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秋日最美的诗篇

文摘   2024-10-23 06:52   上海  

今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句谚语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前后,柿子完全成熟,硕果累累,如灯笼满枝、饱满可爱。

每到这个时节,看到水果摊位上摆放的新上市的柿子,就忍不住想买上几个品尝一番。家乡有很多果树,柿子树也是其中之一,将已经由青转黄但依然涩涩的柿子从树上采摘下来,看着它一天天慢慢地泛红变软,那种期待为自己的年少生活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国是柿树主要的原产地,现在一些地区的山林中仍有野生和半野生的柿树生存。早在250万年前,就有柿树存在。在山东省临朐县的山旺,曾发现过新生代的柿叶化石。根据考古等方面的推断,我国的柿树起源于黄河流域,但在冰川期以后,栽培种则源于长江流域,浙江浦江的上山遗址里就出土过1万年前的柿子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原生种和栽培种之间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尚不得而知。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柿子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汉代成书的《礼记》,书中将“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等果品”列为祭祀祖先的珍品。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在《上林赋》里也有“枇杷橪柿……罗乎后宫,列乎北园”的记载。由此可见,柿在汉初已有栽培。汉晋时代人们在野外开展采集活动时,见到柿果成熟后非常可爱,于是作为奇花异木向帝王进贡,或向达官贵人送礼,栽于庭园之中,但当时主要适用于观赏。南北朝时期,随着脱涩技术的发明,柿树开始作为果树栽培,人们选择其中较好的品种持续培育,逐渐形成了各种品种的柿子。

东汉就有在庭院里种植柿树的记载,说“韦顺为东平相,赏罚必信。有柿树生屋上,徙庭中遂茂,顺至孝,行人以为感于天地而生。”说有一棵柿子树长在丞相家的房顶上,然后从房顶移植下来,种在庭中,结果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韦顺孝顺,感动天地的缘故。其实估计是小鸟吃了柿子后,将果实留在了屋顶。这件事情之所以被专门记录下来,应该是因为当时柿子在人们心中有着重要的分量。那时的柿树还比较稀少,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享用和赏玩。南梁的简文帝就专门写过一首诗来向大家炫耀一番:“甘清玉露,味重金液,虽复安邑秋献,灵关晚实,无以疋此嘉名,方兹擅美。”意思是说我的柿子超好吃,可惜喽,你们都吃不到。

南梁的庾仲容写有《咏柿诗》一诗:“发叶临层槛,翻英糅花药。风生树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葱翠,梁乌未销铄。”这首诗所写的是夏日里柿花尚在、果实青青、柿叶葱郁的繁茂景象。诗中的“苑朱”当为“宛朱”,“宛”是地名,指今河南安阳,“宛朱”所指就是安阳朱红柿子;“梁乌”是指开封所产的青乌色的柿子。它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柿子品牌。也就是说,在那个时期,柿树的栽种已经比较普及了。

柿树5-6月份开花,9-10月份果实成熟,柿树的花很有特点,它是由短缩的枝条演变而成的完全花,而后又分化成雌花和雄花,无论是从托叶、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花器各部都能找到由叶变化而来的痕迹。

柿的花序是由3朵小花组成的小聚伞花序。雌花在花芽分化过程中,两侧的小花中止分化,中间的小花分化正常,于是形成了花型较大的腋生单花;雄花型花序中,中央花和两侧花都能正常发育。雌花中雄蕊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在雄花中雌蕊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柿树是柿科柿属落叶大乔木,通常高在10-14米左右,树胸直径可达65厘米,树冠球形或长圆球形,直径达10-13米。柿树的寿命长达三四百年以上,它叶大荫浓,秋末冬初,霜叶染成红色,落叶后柿实殷红不落,一树满挂累累红果,景色优美。唐代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道:“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拿“寿”字来说,据说在陕西富平,就有我国现存最长寿的柿子树,已有1200多岁。

《秋获歌》是陆游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道:“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通过墙头上挂满成熟的柿子,暗示丰收的季节和收获的喜悦;通过农民忙着前往收获的热情和踊跃的动作,形容了整个村庄秋收忙碌的景象。柿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很多乡村常见的树种,不仅可以在秋天收获美味的果实,还可以将其加工成柿饼等食品存储和食用。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直接把“枾”(古“柿”字)解释为“赤实果”。说明在那个时候,红色的柿子就是居多的。但其实成熟柿子的果实也有其他颜色,如青柿、黄柿、白柿、乌柿等。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说:“柿南北皆有之,其种亦多。红柿所在皆有;黄柿生汴、洛诸州;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圆小,皮薄可爱,味更甘珍;稗柿色青,可生啖。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又有一种小柿,谓之软枣,俗呼为牛奶柿。”他在文中不仅描述了不同柿子品种的颜色,还对它们的产地以及口感等做了详细的区分。

