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植物界的大熊猫

文摘   2024-11-21 06:48   北京  

11月的风景里,怎能少了银杏?

漫步在大街小巷、园林庭院,或许在一个转弯处,或许在一处院落里,一树金黄的银杏就会与你不期而遇。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的银杏叶疏影横斜交织,勾勒出特别的风景,为萧瑟的秋冬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放眼望去,遍地金黄,落叶堆积,在阳光的晕染下,仿若童话世界。

银杏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200多万年前,第四纪冰川运动后,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银杏类植物在世界其他地区绝种,只在生长在我国的银杏生存了下来。所以,银杏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孑遗物种,自古生代晚期起源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研究发现,银杏长寿的秘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树干形成层干细胞不进入衰老阶段;二是树体的抗性超强。

几年前,我国科学家对全球545棵银杏大树进行基因组测序,构建起迄今最大的银杏遗传数据库,为认识银杏的进化历史与进化潜力提供了重要信息。测量发现,人类身上存在2万多个已知的序列基因,而银杏树则存在48000多个序列基因,具有远超出常见植物的基因数量。

通过种群遗传结构和动态历史模拟分析,研究团队鉴定出银杏的古老遗传成分存在于中国的3个“避难所”:以浙江天目山为代表的东部,以贵州务川、重庆金佛山为代表的西南,以及以广东南雄、广西兴安为代表的南部。在全球经历极端气候时,物种的踪迹会逐渐收缩到这些避难所,等气候转好,它们又会重新向外面的天地生发。该研究进一步表明,遍布全球的银杏几乎均源自以浙江天目山种群为代表的中国东部种群。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银杏大国,拥有世界银杏种质资源的90%以上,可考证的栽培历史达千年之久,三国时盛植于江南,唐代已经在中原一带栽培,到了宋朝更是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现今世界各地的生长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入的。最早是六世纪,银杏由我国传入日本,1730年由日本引入荷兰乌德勒支植物园,1754年引入英国皇家植物园,1784年引入美国。

虽然银杏随处可见,但目前人们能看到的银杏,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栽培的,野生种群的分布和数量都极为稀少。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志炎院士认为:“现在的银杏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演化的衰落期。而银杏属植物物种的衰退和野生分布区域的减少也预示着银杏自然种群的衰落。”因此,从生物学层面上,银杏被划为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濒危(EN),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银杏在古代有很多别名,文杏就是其中的一个。汉朝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写汉朝的宫殿:“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普通的杏树生长快,材质不是很坚硬,用于制作普通的家具没有问题,但作为建筑的“栋梁”显然不合适。这个文杏,据后人考证,就是银杏。木材纹理细腻,质地厚重,堪为宫廷建筑的用材。南北朝时代,关于“文杏”的诗句很多,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植物,基本上都是银杏。

唐代王维的《辋川集 文杏馆》一诗说:“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中年之后的王维在长安的西北郊区买下山林庄园,常年种树经营,他以银杏树干为梁在半山腰盖了一幢建筑,号称“文杏馆”,并时常与好友裴度流连于此。这建筑看似简朴,实际是顶级的奢华,以至于王维忍不住要赞美它仿佛连接着天地,能将云端的水汽化作人间的甘霖。

银杏树的叶子特点鲜明,呈扇形,通常由两片叶片组成,中间有一个深裂的叶柄。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叶子的形状鸭子的脚掌。而银杏树最初被人们栽培种植是在我国南方,南方养殖鸭子较多,人们很容易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于是,银杏树就有了“鸭脚树”“鸭掌树”的别名。

明代顾清在《忆家园廿六首(其九)银杏》一诗中写道:“鸭脚当年自一时,瓦盆雕砌影毰毸。黄封不遇头纲使,争得淩云百尺姿。”这首诗主要描绘银杏树的形象和历史。首句“鸭脚当年自一时”指向银杏树古老的历史,鸭脚状的叶形特征曾一度引人注目。次句将银杏树比作瓦盆上的精美雕刻,形象地展现了它的纹理和形态。最后两句中,“黄封”可能指的是珍贵的酒,“头纲使”指最先送达的使者,这里暗指银杏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借着银杏树的意象,表达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呢。

关于银杏名字的由来,李时珍做过这样的考证:“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今名白果。”宋之前的皇家对银杏的果实不怎么感冒,所以它只能屈就在一边。到了宋代,隐忍着的银杏终于等到了自己的高光期,宣州用绛纱做囊,承载新鲜白果进贡,一时候声名鹊起。欧阳修有诗曰:“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张商英是北宋后期的宰相、书法家,诗人笔下的《银杏》,变为美丽的化身。“鸭脚半熟色犹青,纱囊驰寄江陵城。城中朱门翰林宅,清风六月吹帘旌。玉纤雪碗白相照,烂银壳破玻璃明。”说当银杏的果实尚未完全成熟,外皮还泛着青绿色的时候,人们便将其用纱囊包裹起来,通过快速传递的方式,将它们送到繁华江陵那些显赫人家的宅邸。女子剥取果实的情景也非常有意境,在闲适惬意的氛围里,纤细如玉的手与洁白的瓷碗相互映衬,清新而雅致。银杏的壳破裂后,果肉晶莹剔透,宛如玻璃般明亮。

