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麋鹿。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最近看完的超级无敌好看的书,就是这本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为什么推荐呢?
首先这个题材就非常新!有意思!
它不是单纯讲图书馆价值功能的,而是一位高校教授“穿越”进体制内建了一座图书馆的故事,一个“公共选书人”的官场奇遇记。
作者杨素秋,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为了走出大学校园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她选择去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一年。
这本书就取材她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挂职的经历,重点记录了一座区级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
接下来,麋鹿就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这本年度新书:
1.没有“局味”的局长,挂职生活欢乐多
虽然挂职副局长,但是杨素秋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可能跟长期在校园里浸泡有关,更多的是书卷气。
她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文学和美学课程已近十年,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在词句和理论中钻研和分享。
挂职第一天,就对“阅”“阅示”“阅处”一脸懵,分不清社区与局的管理权限,汇报工作热情饱满却被告知“这些事都不归我们局管”……
进入官场,杨素秋如一个职场小白,用她的话说“党政基层组织的常识实在太贫乏”。
但与此同时,她的鲜活松弛与体制内的秩序肃穆形成强烈对比。
她买来电影海报布置自己的办公室,用花纸遮住档案柜,用一株植物、一只粗朴茶碗增添几分生机。
会议发言时不像别人总是照顾前面的领导,横空而出,叽叽喳喳,没前没后。
召开民宿评审会议,碰到有趣的点,跟民宿老板友好交流,还说可以帮他们写文章宣传。
……
尽管与之前的工作环境和方式很不一样,但她始终亲切、活泼地与同事打成一片,包容开放地看待官场经历,努力打造挂职生活的快乐面。
被融媒体中心老编辑调侃“杨局亲自来吃饭呀?”她笑笑说“没有没有,找个秘书替我吃!”
人们问起文旅局是否“管”碑林, 她打趣说:“碑林不归我们管,但碑林的厕所归我们管。”
某个夜晚接到供应商“甜度超标”的电话,她说“今日斩获一个写作素材……”
购买电子书某公司展示书库,她说和对方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他的书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暂时不可能调和。
开馆那日办公室的女同事为她撸妆,让人来给“杨局”修眉,结果那人跑到另一个人高马大还是男性的杨局办公室,笑翻全局。
年轻同事跟她说:以前开会见面以为您很高冷,结果发现根本不是。杨素秋说:很矮暖是吗?我,又矮又暖。
同事小全把她当做“土味情话”练习对象,发现人根本不懂,带着实习生去开会,结果把她这个主管领导忘了,笑骂对方只好坐公交去。
……
她的挂职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从0到1建成一座图书馆,与多方利益博弈,受过诸多冷落和诘责,体制内的严谨和规则也让她显得像个“异类”。
但她始终用温婉的笔调去描述这一段经历,所有的细节叙述中都洋溢着人文主义者的光泽和趣味,让人读来亲切可爱。
你会发现,写官场,不一定就是勾心斗角、毫无温度,体制内也可以有人情味,只要有想做事,就能在工作生活中发现足以点燃和支撑你的“乐”。
而这份“乐”,能带我们抵御虚无、繁杂和失落。
-
2.理想与现实的较量:用一年时间建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因为碑林区寸土寸金,加上随时可能挖出文物,还有承重需要,图书馆的选址在杨素秋来之前就定在了商场地下。
三千平米的地下室,曾经的衣服店餐饮店痕迹重重,只有她和图书馆馆长两个人负责。
一百八十万的装修经费,加上消防分区,捉襟见肘。
既要保证不超预算,又要确保政府项目都在招投标范围,还要做功课保证产品质量,虽然处处都要重新学,但她依然以全部热忱去建设心中的图书馆。
一百万的买书经费,考核评估标准的八万册书,让不少书商蜂拥而至。
这些书商把书店里卖不动的书、仓库里的滞销书以及那些明知没有读者的自费出版书籍,作为“馆配”书目推荐给杨素秋。