在历史上,柿饼等是长期作为救荒食物而存在的。清代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就记载了朱元璋吃柿子活命的故事。故事说:“明太祖微时,过剩柴村,已经二日不食矣,行渐伶仃。至一所,乃人家故园。垣缺树雕,是兵火所戕者。帝悲叹之,缓步周视,东北隅有一树霜柿正熟。帝取食之,食十枚便饱,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帝拔采石,取太平,道经于此,树犹在。帝指树,以前事语左右,因下马加之赤袍曰:‘封尔为凌霜侯。’是柿曾有功于人主矣。”一种果树被封侯,这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柿子都属于贵重的食品。唐代韩愈在《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一诗写道:“柿红蒲萄紫,肴果相扶檠。芳荼出蜀门,好酒浓且清。”诗词描写了韩愈作为主考官设宴招待“秀才”情景。诗句里的“芳荼”指的是好茶,你看,用柿子、葡萄、好茶、好酒来招待贵客,柿子的地位确实是很高的。

唐代李益所写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一诗非常生动有趣:“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有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李益过来找朋友广宣,但广宣不在,他看着院子里柿树上方那些火红的果实垂涎欲滴。但果实高挂在枝头,怎样才能得到呢?隔壁一家有竹林,但不肯让其砍下竹子去摘柿子,只好再走远一点,去另外的人家要栓门的长钩一用。柿子吃完了,还留诗一首,告诉广宣我来过了,也吃上你的柿子了。

唐代的白居易写有《寄内》一诗:“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不如村妇知时节,解为田夫秋捣衣。”这是他写给妻子的信,说桑树刚刚开始有绿叶的春天,我就离开了家,现在秋深了,柿叶都红了一半,我还未能归乡。多羡慕平凡农家的恩爱夫妻啊,男子耕田,女子浣衣,日子虽普通,但却甜蜜。这是触物生情,也体现出他对妻子的情深义重。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白首不离,柿柿甜蜜!

有关柿子的诗词很多,大家较为熟悉的或许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说挂在高高树顶的柿子,早上披着晨霜,和星星站在一起,晚上像太阳一样高悬在树梢,因为长得高,很难被摘下,反而能够顺应自然,红得长久不凋落。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落叶之后红红的柿子高悬在枝头的美好景象。当然,诗的后半部分,或许也顺带写出了自己不得重用、人生抱负不能实现的那种寂寞。

有人说留一些柿子在树上,是为了给冬日的鸟儿留点粮食,它们在吃了柿子之后将果实带到远方,也方便了柿树在更大范围地生长。其实,柿子留在树上,也是一种储藏的方式。《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柿子的食用贮藏方法:“柿有树干者,亦有火焙令干者。”其中的“树干”是指柿子成熟后不急于采摘,让柿子果实在树上自然风干;“火焙令干”是指柿子采摘后用微火烤制干燥,以便长期保存食用。当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的催熟和储存柿子的方法多了去啦,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说柿子,就必定要说一说著名的典故“郑虔三绝”。在《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迁著作郎。”想练书法但苦于没有纸张,就用慈恩寺里柿子树的树叶来练习,以至于将“数屋”的柿叶都写遍了,正是因为如此的坚持,才最终获得了成功。

有了郑虔这个榜样,似乎柿子的美好味道显得不再重要,大家心心念念的都是郑虔柿叶写字典故。唐代诗人畅当写有“古刹栖柿林,绿阴覆苍瓦。岁晏来品题,拾叶总堪写。”宋代杨万里在《谢赵行之惠霜柿》一书中说:“红叶曾题字,乌椑昔擅场。”元代郭翼在《漫兴》一诗中有曰:“最忆荥阳好兄弟,著霜柿叶写诗新。”明代徐渭也有“柿叶学书才不短,杏花插鬓意何长。”的诗句……

文人墨客对柿子青睐有加,以柿子为主题的诗词、画作不计其数。柿子是齐白石最常画的题材之一,因“柿”与“事”、“世”等字谐音,有吉祥的寓意。齐白石好画方柿,一种呈青灰色、方形柿子。还总要题上“世世平安”一类的吉祥句,借画寓意,借物送福,寓世世祥和,更曾自喻为柿园先生。

齐白石《六柿图》

柿子营养丰富、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香甜可口、老少喜食。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它的果实脱涩后经过适当处理,可贮存数月,如采用冷冻法处理,贮藏在零下10℃的低温,一年中都可随时取食。《骆驼祥子》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他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

柿树是经济植物。柿子可提取柿漆(又名柿油或柿涩),用于涂鱼网、雨具,填补船缝和作建筑材料的防腐剂等。木材致密质硬,强度大,韧性强,可在多种场合中运用。南北朝时代,隋文帝杨坚准备攻打陈国,他们的军队连夜伐木做战船,利用的就是山林中天然的柿子树木。在江边打造船只,多的柿子树的枝干和碎片,就漂浮在江中,直到下游。陈国总有懂得军事的人,赶紧汇报给陈后主,结果陈后主掉以轻心,后来陈国为隋文帝所灭,这大一统的江山,也有柿树的功劳。

柿子的药用价值更高。在《本草纲目》《本草再新》中有记载:“可入心肺、大肠经”,是中国传统的药食兼用的药材。在医药上,柿子能止血润便,缓和痔疾肿痛,降血压。柿饼可以润脾补胃,润肺止血。史上第一食疗大师唐代孟诜在他的《食疗本草》里,也说了食用柿子的种种好处,比如“通鼻、耳气,补虚劳不足”,“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补气,续经脉气”等等。

火红的柿子,装点着秋的风景。这是秋天特有的神韵,也是秋天绚丽的诗篇。

又是一年柿子红,愿你柿柿如意!(图片选自网络)

ppl的读与行
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知识的视野,涵养自己的精神底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