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本书,以为就是告诉我们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其实不然,本书的每一个单元中的每一篇独立的个体都浓缩了常生龙老师所读过著作中的精华,在他的有效引领中使你不由自主地想捧读原著,再次咀嚼回甘。
一、关于对教师自我培养的殷殷嘱托
差异是教学的起点,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越是在负担重、压力大的时候,越要加强自我管理,统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如果唯命是从,教师就丧失了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他就很难教出心灵健康的人。能在学生面前展现优秀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启示和积极的影响,有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和孩子在一起,时刻有故事发生。挖掘出原来被遮蔽的行为,就会促进你调整育儿的策略,改变你的行为。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二、从孩子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想到关注孩子的需求,教我们与人相处之道,和谐社会之理。向孩子学习,保留一颗敏锐的童心。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与精神世界,我们要尊重学生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孩子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历程是由数以万计的小型教育场景组成,每一个教育场景都有教育目标,哪怕这个教育目标非常微小。
三、教师、家长应引以为戒的认知
挫败感、沮丧感、焦虑感是孩子成长中的心结,学校教育免除的是父母的时间负担,而不是父母的教育责任。父母、学校、教师代表国家行使对孩子的教育权,教育行政部门要引领、支持、监管,依法办学,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满足自己的优越感。
好的教育应关注儿童身体、灵魂和精神的全面协调、和谐的发展,而不仅仅关注文化课的内容。智力是一种内容非常广泛的脑力活动,其中涉及推理、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考、理解复杂概念、迅速学习以及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不局限于学习书本知识、学术能力或应试技巧。
要特别关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以促进孩子认知冲突的发展。0-5岁是认知冲动的最佳工作时间。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认知冲动没有得到满足、鼓励和刺激,那么后期要想弥补需要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学习不是孩子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的,孩子最为重要的教师正是家长自己。
今天教育问题大多不是天赋和后天培养的问题,而是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问题。我们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够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赢得先机。
四、教育学的发展脉络及面临的困境
环境影响智商。近百年,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生活水平、思想观念、教育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当下学校的教育模式:夸美纽斯写过《大教学论》,约翰·博比特课程科学化开发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教育目标”----产业主义教育模式。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以“社会改造主义”为代表的学习实验----解决问题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使其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生活)适应主义”为代表的学习谱系。它主要以“人格综合”及“道德性、社会性态度”形成为目标来组织教育活动。
教育面临的困境,标准化及过度强化。教育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信息化理念落后,建设步伐极其缓慢。学校提供的教育和百姓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与百姓对教育渴望之间的差距----信任危机。
未来学习的三要素:访问、建构、编程。
五、关于教育的睿智观点
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发挥母亲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经过锻炼,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他的教学法的核心是“直观”,也就是依据人的身心对周围世界产生的直接印象来实施教育。直观教学要把握三个要素----数目、形式和名称,即通过区分物体的数目、事物的形状和特征、给事物命名等环节,循序渐进地获得新知。比如:游戏中竞争,直观图画辅助理解。他继承了卢梭以学习者心理为主的教学法,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要使教学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相协调。模糊的感觉印象_精确的感觉印象_清晰的感觉表象_确定无误的概念。
赫尔巴特,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让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将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品质。
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他坚持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师生一起创造条件,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来认知这一客体,并使信念层面的知识为理念层面的真正知识所取代。反思与行动是对话的本质所在。
布鲁纳----认知主义与文化主义。
知识的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基本结构起到把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又能促进学习的“迁移”,包括技能以及态度、方法的迁移等。
六、常老师的思考
学习与思考永远都置身在文化情境里,并且永远都依赖文化资源。常老师说,在教育上,我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工作是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而叙事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文化世界观的表现形式,却很少被看重,这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成功源于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事,源于持续学习和自我提高。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提升自己的视野和境界。教育是完善人的思维方式、促进人终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在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好的教学秘诀就是教师通过完整与强大的内在生命、充盈而丰沛的心灵能量,在学科知识、个人经验和社会生活的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来打破学科、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隔阂,并将它们融为一体,以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教师通过对相互联系、依存的统一关系的认识,塑造自己更为积极的内心景观,以爱取代恐惧,以共同创造取代控制,从而突破恐惧的包围,提升相互联系的能力。
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只有认识自己,能听到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才有可能和学生的内在心灵相遇并产生共鸣。在教师、学生、学科知识和学习环境共同编织的这张网中,师生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一步步地向真理靠近。要给学生提供多元的、有效的教学资源,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在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育实践方面做出富有成效的探索,就会在这些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价值就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
回甘、回味,随手翻阅着常生龙老师在附录中“向教师推荐的50本书”,那本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已读过,还有那么多的精神大餐等待着我们需要用终身来汲取,那就让自己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作者:鞍山 丁雪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1651f652c36
来源:简书
近期出版的系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