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史崔勒基《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书有感
还记得2015年顾少强老师那被广为传播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吗?当时已经做了11年教师的顾老师,感觉有点“厌烦”了,觉得毫无变化的生活把她的激情都给磨没了,那叫青春的时光也跟她越来越远,于是毅然决然地写下这封别具一格的辞职信,放弃稳定的工作岗位,走上旅途,去放飞自己的梦想。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顾少强这样“潇洒”。很多人一生都在不停地努力中。基础教育阶段,为能考上大学而努力;上大学之后,为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努力;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要为升职而努力……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忙忙碌碌,却很少思考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如果你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不妨读一读《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书。
本书的作者约翰·史崔勒基拥有MBA学位,在企业里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32岁那年,他突然和妻子辞去工作,背起背包,踏上了环球之旅,花了9个月时间走过7万里路程。不知道顾少强当年的辞职是否受到约翰的影响。《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就是约翰在结束这7万里路的旅程后写出的。最初的时候,这本小书还是自费出版,没想到一年之内就成了畅销书,而且畅销了整整16年,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成为57所美国高校指定的研讨读物。
(一)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书的主人公也叫约翰。他对每日重复的工作感到厌倦,对未来没有目标感,于是请了一周的假,一个人开车外出旅行。没想到旅途也很让人心烦,高速公路上出现了大堵车,无数的人被困在路上。堵车的时间很长,什么时候能恢复通行不得而知,听着前后车里人们的抱怨,约翰自己也不耐烦起来,他设法开车下了高速,想利用边上的小道迂回将车开往目的地。
他的想法很好,觉得只要记住目的地的方向,把车往哪个方向开即可。但乡间小道错综复杂,没有多长时间他就迷路了。最要命的是他的汽车的油快没了,但始终找不到加油站,这让他心里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被撂在这荒野上,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
一直折腾到晚上10点左右,在汽车油表的指针已经滑到红线之下,自己也又累又饿的时候,约翰终于看到道路前方的一处灯光,原来这是一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咖啡店。约翰进店想给自己点点吃的,看见菜单的上半个封面写着“欢迎来到:你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下面还有一行小黑字“点餐前,请先询问我们的服务人员,您在此停留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翻开菜单,第一页有一个大标题“等餐时请思考”,下面给出了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围绕这三个问题,约翰一边就餐,一边和店里的女招待凯茜、店长迈克以及在店里就餐的其他几位客人展开一段近8个小时的心灵对话,从晚上10:30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5:30,不仅找到了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约翰自己的人生也豁然开朗。
(二)
整个世界是一棵故事树,我们都是创造故事、讲故事的人。人们通过故事沟通和交流,在故事中思考,借助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并在故事中获得成长。一个好的故事给人的启发是多元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书就是通过三个故事让读者来品味人生的意义和选择的。
故事一:绿海龟
凯茜到度假胜地去潜游,遇到了一只绿海龟。她突发奇想准备和绿乌龟来个比赛,看看到底谁游得快。没想到这只绿海龟虽然只是时不时动一下脚蹼,更多的时候是在水里飘着,看上去游得很慢,但凯茜用尽全力去追它,没想到与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大概十分钟之后就把凯茜彻底甩掉了,凯茜自己却被累得筋疲力尽。凯茜不服气,第二天重振精神在海里又找到了一只绿海龟,她想再和绿海龟比拼一次,没想到依然被绿海龟甩得远远的。
为什么绿海龟能游得如此悠然和快速?凯茜通过观察发现,绿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遵循着海水的运动规律。当海浪推向岸边,与海龟行进方向相反时,海龟会浮起来划水,但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浮在原地;当海浪向海洋的方向涌起,与海龟的行进方向相同时,它就加快划水速度,乘着海浪前进了。凯茜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想想看,我们很多时候将自己折腾的不行,但却做不出什么事情来,是否就因为如此?