但杨素秋一概拒绝,她不想公共图书馆充斥着三流书籍,也拒绝返点等利润空间。
她决定用这一百万元先购置3万册好书,然后第二年再度申请经费购买余下的5万册书籍。
然后她让所有书商按照需求,分别发来一万种书目来择优筛选。
却发现充斥着大量情感鸡汤书籍和长篇小说、偶有经典作家却剔除成名作、偶有经典作品却绕开经典出版社、完全杜绝国际大奖和畅销的绘本、某某某“报告”“履职风采”等等。
她耐心回复修改书目的邮件,但再无回音。
杨素秋最后只好“自选”书籍,以普通民众阅读需求为主,注重书目的普适性,经典书籍和畅销书籍都得有,她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朋友、普通读者50人共同参与编书目。
在众多朋友、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汇集了哲学、文学、武侠、美学、诗歌、碑帖、书法、绘本漫画等多品类,中华书局、三联、上海译文等等优质出版社的书籍。
作者杨素秋在采访中说:“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我们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在皮囊和灵魂之间我们选择灵魂。”
挂职快结束时,杨素秋几乎被“最后一关”打败,她呕心沥血整理的书目,被不知名的电话告知说“上头有人”要取消。
于是她打响了“保护书目”的最后一战,杨素秋主动找到中间人,以攒素材出书为由,让对方打消了干扰选书的念头。
杨素秋在“馆配与自选”“保护书目”的战斗中胜利了,一砖一瓦垒起了一位年轻学者心中理想的图书馆。
最终碑林区有了一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它不够完美,但足够真诚,而真诚和真实会让现实在理想的坚持下让步。
-
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如果问你,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你会怎么回答呢?
教科书中说有三大传统功能:一是保留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二是宣传教育,三是满足和提升群众阅读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公益性和平等性…
但我在杨素秋的书中看见一个个爱书人的真实故事,看见民众对于阅读最朴素美好的情感。
我觉得这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盲人潘月和杜斌在视障阅览室里“读书”,前者通过智能阅读器听书,解决了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后者摸着盲文书无比虔诚说“就像走进海里,感受海水一点一点地漫过脚面”。
教师王彦明、朱妮娅苦恼于孩子们的读书重心都在应试,于是努力在课堂的缝隙里挤进文学,他们希望孩子们偶尔抛开“做题家”的自觉,去与书籍共振。
爱写字的退休老人邓兴玉,爱好练字,而碑林区图书馆的特色就是碑帖,却发现碑帖不能外借,成为了她最大的遗憾。
在评审中,有领导质疑建图书馆代价太大,精选书目意义不大。
在讨论中,也有人发问:现在人很少走进图书馆,去图书馆也大多数是“考试党”在刷题,这样还有必要专门花大代价建立图书馆吗?
我看到最好的答案是:
“宁可备而无用,不能用而不备。”
当你想走进另一种生活,不妨走进图书馆,徜徉其中,解离烦恼,点亮人生。
当你只想找到一处学习自习,不妨走进图书馆,刷题累了卡顿偶然翻阅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你焦虑迷茫,对生活不抱希望,不妨走进图书馆,体验多元人生,爱真实的世界和具体的人。
当你只是为了寻找短暂庇护甚至一个躲雨处,不妨走进图书馆,那里可以抚平你心灵的“皱纹”。
……
如今的快节奏时代,纸质书是我们输入最后的“净土”。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中,一个叫久美的年轻喇嘛在藏区草原建了一座免费图书馆,它不大,但装满了爱读书的灵魂。
他自己琢磨房屋构造、自己采书,用书籍的力量,帮助家乡一点点变好,亲眼看到当年想当作家的女孩如愿了。
一座城市有图书馆,就像故乡之于游子、母亲之于孩子的意义,你不拦我远行的天真,我眷恋你总是给予的温情。
-
写在最后,
这本书真的好好看,看完会有一种清透的治愈,我们都是或者都曾经是“杨素秋”,在理想与现实裹挟中,如何向前、坚守本心,它会给你值得参考的答案。
体制内的小伙伴们也非常推荐一看,在很多找不到“六便士”,也看不见“月亮”的时刻,我相信你会找到自己的力量。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