是技能本身达到的程度,会不会用是技能围绕生活或比赛实际(真实情境)进一步得到强化的结果。
<素言体育 >
由此可见,只有精准区分运动能力相关概念,才能更加精准地定位教学的各阶段要求,达到“学以致用”要教授的程度,运动能力形成后才能对“学以致用”目标达成度进行精准判断。
以篮球的传接球为例。篮球的传接球运动技术是以动作规格判断,是以是否按照规格做对了动作衡量运动技术是否掌握了;篮球传接球运动技能是以技术达到的熟练程度判断,是在动作做对的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达到了自动化传接水平;篮球的传接球运动能力是在已达到了一定的技能熟练程度后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的水平,会不会用是从技能向能力进阶的关键和衡量标准。
二、准确把握运动能力构成要素,是能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关键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除了区分并确定基本概念外,还应明确是哪些要素构成了运动能力,把握内在构成要素就能促进其形成并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这三个构成要素中若缺少了体能和心智能力,那只是体现对运动技能的熟练程度,显现不出灵活自如运用的层面,或者说还没有掌握会用。
体能是形成运动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发展体能不仅能使身体强壮,也能为形成运动能力奠定基础,形成什么样的运动能力就需要有针对性的体能保障。
心智能力是运动能力形成与否的关键。运动不用心、不动脑只能停留在机械重复的层面,难以实现质的飞跃,也就是说,运动技能会因为缺少体能与心智能力的相伴而无法跨越其本质属性。体能强弱体现着运动能力的高低;技能高低影响着运动能力的方向,即指向的是哪种运动能力;心智能力大小决定着运动能力呈现的水平,体能、技能、心智能力共同促使运动能力的形成。
<素言体育 >
以篮球的传接球能力为例,篮球的传接球运动能力所体现的,一是要具备传接球应有的较强的上肢力量,上肢力量的强弱决定着球是否能传到位,尤其是篮球场上需要长传时,上肢力量不足,传球技能再熟练都无济于事;二是要掌握熟练的技能,虽有力量传球,但有可能不能准确将球传到位;三是要有应变的心智,如果心智能力发展达不到一定的水平,盲目传球,失误率也会加大,因为篮球比赛时,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防守队员随时随处都可能出现,且防守队员的防守能力大小不一。因此,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心智能力决定着篮球传接球的成功率。
三、准确调控运动能力形成过程,是能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保障
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复杂但可控。也就是说,在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教师是可以精准调控其速度和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把握运动能力形成的方向。因为,运动能力形成是有规律性、显示度且呈结构化的。教师不仅可以遵循、把握其规律,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做出合理性的培养,还可以根据运动能力具有的内在结构要素,有针对性地做出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精准设计,甚至还可以根据运动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做出及时调整,因此,运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可以把握和调控的。
<素言体育 >
教师精准调控运动能力形成的过程需要做到:
一是充分把握运动能力从无到有的学理,精准确定“起点”教学,也就是说,运动能力形成的逻辑起点是对动作的精准学习与掌握,没有规范的动作就难以有熟练的技能,更难以形成“学以致用”的运动能力,因此,规范动作的精准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精准把握运动能力形成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专项运动学习要想达到“学以致用”水平,其单元的长度要一改过去小单元教学仅停留在技术动作学习或技能学习与掌握的结果,单元较小或所学单元课时较少,运动能力的形成将无法触达。大单元教学的一个核心就是要体现单个、组合与比赛活动教学的完整性设计。大单元课时的多少可结合运动项目特征或专项运动某方面技战术的学习内容多少确定,一个项目不同学段学习其运动能力形成的时间跨度也会有所差异。
三是强化观察与测评的作用,及时了解全体和个体学生的运动能力形成程度,不仅可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还可以及时发现运动能力形成教学过程中的短板与缺口,分析其根源,给出调控对策。如,是组织活动内容、形式和难度安排不合理,还是学生学习态度有偏差等。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学了、是否学会了,要达到精准调控,观察与测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四是激励学生学习要注重方式方法,对于部分学生因兴趣不高而导致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时需要先从激发兴趣入手,如果学生已经有了对某项运动的偏好,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如果学生尚未找到兴趣项,教师要通过分析交流,帮助学生确定最适宜自己学习与发展的项目;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始终是被动的,甚至是抵触的,运动能力形成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找准学生抵触运动的原因往往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基于此,运动能力的形成是有规律、有结构、有显示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形成过程的把控就要做到有序与有效。
<素言体育 >
加强运动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凡,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体育教育工作应实现真正的教会,才能促进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勤练,进而获得参与竞赛的机会和获取竞赛胜利的体验。学生会因为形成了能够“学以致用”的运动能力而倍感满足和幸福。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运动能力培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第42卷总第352期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
编辑:中国教科院国育教育楼晓悦
素言体育公众号
BREAK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