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奥托·夏莫《U型理论》一书有感
U型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默博士于1999年开创的理论。此前,他在彼得·圣吉创建的学习中心做研究时发现,运用相同的工具做案例应用,有些很成功,另有一些就不怎么成功。为什么会如此?奥托•夏默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与人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有关。学习是从两个点产生的: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即一类学习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一类是从未来的可能性中学习。仅仅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思维往往会受到禁锢或限制;要想取得工作中的创新或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学着从另一个点,也就是“未来”出发开展学习,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找寻创新的可能。
通常情况下,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解决思路总是先去过去的经验中找寻路径和方法,然后做出相关的决策,这样的思维是有点类似于从A到B的一条直线。U型理论则不然,它希望放弃习以为常的传统思维,在面对问题时不要忙着找路径、下结论,要先沉静下来加以观察,和自己的内在建立联系,从未来的视角开展探索,促进创新性思想和成果的涌现。由于这样的思维不是一条直线,需要经历先沉淀再上升的过程,奥托•夏默将其称之为U型理论。
U型理论的基本框架
U型理论的基本框架或者说思维步骤由7个要素构成:
1.觉醒:停止旧有的“下载”式思维习惯。在这里,“下载”指的是重复过去的模式——即按照个人习惯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
2.觉察:暂悬习惯式的“评判”,并用全新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被观察系统独立于观察者;
3.感知:努力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感知,从整体角度参与到情境中——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界限开始消失,系统开始观察自己;
4.自然流现:联结到最深层次的源头,未来的场域从那里开始生成——从源头展望;
5.结晶:愿景和意愿——从想要生成的未来设想新生的创造;
6.建立原型:联结头脑、心灵和双手,通过实践探索未来,通过和周围保持对话来行动创新;
7.执行:联结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领导力,维持和发展创新。
仅仅看上面的7个要素,或许会有点茫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比如说你是一个害怕在大众面前进行演讲的人,如果系统即将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单位领导推荐你去参加,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这不是自己的强项,会想方设法加以推辞。这就是思维的下载模式。
现在换用U型理论来思考。第1步,停止下载过去的思维模式,一旦意识到这个模式出来,就要暂停它、拒绝它;第2步,开始审视自己,自己真的不善于演讲吗,过去有没有演讲成功的经历,不善于演讲的标签是如何贴在自己身上的,从中发现全新的自己;第3步,想象此刻自己就站在一个很大的舞台进行演讲,并尝试去把这个场景具体化,想象有另一个自己在那里看着台上演讲的你,如此的淡定,如此的从容,而且观众也聚精会神的听着,此时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界限是消失的;第4步,去链接这种在台上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心情,去感受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的快乐,让这种心情自然流现;第5步,接纳自己的想象,就像已经真实发生了一样,去构建自己有关演讲的新愿景、新目标;第6步,联结具体化,把跟这个目标有关的资源都链接起来去执行,包括鼓励自己的内在,克服对演讲的恐惧,和他人进行交流,学习演讲的技术,开展演讲的实践,取得实践经验,等等;第7步,把愿景好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加以落地和实施。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U型理论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场景和情境:学习、组织变革、领导力、社会运动、科学基础认知等,你可以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它,不断收获改变和创新的喜悦。
在当下
为了区别以过去经验为主的线性思维,奥托•夏莫把他所创设的思维过程用U型来表达。这其中,前三个要素位于U型的左侧,并逐渐向U型的底部延伸;后三个要素位于U型的右侧,逐渐向U型的顶端延展,第四个要素“自然流现”位于U型的底部。作者将思维的这个状态称之为“在当下”,即“从最深处的根源观察”。换句话说,从个人最大的未来潜能去感知和行动。
有一句话最近经常被提及:未来已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对教育的未来、社会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观察与思考,但这样的思考与U型理论的实践是一回事吗?总的来说,未来学是从过去延展到未来,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未来的预测、畅想。前面已经提到,U型理论采取的方式与此不同,它首先要让我们放弃过去的习惯性思维,悬置自己的判断,敞开自己的身心,感知当下。也就是说,U型理论不是发现未来,而是感知未来。它让你停下脑子里旧有的模式、经验,然后沉浸到现在的“场”里,观察、观察、再观察。当有一个思想的火花迸发出来时,快速行动起来去做一个原型,然后去检验、修改,再检验、修改。从这一过程中得到反馈。它能够促进更深层次的反思,然后有所创新地做出决定。