故事二:工作狂
这个故事是咖啡馆的顾客安妮讲述的。安妮毕业于世界顶尖的商学院,是广告圈颇有名气的高管。为了有更好的业绩,她每天忙碌于工作之中,甚至连周末也在上班,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为了补偿自己,安妮总是买新衣、新家具作为物质奖励,用购物来安慰自己忙碌的心,但却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法享受这些物品。终于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购买的那些无福享用的物品花去了她月收入的大半部分,自己的大好人生也被白白浪费了。于是她决心改变,从小事着手,每周为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以此来替代物质奖励,如读一本小说,出门远足或运动。
人为什么会对岁月的流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充满恐惧?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和愿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但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留给自己做想做的事的时间越来越少,机会也越来越少。安妮在做出改变之后,获得了更多的快乐。她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并在实现的过程中收获了一次次的满足感,有很多自己原来一直想做但始终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个做成了。对未来的恐惧减少了,才能够越活越洒脱,活出真正的自己来。
故事三:高尔夫球
第三个故事是咖啡馆的老板迈克讲述的。有一位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擅长高尔夫球,但却经常做打高尔夫球的梦。在梦中,高尔夫球总是出现在最难打的位置上,每当自己不断调整姿势准备蓄势一击时,球却消失了,紧接着又出现在另一个难打的位置上,导致自己很被动,也非常沮丧。这种经常出现的梦境让他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之中,精神紧绷。有一天晚上,他又梦到了自己在打高尔夫球,此前的情境反复出现,当他不能更沮丧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把球捡起来,将其放到一个击球更加简便的地方再去打。除了自己,没有人在意他击球的位置。
“永远不要因为其他人或事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要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然就只能被动接受安排。要学会移走你人生中的高尔夫球。”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总是被他人或机构安排去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尽管自己有很多不满、有很多牢骚,却安于现状,轻易不愿做出改变。每个人都对改变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担心改变给自己带来不便,但却很少去思考,正是因为改变,才可能让自己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永远不要因为其他人或者事情失去自己对命运的掌控,要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通过这些故事和对话,作者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三)
菜单上的三个问题,有着浓郁的哲学韵味,书中通过三个故事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则是围绕着“存在意义”(PFE)而展开的。所谓存在意义,就是去做自己最喜欢、最有兴趣、最能发挥自我价值的某件事,而不是每天一成不变,接受固定轨道上的习惯驱使。“当一个人弄清了他为什么存在,就相当于定义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如果一个人总是做有利于实现他的存在意义的活动,他就不会害怕死亡,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
有的人很少去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还常常会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一方面感慨有的人总是一帆风顺,每天快快乐乐的,似乎从来都没有烦恼;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人生际遇深感不满,觉得自己这也不顺、那也不顺,似乎幸运之神从来都不眷顾自己。这些人的心中常有诸多的问题和困惑,比如说,为什么有人总能积极起来,更快乐,更满足?为什么自己羡慕的,常常是另一些人厌倦的,而自己不喜欢的,有时也会是别人心心念念的……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对自己的存在意义进行定义,才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快乐。
有的人经常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自己感兴趣、最喜欢去做的,将其称之为“诗与远方”,同时又觉得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羁绊,首先必须要让自己活着,才有可能去做那些有趣的事情;但活着就需要吃饭,就需要穿衣,就需要柴米油盐,就需要成本……所以心中虽然有诗和远方,却只能选择眼前的苟且,把自己的理想以及“诗意的生活”一同舍弃。这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往往限制自己的思考,将自己束缚在一个特定的思维牢笼中难以挣脱。
在书中,作者借助安妮的亲身经历给了读者另外一种思维:“我的生活从一些小事开始慢慢改变,我开始每周为自己多留出一点时间。我再也不用物质奖励拼命工作的自己,而是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每天,我都花至少一个小时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有时候,我会读一本让我热血沸腾的小说,有时候,我会出门远足或者做做运动。后来,一个小时变成了两个小时,两个小时又发展到三个小时,等我回过神来,我已经把精力全都放在我想做的事上了”。
谁说“诗意的生活”就一定要抛弃现在的生活离群索居或在他处重新开始?思想的高度不在于我们居所的位置,而在于我们人生格局的广阔。当然,需要明白,真实的人间烟火,既不是“诗和远方”,也不是“眼前的苟且”,既需要反复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创设践行“存在意义”的时光,哪怕每天一小时。只有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原来是如此精彩。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美]约翰·史崔勒基著,万洁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