明朝以后,人们根据银杏树生长缓慢,其寿命却很长的特点,又称之为“公孙树”。“公孙树”始见于周文华的《汝南圃史》:“公种而孙得食”,意思是你少年时种银杏要待到当爷爷时才能结果实、吃到白果。通常情况下,银杏树要生长20年之后才开始结果,30年方进入盛产期,我国各地现存千年以上的银杏树有很多。佟屏亚在《银杏史话》则称:“传说中华民族祖先轩辕氏复姓公孙。银杏的寿命可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相比,因而称为‘公孙树’”。

银杏树大家不陌生,但你见过银杏开出的花儿吗?银杏通常在每年春季或者春夏之交的4-5月份开花,所开的花儿因为与平常所见的花儿有较大区别,所以通常不被人们所关注。银杏是雌雄异株的植物,是分公母的。雌株开的花其实不能叫花,是大孢子叶球,簇生在短枝的叶腋,呈Y字形,顶端是两个裸露的胚珠。

雌花的大袍子叶球,呈Y字形

雄株开的花,也一样不能叫花,是他的小孢子叶球,也簇生于短枝的叶腋内。这些雄花其实是裸露的雄蕊直接着生于花梗上,是常见的柔荑花序状。银杏是风媒传粉的植物。雄花的花粉随风飘扬,一部分随风来到雌花的胚珠上,受精后的雌花胚珠发育成种子。如果遇到连绵的阴雨天,或者无风的日子,通过这种自然方式传粉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人们经常采取人工辅助的方式,将雄花先打下来,然后人工给雌花授粉。

雄株为葇荑花序

每年9-10月份,银杏的果实逐渐成熟。之所以有较长一段时间银杏不受重视,与它的果实自身的异味有关。它的果实最外层是杏黄色的肉质外种皮,表面覆盖一层白霜,中间层是坚硬的白色中种皮,最里面被包裹在薄膜状内种皮里的,是淡绿色肉质胚乳和胚牙。而恼人臭味的来源,正是银杏果的外种皮中所含有的丁酸和庚酸,破裂之后会散发出一种脂肪变质加水果腐烂的恶臭。到了后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银杏的胚乳富含蛋白质、淀粉、粗脂肪、蔗糖、维生素及各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丰富。

宋代杨万里在《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银杏》一诗中写道:“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将生鲜的银杏果加以烘烤,让其从原来的苦涩转化为独特的小苦微甘的复杂口感,需要经历“深灰”与“浅火”等工序。就像鸡头米有它的味道,银杏果有自己的风味,各种自然物产都有独特之美。即便是银杏与金桃一起食用也不妨,它们各自的韵味并存,相辅相成。你看,一首小诗中包含了诗人对各种食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小确幸和美好感受。

吴宽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博学多识,工诗能文,长于书法。他写有《谢济之送银杏》一诗:“错落朱提数百枚,洞庭秋色满盘堆。霜余乱摘连柑子,雪里同煨有芋魁。不用盛囊书复写,料非钻核意无猜。却愁佳惠终难继,乞与山中几树栽。”说盘子里错落地摆放着数百颗色泽诱人,沁人心脾的银杏果实,宛如堆满了层层叠叠的洞庭秋色。银杏在秋冬季节采摘,既有霜后的清新,又有雪中的温馨,与银杏一同烹煮的是柑橘和芋头,更加美味可口,趣味盎然。担心这样美好的东西今后不再有,希望能在山中种植几棵高大婆娑的银杏树呢。

银杏树为高大落叶乔木,躯干挺拔,树形优美,抗病害力强、耐污染力高,寿龄绵长,几达数千年。它以其苍劲的体魄,独特的性格,清奇的风骨,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受到世人的钟爱和青睐,被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之一。

人们在观赏银杏的过程中,会生发出很多的感慨,也留下了诸多诗篇和绘画作品。就如南宋诗人葛绍体在《晨兴书所见》一诗中写道:“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银杏叶飘落的景象。满地的银杏叶翻黄,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人在这景象中,忽然感悟到天地间的一种成功之美。银杏叶的飘落,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自然的轮回,是天地间生命的另一种展现。

除了观赏之外,银杏还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说医疗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说明银杏果在治疗咳嗽、哮喘、遗精遗尿、白带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银杏叶提取物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脂血症有明显的效果,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头晕、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另对口腔癌也有一定的疗效,还能抑制亚硝胺等物质的致癌作用。

银杏叶可作药用和制杀虫剂,亦可作肥料。叶中除了含有活性成分外,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糖、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含量丰富。银杏的材质前面已有介绍,不易开裂,不反挠,在建筑、家具、室内装饰、雕刻、绘图版等方面有广泛的运用。

银杏的花语主要包括坚韧与沉着、纯情的爱、永恒的爱以及健康长寿等。(图片选自网络)

ppl的读与行
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涵养自己的精神底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