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价值意蕴、面临问题与多元途径(下篇)

文摘   2024-10-25 19:01   北京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推进途径是多元的,但需要系统性地整体规划和精准有效地实施。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全面提升实施能力;从课程系统性变革的角度而言,需要整体布局并形成合力;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而言,需要把握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课内外联动协同角度而言,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和相互的协同。

体育教师理解和把握幸福体育的能力至关重要
THE 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01
体育为幸福而健康的人生奠基

体育教师是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是落实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关键力量。当前,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仍处于理论初创与实践探索阶段。一线体育教师对该课程模式的投入动力与推进程度,直接关乎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速度与深度。体育教师在有效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体育幸福感为理想追求,首要提升个人德性与幸福的涵养及专业素养,才能通过体育教育诠释幸福体育的真义,此外还需要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始终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首先,体育教师要具有德性与幸福的涵养。在中外哲学发展历程中,德性与幸福始终共存共生。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孔颜之乐”则是儒家德性幸福的经典形态。因此,体育教师的德性与幸福的涵养是创造体育教育幸福的源泉。


具体而言,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政治大德,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德性修为;又要有职业道德,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还应具有对真实幸福的准确理解能力,使学生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真实的幸福来源于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与追求。


因此,面对挫折或失败,乐观的人更具韧性并坚信将来能获得幸福。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不能拘泥于让学生感受一时的快乐,而应从增强体质的恒久过程出发,不吝于“野蛮其体魄”、锤炼其意志的强迫性体育手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挑战自身极限,从对抗挫折与失败中获得真实的幸福。

其次,体育教师要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幸福体育课程是从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出发,通过确立适配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整合并优化多元实施路径,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教会、勤练、常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并提升其幸福感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高度认同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技能以及积极实践的教育动力。







课程系统性变革对有效落实幸福体育课程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
THE 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02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轮课程改革都要从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各方面作出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既要充分考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等,还需要基于新课标的明确方向去具体践行,推动新课程改革不断系统与深入地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以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一是课程理念人本化。“健康第一”毋庸置疑,但是“幸福追求”才更加永恒。本研究为以幸福体育理念、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为学生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在理念上更加凸显人本化,关注学生的健康与幸福,而不只是为了健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具方向性的改变。


二是课程目标层次化。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育人的总的目标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育人方面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3 个核心要素综合呈现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从课程到课堂的层层细化目标,既注重与上位目标的一致性要求,又强调因人而异对下位目标的差异性区分,突破了过去过于笼统的目标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在目标上层次更加分明。


三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内容建构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的关键。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是在确定了学生的需求之后再精准适配内容。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重新对其进行分类,诸如区分哪些是具有普适性的、需要每名学生都要学的内容、哪些是基于学生实际需求而选择性学习的内容。例如,依据学生的运动需求将运动项目划分为生存需求类、生活需求类、传承需求类、审美需求类、竞争需求类、挑战需求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在内容设置方面基于学生的运动需求进行精准把握,既要体现个体差异性,也要注重发展进阶性。


四是课程实施多样化。以往的自然班级授课制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运动的兴趣爱好与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改变传统的自然班级授课制,引入“体育选项走班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和运动能力水平差异化选项的重新分班。


五是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关键,既需要有明确的评价维度,更需要有适宜的评价标准。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体育学业质量的评价需要转变以往用体质健康测试的单一维度衡量的传统做法,因为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元的,诸如饮食、睡眠、学业负担等都对体质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仅从体质健康一个方面的数据难以准确反映出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


而从“知、能、行、健”4 个维度综合评价更能全面考察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身心健康方面的掌握情况。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在评价方面注重了这 4 个方面的综合测评,尤其是对学生所形成的运动能力水平方面的评价,倡导“定级不定项”的评价机制,如小学毕业至少有 1 项运动达到二级而初中毕业至少有 1 项达到四级。各学段规定了应达到的等级,出于对学生兴趣爱好不同的考虑,评价运动能力时并不规定具体运动项目,学生可以从“体育选项走班制”学习中确定自己喜爱又擅长的运动项目进行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在评价方面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出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幸福课堂是落实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主阵地
THE 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03
课堂课程 
/
变革构想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也是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有效实施的主阵地。在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基于幸福体育创设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幸福为目标的体育课堂是其根本保障。相关研究显示,“亲密关系、成就、乐观、健康、理性”是影响个体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由此,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提出了基于“乐、动、会”视角的幸福体育课堂变革构想。


