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教育土壤,走上卓越之路

文摘   2024-10-24 07:07   上海  

——读《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有感

镇海区崇正书院 陈婧

这个假期,我在书单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常生龙老师。常老师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更令人敬佩的是,自2006年评上特级教师始,他便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下三千字以上的读后感。他不仅热爱阅读,而且十分慷慨地将自己总结的经验通过写作分享给大家。我曾拜读过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受益匪浅,而这一次阅读的,是他的《从普通到卓越——教师成长的五堂必修课》。

在此书中,常老师从教育观念、和谐关系、学习理论、教育评价、核心素养这五个维度,绘制了一幅如何从普通走向卓越的教师专业成长路线图,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可行的路径。我也从中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与时偕行,好理论打开好格局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很轻易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曾经处理过,有“经验”,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解决方法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我们能够感知到如何去做,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并没有认为面对着一群少不经事的孩童,我就可以敷衍了事,反之,我会有一种紧张感。有很多孩子的聪明程度远高于我,他们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我强于他们的,是比较丰富的阅历及经验,然而这种微不足道的“优势”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快消失。我害怕解答不出他们的问题,害怕不能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不能给予他们帮助。所以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

在本书中,常老师结合实例,提供了许多可遵循的的教育知识理论和实际方法,帮助我们打开了教育格局。比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其实就是关注孩子的前概念,帮助孩子链接旧知。常老师让我明白了,孩子的头脑不是空的容器,一个新知识再怎么新,和他之前的经历总归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我们不必要“满堂灌”地将知识灌进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借助教学情境,唤醒他们记忆中的前概念,与新知进行共鸣,从而理解。我之前一直知道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如今更是深刻意识到了。

二、教学相长,好关系助力好教学

有的时候,我觉得教育学真是一门关系学。学校与社会、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需要和各方面构建和谐的关系,才能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独特的个体。我们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大花园,每个孩子就是不同品种的,但是同样可爱的花。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个说法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教育孩子就像种花,让他在大自然中深深扎根,接受自然界的风雨的洗礼。当然顺其自然不是什么都不管,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浇水、追肥、修剪枝条,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性格,遵循同样的规则来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是行不通的,所以这种差异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其次,理解童年,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出现偏差。比如课间十分钟,我们不能只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待这段时间,更别提拖堂、提前上课等行为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休息时间,也是作为孩子们在校园里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成长需要的层面来加以教育引导。可以将学习、游戏与课间活动有机结合,从孩子们的内需出发,真正发挥出游戏的作用。尽量避免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鼓励学生们多出去走走,活动活动。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学科知识自创游戏,比如“竹节人”擂台赛、成语接龙、神话知识问答等。还可以自制游戏道具,比如用纸足球来一场“迷你”足球赛;用塑料绑成毽子来踢……

三、掷地有声,好评价促成好效果

常老师在《回应的意义》一文中,向读者转述了弗洛伊德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你瞧,光与暗的转换,其实就是一句回应,这就是回应的意义。

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就是一种回应。作为教师,使用及时的科学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清楚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进步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能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发现不足,从而提升自我。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关注过程性的评价,弱化结果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应该融入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贯穿于全过程。

首先,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就要让学生明确评价要求,这样就相当于给学生们立好了标杆,使他们有了努力的方向,目标明确了,注意力也更集中了。很多老师总喜欢搞突然袭击,没有通知学生就决定当堂测试。其实这种测试的效果不是特别好,并不能体现孩子们的真实水平。而且没有准备好的学生在这之后得到了一个不大好的成绩,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其次,评价要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能满足孩子期待回复的心理需求。相反,评价如果不及时,学生期待评价的心理就会消退,对反馈的信息便不再有兴趣。另外,及时的评价还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支架,助力其继续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不断深入探究,直到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

常老师还提到了一些评价的误区,有一些正是我踩过的“坑”。比如,我总认为班级里某几个孩子能及格已经是他们很努力之后的结果了,但实际上我正是步入了“60分万岁”的误区。及格意味着他们对于知识至少还有40%的内容无法熟练掌握,而这些累积起来就会成为他们跨不过的障碍点。萨尔默的对比实验显示,如果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将原来的学习障碍点逐一击破,他们的成绩马上便会更上一个台阶。所以我们作为老师,不要擅自为学生定死了一个评价标准,降低要求,而是保持高期待,帮助孩子突破障碍,学得更好。

四、淑质英才,好素养成就好人才

素养是指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常老师一一为我们提供了培养这些素养的方法。

必备品格包括价值判断、自制力、意志力、同理心、责任道德心等。以自制力为例,自制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行为举止的能力。常老师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的判断力、明辨是非的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去做无益的事情;成为一个有清晰的规则意识的人,知道事情可为与可不为;成为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自控情绪和行为;还要成为一个会自我反思的人,吃一堑长一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提取经验。紧握“我要”“我不能”“我想”三个法宝,调动正能量,同时节制自己的欲望。

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以职业能力为例,我国基础教育的学生有一个重要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就业。很多高中生苦读十二载,最后在填报志愿时栽了跟头,大学毕业又遇上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实有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出现的基础教育的系统中,不至于让学生们面对众多选择,不知该往何处去。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常老师建议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培养,分别是职业启蒙、职业认知与职业规划。如果真的按照这几个阶段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我相信将帮助学生们明确就业方向,进一步解决现如今的就业问题。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要清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且这四个方面又是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至于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各路大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坛,各有侧重,但都直指语文的核心:具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而课堂是核心素养生根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聚焦课堂,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把握机会,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不落后时代,不当只会“做泥人”的师傅。怀着一颗赤诚的教育初心,着眼核心素养,坚持思考教育现象和问题。阅读、实践、反思、成长……实现自己从普通到卓越的梦想!

最近出版的系列图书

ppl的读与行
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涵养自己的精神底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