“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但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很难实现。从过去的经验看,主要是因为教育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私塾、家教等小规模的教育,转向班级授课制的大规模教育,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既要关照学生、又要关心教学内容和进度,难免顾此失彼。但如果我们站在当下去思考未来,将社会发展的各种可能与教育进行链接,就会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让学习不再局限于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学习的诉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描绘愈来愈精细的数字画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帮助教师洞悉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所在,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这个方面思考的越是深入,对当下教育困境的认识就会越具体,改变当下教育的决心也会越发坚定。
人的成长和进步、机构的发展与永续,都离不开改变。怎样的改变更加富有价值和意义?U型理论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将改变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被动反应,即个人也好、机构也好,总是保持以过去经验为特征的习惯性思维,轻易不会做出改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改变,仍然是基于原有的思维框架做出的。一些人发展受到阻滞、不少机构关门倒闭,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二个层面是改变系统。通过观察,看到了新的事物,发现自己原有的那一套东西不管用了,于是开始重新设置工作、学习的流程或系统,期望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新的改变。教育系统所做的各种改变通常都属于这个层面,它比经验主义前进了一步,但忽视了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以为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就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思维方式的自然改变。第三个层面是改变框架,也就是改变或者改善人的心智模式。这样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发生。第四个层面是重新生成,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深入到“在当下”的状态,从最深处的根源加以观察,建立现在和未来的自然链接,创造性地实现变革。
U型理论的几个特点
在奥托看来,首先,U型理论是一个理论框架,让我们学会从问题的第四层、从源头去看问题,而不是从原来的经验里去看问题;其次,U型理论是一个方法论,告诉大家无论是个人、团队、组织,或者一个系统,要做出改变都需要思考如何去联接第四层的源头然后做出决定;第三,U型理论也是类似于一个智者的存在,教我们怎样开放思维、开放心灵、开放意志。
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长,拥有开放的心态是不可或缺的。但怎样才能拥有开放的心态呢? U型理论提醒大家需要关注两个自我、三个工具、三个敌人。
两个自我是以现在为节点划分的:现存的自我,将来的自我。前一个自我是固定的自我,包含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后一个自我是将要塑造的自我。仅仅这样一个想法,就会令人兴奋:我们能够决定将来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而过去,我们完全可以抛弃。
三个工具分别是开放思维、开放心灵、开放意志。只有开放思维,我们才能超越惯性下载式的思维;才会留意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以及他人要求或建议我们做的事情,而且不去评判断,仅仅是观察;才会聆听到自己内在的心声、聆听到周围其他人的心声;才能不断培养自己持续观察的能力和品质。只有开放心灵,我们才能从自己个人和组织的边界走出去,才能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自己,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能看到自己。只有开放意志,穿过“针眼”,与正在生成的未来最高潜能在一起,从而能够真正地实现自然流现。自然流现既可以发生在团队和组织的情境中,也可以发生在个人身上。这是一种心与心的联结,让我们拥有开放的、深度生成的、安静的心智状态。
三个敌人,是我们获得开放心态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障碍。它们分别是判断之声、嘲讽之声、恐惧之声。判断之声,是因为主观的批评而阻止我们接近真相,成为一道阻隔真实的幕帘;嘲讽之声,让我们穿起铠甲保护自己的内心,防备外界的嘲笑;恐惧之声,夺走我们的勇气,让我们固步自封,陷于损失厌恶的恶劣处境。
U型理论的核心是:共同开始,共同感知。共同感知是用融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社会好比一个大剧院或剧场,在这个“场”里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要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感知。其中,学会聆听很重要。不聆听,你就无法打开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的意志,你也就不能有一个真正的新的生成。聆听是在U型的最底部,然后和源头去连接,去反思当下。共同开始,就是要明晰一件事情包含了哪些利益相关方,在做决定的时候,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就像现在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利益方是学生,但学生却没有资格参与到课程的设计,也没有多少课程选择的权利,这样的问题不能视之不见。
《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美]奥托•夏莫著,邱昭良、王庆娟、陈秋佳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