其中:“乐”向学生在课堂上的愉悦感和欣喜感;“动”不仅指向学生通过运动参与体验存在感和满足感,而且只有在课堂上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产生健康益处;“会”则指向会说、会做、会学、会用、会做人,尤其是学会运动技能后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乐、动、会”体育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尤其体育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创设幸福体育环境。在“乐、动、会”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寓教于乐,教学设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运动情境创设,突出学生的运动参与性,注重在学习、练习、比赛、评价、反思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幸福体育课堂主张课堂教学实现从“运动技术导向”到“运动能力导向”的转变。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运动技术导向”的体育教学,以单个运动技术为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运动技术教和学的规范性,忽视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技术与体能在比赛中运用的联结。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处于主导地位,每名学生在相对狭小的、规定的空间做着整齐划一的规范练习,教师来回忙碌地进行指导,班级整体练习看起来整齐且有序可控,但是这种统一性有余而自主性不足的体育课堂,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头脑中充满了疑问:“我们什么时候打比赛?”。


“运动能力导向”的体育教学,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和运动比赛情境需要而设计的技术与技术、技术与战术、技术与体能、技术与比赛洞察力等的结构化产物,没有严格的规定性,一切以适应复杂比赛情境为原则。从教学设计到师生互动,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课堂充满了实战性与挑战性,极具吸引力。师生共同在真实的运动情境课堂中体验完成一个复杂的任务或比赛胜利后产生的激情与喜悦,亦或是体验失败后忍受与排解沮丧的心情。成功与失败交替、逆境与顺境并存,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中可以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发展团队合作与共情能力、提高抗逆力、学会批判与反思等。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幸福是一种追寻与感悟。伯兰特·罗素认为,人能不能幸福,一部分取决于外部环境,一部分取决于自身因素。在幸福体育课堂中,结合真实比赛情境营造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对学生将来解决社会问题、发现自我价值、协调人际关系、坚定幸福人生信念等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而这些都是追寻幸福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有效推进需要课内外体育精准协同
THE HAPPY PHYSICAL EDUCATION
04
课内课外 
/
协同发展

课外体育、校外体育是体育课堂的延伸,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强调课内外联动,在整个学校体育工作中贯穿幸福体育理念和精准强化幸福感。幸福体育课程的课内外联动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其一,体育是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到的运动知识与“身体的经验在情境的展开中得以实现,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与知识接触的快乐”,课外体育就是身体经验得以持续应用的情境场所。


其二,幸福课程本身就强调实践体验。如英国惠灵顿公学开设的幸福课程就十分强调社区的作用。社群合力、鼓励并保障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该课程的重要理念,而且该课程还强调通过引领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意义与目标,以及以户外课程、练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反思、发现生活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


其三,基于证据的研究显示,体育参与能显著提升国民幸福感,长期坚持参与适当的体育活动,或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幸福体验,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然而,体育课堂学时毕竟有限,仅仅依靠每周安排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这就决定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必须把握好课外体育和校外体育的延伸功能。此外,从课内、课外、校外不同场域来分析,课堂之外的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都会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可见,无论从体育运动认知、体育运动需求的层面,还是从教学各要素层面,都决定了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必然是课内外体育、校内外体育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结果。





        

结束语

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深化,一体化改革是新时代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与措施能否落到实处,既取决于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及其不断完善的结构体系,还有赖于体育教师树立幸福体育教育观,发挥好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媒介作用。


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在微观层面,有效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瞄准的是学校体育“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在中观层面,有效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有利于奠定体育“大学科”的坚实地位;在宏观层面,有效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可助力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幸福体育课程模式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并提升专业素养,而且需要体育课程的系统化变革。其中,既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握学生的真实感受,又需要课内外体育与校内外体育联合精准协同。

<幸福体育 >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素言体育公众号


来源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年7月第36卷第4期  

作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

编辑 | 中国教科院国育教育楼晓悦

BREAK AWAY
往期推荐
01
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价值意蕴、面临问题与多元途径(前言)
02

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价值意蕴、面临问题与多元途径(上篇)

03
推进幸福体育课程模式实施的价值意蕴、面临问题与多元途径(中篇)

素言体育
解读国家体育相关政策;研究当前体育课改之热点;”备、上、看、评、说“五角度透视体育课堂;探索体育教师发展新路径;探究体育课堂质量提升之门道;解析教师课堂教学之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