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体育课程内容现存问题分析》(上篇)
体育课程内容问题解决策略
体育文化是指人通过体育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情感、协调群体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体育文化包含思想观念、规则制度、形象识别、人文典故等。思想观念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哲学思想、价值判断、健康观、审美观、意识形态等,是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如,“天人合一”“健康第一”“以体化德”等思想。与体育有关的规则和制度,以及组织要素构成的体系,是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如,篮球体育规则、校园足球联赛制度等。形象识别、人文典故是体育文化的具体物化,表现为物质的形态、结构,人物与事件的历史典故等,如,运动会所使用的logo、队旗,运动场馆设计风格等形象识别。再如,顾拜旦、马约翰等人文典故。这些可以归纳为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
体育文化有其独有的传承方式,是通过理念传承、身体练习、技能贯穿而实施。体育的属性决定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坚守,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不同民族、不同体育项目祖辈相承、薪火相传,因蕴含文化内涵不同而特点鲜明。如,武术“未曾习武先习德”,诸多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地域“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在历史上有着无尽的经典传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便是体育与文化最紧密的结合, 传承体育文化在新时期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设立体育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育是生命教育,而不仅是身体教育,重视体育其实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教育既有生命的保障教育,还有生命的质量教育。在体育学科领域,前者主要是安全教育范畴,而后者属于健康教育范畴。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直接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与生命息息相关,加强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自从体育课程名称由“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有些地区和学校逐步开始对健康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安全教育还有待加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学校要根据学生群体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教育部门要将安全知识作为校长、教师培训的必要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并组织必要的考核。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安全防范进校园’等活动。”体育课程需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防范能力,设置相应的内容体系,除了运动安全,还要加大生活安全(如,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如,火灾、地震逃生等)的内容,组织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安全保障。
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必学、必修选学至关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从体育课程内容的类型、学校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上来看,建议在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方面分开设置。能进行统一规定的内容,可设置为必修必学内容。如,体能中的基本体能、运动技能中的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内容等。这些都是每名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也是可以统一规定的。既不受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也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各运动项目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无法做统一规定,因此,还需要设置必修选学内容。如,球类、冰雪类、游泳与水上运动类、武术与民族民间体育类、户外运动类、新兴体育类等,各校可以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学习。课程内容如此划分为这2种修学类型,在实施时也较为清晰、可操作。
体育课程内容该如何编排,先排什么,后排什么,要充分考虑各运动项目与动作技能学习的“窗口期”。因为“窗口期”不同,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就要有先后之别。一体化研究成果之一“窗口期”理论的建立,能够为课程内容设置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为,在“窗口期”的确定上,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生长发育、素质敏感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经验、竞技运动选材、教练员训练经验、前期研究等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又经过了实验的论证。
体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长期存在的课程缺乏衔接、课程内容完整性缺失、课程内容起点不明等若干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体育课程实施效果。注重文化传承、加强生命教育、设置修学类型、确定学习起点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课程难题,从而有助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END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期刊,2019年12月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