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书”千百度

文摘   2024-11-14 06:49   北京  

——读《教师阅读那些事儿》有感

宁波镇海区中心学校 郑姒婕

“书——天下第一大情人!”在常生龙老师的《教师阅读那些事儿》的序言中引用了作家叶文玲的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墨客将书拟作自己的情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也正是这位情人、故友带给了读者无尽的身心愉悦和精神自由,但是怎么和这位相处,我们却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困扰,为何如此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楼倚暮云初见雁——与书的初见

常老师的这本书,我认为可以将它定位为一本工具书。它好像一把可以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一段“转轴拨弦三两声”的序曲,一场为“游子寻春半出城”而做好的旅行攻略,因为它会教你怎么去开启这一段阅读之旅。

书中一共有四辑,第一辑常老师针对读者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做了解答,重在对阅读的认识,也就是“为什么读”。第二辑概况一下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怎样去寻找这些适合阅读的书,重在分析“读什么”。第三辑从阅读的生理、心理等原理过程出发,明确阅读的过程和习惯,帮助读者“怎么读”。第四辑说明“阅读的效益”要从写作中显现,介绍了阅读指引下的写作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先生建议我们拿到一本书先对目录做解读,对着目录想作者可能会写的内容,等读完后再来回顾自己想的是否和作者写的一样,如此获得的阅读体验更加深刻(本书作者也提到这一点)。我们与书的初见应该是在这些目录、序言等地方,而这些经常被大家忽视。所以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先阅读了目录,大致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的主观感受就是我要开始“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么多年的阅读体验下来,中外文学著作、学科理论文献等等,除此之外我好像真的还没有这么系统地阅读过一本关于阅读本身的书,阅读究竟为何物我还真说不上来。这也是吸引我一头扎进去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阅读的困扰

这本书里,我印象比较深也比较有感触的是关于我们“为什么读不下去”这个问题的阐述。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就经常在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时看了很久但是看的字数又屈指可数,回过头来还是没明白文字在表达些什么,甚至有些书看着看着会睡过去。有些时候的阅读需要很强的意志支撑我,这对我来说很苦恼,所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太想找到阅读的门道了。今日终于在阅读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这类的问题原因有四种一是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的侵袭,二是逐字阅读的习惯,三是大脑机制的运行,四是选择的书籍偏难。这里的第一点和第四点原因比较常见也是我们可以预见的,而第二点和第三点原因可以说是切中要害了。

逐字阅读的弊端不仅在于效率低下,而且还浪费了我们右脑的资源。单独一个字入脑得不出相应的图像信息,只有一串排列有意义的字符入脑我们才能明白语言表达出的意思,逐字阅读的250字/分钟速度远低于人类思维600字/分钟的速度,此时闲置的右脑就极易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走神做无关的闲事去了。而为什么说跟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相关呢?脑的进化包括“原始脑、哺乳脑、视觉脑”,由于阅读的发起对原始脑和哺乳脑产生了不安、趋利避害行为,这些信息就再难到达视觉脑也就是大脑皮层去接受了。

这些理论的文字让我醍醐灌顶,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的,明确了阅读过程中大脑的运作方式,找到了读不下去的问题所在,要改变这种读不下去的状态就是对症下药。虽然我有些时候尝试连词成句、一目十行地进行阅读,但是有些内容会理解不够深刻,我想归根到底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什么样的阅读情况下选用合适的阅读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阅读形式的原因,在任务的驱使下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三、宝马雕车香满路——选书的方法 

阅读离不开书籍,一提书那就是五花八门。线下书店或网上书店在卖的实体书籍种类繁多,涉及各种领域,同时网络书也在火热畅销中。在选书的过程中是真实的置身于书的海洋,而一时之间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按以往,我选书一般就是自己感兴趣的,要么是一些必读的专业书,总之就是一个词——随意。而在常老师的讲解下,我突然之间对选书这一环节大有收获。

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往往有一个开创者,之后经过师门、同领域的学术共同体进行不断丰富,形成树状结构的知识树,所以我们的阅读过程也不能是网状平面的。李源有一招“五位一体法”的选书方式,这和我们平时“脚踩西瓜皮式”的读法不一样,“五位一体法”体现出我们阅读的内容能够形成一种体系,由点到面再到体的一种多维立体形态。读者要知道的是思想体系的来龙去脉,作者队友、对手的理论相同与不同等等。打个比方,我们原来是处在地球上看地球,现在镜头推远,放在了宇宙间聚焦地球,那视野的广度可想而知。

而我们作为教师,在选书的过程中也需要建构起一个合理的阅读体系。“七巧板”的阅读选择分别来自学科本体、教育管理、课程建设、脑科学与学习心理、资源整合、教育哲学以及“五育并举”的知识,这种“七巧板”式的阅读体系与教师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密切联系,而且可以说是更加的细化与完整。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多阅读、广涉猎、有序探索,才能把学到的内容从容不迫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得课堂知识底蕴深厚、教育有科学指引。这就是在“花千树,星如雨,一夜鱼龙舞”的书的世界中找到正确归宿。

四、愿我如星君如月——读与写的相伴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阅读,但是却唯独不喜欢写作。写作难这不仅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会遇到的难题之一。阅读和写作,一个是汲取和输入的过程,一个是释放和输出的过程,他们两个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彼此之间难舍难分。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每次开始写就无从下笔,每次有点思路了却又如鲠在喉,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常老师同样也认为写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在于我们要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要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明确规范。其次,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的表达模式不同,写作重在逻辑的架构。最后,还有知识的诅咒,即越精通就会觉得越简单。

常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多种类型写作的方法,其实很多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一边阅读一边做上笔记批注,或是做成读书卡片,甚至可以参考“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方式进行。敢于表达自己,敢于用文字记录才能跨越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这条障碍。而在正式写作中,“鱼骨写作法”和“九宫格写作法”是两招妙策。鱼骨写作法,以鱼头为主题,脊椎骨作为主题贯穿鱼身,小骨头作为重要观点并以鱼肉进行关键内容的填充,最后鱼尾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结论。九宫格的写作方法主要运用到了发散思维,以问题为引导依据问题整理信息,将答案组合成文,不过问题的选择也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在近期的写作中我也尝试运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很明显有了框架再写文章顺手很多。

回过头来,再来看“阅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以往我们每次只聚焦于对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收获等此类问题的探讨,而我们在生活中与人谈论起阅读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无非经常是“最近读了什么书”,然后跟报菜名似的说出来一大串。这就是我们的常态。但是,现在看这些讨论可以说只是停留在了阅读的表面,就好像只看到了阅读的冰山一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在常生龙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下,我们可以窥见阅读的真容,那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期出版的系列作品

ppl的读与行
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涵养自己的精神底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