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线教育实践者,我们时常对教育理论抱有抵触与畏惧之心。这些理论是教育专家学者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精心提炼的结晶,它们根植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若我们未能深入了解这些理论诞生的背景,也未全面把握其产生的实践历程,便会感到晦涩难懂,甚至心生厌倦。然而,常老师在《让教育更明亮》中,却以独特的笔触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让我们对理论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常老师以叙事的方式开篇,先向我们展示他的教育做法、工作方法或经验体会,随后再引用理论进行注解,使读者在认同的基础上,轻松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这种先叙事后亮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水平,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满满。
同时,常老师还善于先直接抛出理论,再进行详细阐述,最后结合读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演绎与归纳,从而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理论。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让教育更明亮》不仅是一部理论专著,更是一本实践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让教育更明亮》一书中,关于“情绪智力”的探讨就十分引人入胜。丹尼尔·戈尔曼强调,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与记忆,更需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反应。情绪智力或许比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天赋更为重要。戈尔曼进一步指出,情绪自律由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内在动机、同理心和社交技能五个要素构成。常老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了这些要素,清晰地展现了学习过程中对一个人“情智”的锻炼程序及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常生龙老师酷爱阅读,书中所呈现的这些理论都是他曾经阅读过的教育经典中的核心内容。他对这些理论有着深入透彻的理解与把握。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思考、验证这些理论,对它们了如指掌、运用自如。在写作时,常老师能够将这些理论适时地融入到书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通过大量阅读来熟知理论;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再通过思考来分析理论;最后通过写作来运用理论,直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理论框架。
阅读常老师的书籍,就像是在接受一场理论知识的洗礼。比如他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便是他把自己阅读过的五十本教育专著进行梳理与总结的结晶。他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出发,从十五年朝夕阅读的数百种图书中精选出五十本,梳理其精华、阐述其精妙之处,帮助教师迅速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探寻教育奥秘。常老师曾说:“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本书,就是努力做好搭桥的工作,即在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起到短平快的作用。”
《让教育更明亮》一书,同样是一本普及理论的好书,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理论启蒙。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用心琢磨、深入思考,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理论再进行拓展阅读、寻找出处、阅读原著,这将是丰富我们理论体系、提升专业素养的最佳途径。
我在阅读过程中,每当读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时,便会立即查找这些理论出自哪本书籍,并可能立即下单购买。我的许多教育类书籍都是在阅读常老师的书籍过程中被吸引而购买的。每当看到一个重要的观点时,我都会在搜索引擎中查询与该观点相关的理论文章,再拓展到相关平台去阅读原文。因此,我在读《让教育更明亮》这本书时,总觉得自己仿佛在阅读一本又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比如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节中,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多位享誉世界的教育理论家的名字,让读者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一本书能够涉及如此多的教育理论实属难能可贵。像皮亚杰、维果茨基、马斯洛等这些响亮的名字虽然以前在阅读中遇到过,但像在这本书中这样深入了解他们的理论主张还是第一次。能够用一本书接触到这么多的教育家和他们的理论主张,我要衷心感谢常老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与理论的距离较远,个人的理论修养也限制了我们对大量教育理论的涉猎。大量的理论书籍我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一一阅读。但是通过常生龙老师的《让教育更明亮》这本书的普及与引导,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他所列举的例子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每位一线教师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理论支撑?读过这本书后我们便有了清晰的答案。
文章来源:阅读向善
近期出版的系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