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二维码 关注素言体育
基于新的课程改革,该怎样把握课堂,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样态体育课,实现课堂高质量,这既是贯彻落实课程改革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大家十分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意见》),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为课程改革明确了新方向、新要求。
该怎样深刻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理解好新要求?如何转变体育教育教学观念,打造新样态课堂,提升课堂质量,更好地发挥好学科育人价值,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呢?深化改革提升质量,需要通过把握新方向、新观念、新样态的“三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课程改革大约每十年一轮,本轮课程改革的高频词,主要体现在一体化和“教会、勤练、常赛”。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总的方向更突出体育课程一体化,而且,也更要求“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推进。
01
2018年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了德育、体育、美术、音乐四个学科的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带领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不仅破解了体育课程衔接问题,找到了不衔接的根源,而且初步建立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教程体系和运动能力评价体系,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
<素言体育 >
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是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生长发育特点、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特点、动作发展规律、技能形成规律等,确立了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学习主要方式,即幼儿启蒙期游戏化、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大学应用期自主化。
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大类。其中必修必学内容包含健康教育、基本运动技能和基础体能,必修选学的内容主要是专项运动技能。各专项运动技能按内容难度和特点划分为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运动能力等级,达到相应等级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
运动能力分为6个等级,一级、二级为夯实基础期;三级、四级为提高能力期;五级、六级为发展特长期。小学毕业达到二级,初中毕业达到四级,凡是达到四级,相当于掌握了该项运动的运动技能。基于学生兴趣爱好、运动需求、学校场地器材和教师专业的差异,对运动能力提出了“定级不定项”的评价方案,同一个学段的学生要求达到的运动能力级别相同,但所选择的专项运动项目可以不同。
在体育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能够真正实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便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形成。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了学业质量从知识、能力、行为、健康4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倡导课内外、校内外相联合,提出建立“学、练、赛、评”一体化新样态体育课等。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指导纲要》就明确提出了一体化改革的具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体育课程应走一体化改革之路,促使体育学科的育体、育智、育心的综合育人价值更好地得到发挥。
02
《意见》明确提出“教会、勤练、常赛”要求,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改革新要求,《指导纲要》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系统性教学思路与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些细化落实的具体要求中不难看出,一方面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这一明确要求的重要性、必要性,另一方面只有精准把握其各自的内涵与要求才能落实到位。
首先,就“教会”而言,有3个递进的过程与标志,缺一不可,即理解、掌握、能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至关重要,对体育学习内容不理解,就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教会的必经过程,掌握的具体表现是知识记住了,技能熟练了,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会用;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达到了一定水平,能精准灵活地运用,才是教会的重要标志。依次达到理解、掌握、能用,真正实现“教会”。
其次,就“勤练”而言,从数量上看,勤练要求练得多,要有一定量的保障,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课堂上的练,时间安排要尽可能充足,校内要确保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按时正常地开展,校外以家庭体育锻炼为主,要尽可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从质量上看,勤练要求练得好,要有一定质的保障,练的动作要准确,有利于身体发展、技能掌握,并减少损伤,练的强度要到位,有利于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并体现科学。练的形式要多样,有利于激发兴趣、享受乐趣,并促进坚持。练得多又好才是勤练的重要指标。
最后,就“常赛”而言,正确认识常赛,让比赛成为常态,既包括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内外体育比赛,也包括特长生参与的校内外运动竞赛,组织类型上有简便灵活的课堂比赛,有规范正式的课外各类竞技比赛,高度重视常赛,充分挖掘比赛的育人功能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学校强化组织和积极参与比赛,社会机构创设丰富多样的比赛,家庭协同鼓励孩子走进比赛。建立机制常赛,健全比赛机制,优化比赛方案,达到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发展。人人赛突出全员性,课课赛体现激励性,层层赛强调选拔性,把握好以赛导学、以赛代练、以赛促评的功能。只有将比赛常态化开展,才能通过比赛更好地发挥以体育人的重要功能。
未完待续
下篇:《把握“三新”上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课(中篇)——树立“新观念”》
敬请期待
来源 | 《中国学校体育》2022-01
作者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于素梅
编辑 | 中国教科院国育教育 邱晶京
更多精彩丨素言体育
往期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