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 | 如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文摘   2024-10-05 07:21   上海  

小语 · 头条

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理学博士,研究员,上海市特级教师。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让我们听听他谈“独立思考习惯”如何形成。


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独立思考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开始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感知世界,并通过独立思考来拼凑出世界的模样。在孩童时期,每个人脑海中的世界都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的,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但传统教育最善于做的事情是从社会规范、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进行相同的约束,把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孩子转变成一个个“标准件”,然后推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不见了,独立的思想也不见了。

不仅学校的教育如此,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看到一则信息,不假思索地转发,有时还会进行一番评论,等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是一个假消息;看到大家在议论一件事情,也很积极地参与其中,高谈阔论了很久尚且不知自己的发言离题很远……

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与我们学习和接受知识的方式有关。人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跟着他人学习。无论采取哪种途径,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像老朋友那样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和想法———既要理解对方的观点,又要保持独立思考,以怀疑、批判的态度有选择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二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太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导致人们产生了一种思维惰性有关。学生在回答问题、做作业时,成人在处理生活或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时,一旦得到了结果,往往就不会再去深入思考,探索这个问题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性以及分析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三与现在知识体系越来越庞杂而人们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其中很小的一块有关。伴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丰富,同一个学科内分化出来的学习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即使通过在大学深造,也仅仅了解了该学科领域很小的一个板块,更别说了解和熟悉其他学科了。过于狭窄的知识学习,与人们面对社会事务时需要具备综合的知识和素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知识和视野的局限导致很多人无法通过独立思考来做出判断或决策。

四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有关。人是群体性动物,在群体生活的环境中,顺大流是一种“明智”的生存策略,可以让自己在群体中不露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那些在群体生活中总能独立思考并提出独特的见解的人,往往会有被视为“另类”的可能。他们还有可能受到冲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反而是那些从众的人找到了生存的法门。

在这个知识爆炸、职业更替日趋频繁的时代,仅靠学校所教的那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一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社会和科技的新变化时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把握机会,显得非常重要。如前所述,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就是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日积月累地培养起来的。其中,教师的以身示范尤为重要。

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以培养,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一切教育问题,终究要从一线教师身上来寻找出路,因为最终面对学生的还是一线教师。黄玉峰显然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在告诉学生自己的每一个观点时,总会把自己得出这个观点的完整过程一并告诉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习惯也在其中培养了。

《上课的学问:语文教学优质资源的获取和运用(方法篇)》一书,是黄玉峰给大学生上课的系列讲座的汇编。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自己给学生讲解屈原的作品《离骚》的做法:他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查找史料;用班超、刘勰、颜之推、白居易、孟郊等对屈原的评判还原屈原的人格特征;以王孝伯等一批屈原的拥趸为样本,分析这些粉丝喜欢的是他的哪些方面……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黄玉峰向学生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屈原。他告诉学生,屈原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也不是什么道德完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无视世俗的性情中人,是一个恃才傲物、相当自恋的个人主义者,是一个苦恋故土和国君的痴心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黄玉峰认为,思想的控制无非是两种手段:一种是在入口,封锁事实的来源,不让人知道多方面的信息;另一种是在出口,统一思维的方向。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学习一篇文章,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源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评价和考试的时候,尽量少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黄玉峰看来,语文好比一张乐谱,是作曲家心中的旋律凝固在纸上而成的;而听众所听到的,是演奏者自己理解的作品,带着演奏者的烙印,而音乐微妙的魅力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只有在接触大量的事实和不同的体验之后,学生才可能真正明白那些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说的是什么,才谈得上独立判断。

学生喜欢的教师是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教师自己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能在教学中提出对所学内容的新见解,往往能启发学生更多地思考。而这样的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相传递和思维碰撞,会给学生带来非同寻常的认知体验,吸引他们沉浸到对所学内容的思考之中,沉浸在对学科美的感悟之中,并被学科的无尽魅力所震撼。课堂上时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就不会感到厌倦,而会总是期待着老师的到来。而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的教师,常常把最富有活力的学科搞得索然无味,把精美的教学内容弄得黯淡无光。

现在的课程改革总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师不再总是在课堂上念教参了,不担心课堂会“失控”了,而是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见了,会独立思考的学生就会慢慢多起来了。

--------

上方选文来自常生龙的《让教育更明亮:教育升维的四个要素》

特级教师常生龙凝聚四十年教育、学习经验,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分析了四个关键教育要素,为教育者提升认识、完善育人方式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答案,形成了这本《让教育更明亮:教育升维的四个要素》。

本书分为“教育的目的”“育人的规律”“家庭的责任”“资源的整合”四辑,包含丰富实例,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教育的本源,找到教育的抓手,实现更好的教育


本文首发于“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公众号

近期出版的系列图书

ppl的读与行
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涵养自己的精神底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