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内容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上篇)

文摘   2024-11-04 20:27   北京  
点击文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需要依照国家文件要求,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人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体育学科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文化传承与强化健康和安全教育。尽量做到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达到“文武兼修”,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体育课程内容现存问题分析


01


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低级重复现象较为突出。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上下不衔接,如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体育学习内容出现低级重复现象。如,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接力跑的传接棒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几乎各个学段都有学;篮球基本的运球技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大学依然还在学。这些现象都说明,体育课程内容编排不当,未能呈现出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学生的体育学习也就不连贯、不系统,1~2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组2018年对全国13210名中小学生、3200名体育教师、380名校长和512名体育教研员的调查中,一致认为缺乏衔接性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校长还将该影响因素排在首位,其他人群将其排在第3位。

02


课程内容出现现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不一致现象。

一体化研究过程中统计分析了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和教师用书共14个版本的36册。其中,基础教育教材5个版本,大学体育教材9个版本。从目前对现行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中发现,教材的编写有一部分内容脱离现行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同样有一部分脱离教材,产生这一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四点。

<素言体育 >




一是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利用率不高。项目组在2018-2019年对全国部分省(区、市)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手中没有现行课程标准,还有的学校购买了教材但教师不看、学生不读。二是现行课程标准中建议要学的内容,有的教材未将其编入,如,滑冰和滑雪,多版教材中并没有编写此内容。三是现行课程标准中建议有小学生要学的内容,但并没有编人小学教材。四是现行课程标准有建议,教材中有编写,但学校却很少开展。如,抽陀螺、荡秋千、抖空竹等项目。

03


体育中考内容设置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

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调研获悉,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田径、球类、体操等为主,初中阶段,随着体育中考的临近,教材内容的选择逐步趋于单一。因为中考评价多数以素质为主,缺少对运动能力和知识的评价。而且,大多数省份体育中考采用的是一次性考评,容易造成学生突击训练。初三体育课变成了中考训练课,不利于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多数也未能依照教材进行教学。

<素言体育 >




项目组通过对我国辽宁省、安徽省贵州省等14个省份24个区县的140所学校实际教学中开展的内容情况进行词云分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多数以跑步、跳绳、基本体操、小球类、游戏等内容为主;三年级、四年级逐步开始将体操、球类纳入课堂教学,特别是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足球项目的开展明显呈上升趋势;五年级、六年级逐步将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类项目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七年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达到顶峰;八年级逐步接近中考,素质练习等内容开始逐步增多;九年级运动项目教学逐步减少,说明随着体育中考的临近,部分专项教学已经逐步淡出体育课堂,这对高中阶段的模块化教学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04


课程内容中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定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的体育文化中剥离与凸现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课程内容和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强调不够。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只是在各水平段运动技能部分提及武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而且只有对技术学习的要求,至于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体系未曾强调。如,水平三运动技能部分要求的是“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基本掌握一些其他有一定难度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本技术”。

05


课程内容安排起点不明、逻辑不清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学段的体育学习应该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定位,但实践中并不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一方面处于打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很多项目也从小学阶段教起,但究竟是为什么?哪些项目应该从几年级开始学是最科学、最适宜的,既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还能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和发展呢?目前,缺乏该方面的科学理论指导,导致运动项目谁想从哪个年龄段教就教,哪个阶段该教到什么程度也缺乏理论依据。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逻辑也不够明确。这种现象得不到应有的解决,体育学科课程就难以真正发挥好为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作用。

未 完
        明日继续……

来源:《中国学校体育》期刊,2019年12月

作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

编辑:中国教科院国育教育楼晓悦
BREAK AWAY
往期推荐
01
走近观摩课  拥有大收获
02
运动技能到运动能力的学理阐释
03
关注幸福感  实现高质量

素言体育
解读国家体育相关政策;研究当前体育课改之热点;”备、上、看、评、说“五角度透视体育课堂;探索体育教师发展新路径;探究体育课堂质量提升之门道;解析教师课堂教学之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