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值得读的一本新书,梁永安、刘擎等人强烈推荐

职场   2024-08-05 10:28   湖北  

你来啦,戳蓝字关注【麋鹿】,一起向上生长

Hi,我是麋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或真或假的信息包围,每每自以为是理性的个体,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找到真相。

然而,情感的波涛、认知的陷阱、性格的弱点和社会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某个时刻不经意间误信谣言、甚至成为阴谋论的拥趸、网暴的帮凶。

那么作为精力和认知有限的普通人,我们该如何在“重复千万遍的谎言”里分辨真伪、保持清醒?

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最新力作《怪诞行为学7:是什么让理性的人误信了非理性的事》。

看完后,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抵御误信的伤害,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甚至可以帮助长辈、朋友辨别虚假信息、脱离谣言和骗局。



01/什么是“误信漏斗”?

作者写这本书的契机在于,他本人经历的一次大规模网暴:被认为是“新冠病毒骗局”的幕后黑手,几乎每天都会收到死亡威胁。

蓄意篡改视频、裁剪背景信息、嫁接邪恶口号,恶意诬陷的手段让他痛心疾首,一遍遍看网上的评价,在不实的消息中越陷越深,几乎崩溃。

但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好奇心让他决定带着伤痛与困惑去研究人们非理性行为的动机,他把研究成果凝结为这本书。

虽然取材于个人经历,但本书所关注的是我们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作者用“误信”来形容看似理性的人们会不自觉地相信并传播错误信息。

书中把“误信”定义为一种观点或心态,就像一个畸变透镜,人们透过它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向他人描述自己眼中的世界

误信是一个过程,就像一只漏斗,把人们引向黑洞的深处。

一个人在刚刚掉进漏斗时,会对眼前的“事实”存疑,在漏斗的另一端所有的“主流”消息都被抛在脑后,人们开始接受谣言或阴谋论,抵达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从健康的质疑到反射性的猜忌、失调的怀疑,从漏斗的不断掉落过程中,最终滑向深渊。

比如很多热点新闻在没有结果之前,最终都会往玄学、阴谋论的方向发展,看似全然不可能,却又让不明真相的人被带偏几分。

-

02/“误信漏斗”的四个因素

丹·艾瑞里在本书中把“误信漏斗”分为情绪、认知、性格和社会四个因素。

第一,情绪因素。我们最先的反应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之后才利用客观认知加以佐证。

误信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压力。压力分为可预知的压力和不可预知的压力,而后者通常会让我们失控崩溃的负面情绪。

实验证明,不可预知的压力会让我们产生“习得性无助”、委屈感、稀缺状态,叠加成巨大的破坏效应。

比如一个人突遭厄运,他首先会被“为什么是我”的想法淹没,当他努力过后发现毫无进益,就越容易刺激短视,陷入要么认命、要么改命的思维怪圈。

为了消除人生的不适感,重获控制感,个体或许就会执着于寻找所谓的答案和方法,比如错误归因压力、找到一个可受谴责的恶人、强迫性行为、相信谣言等。

深受压力时,我们可能会把压力归结为错误的原因,这就会导致我们在试图缓解压力时采用错误的方法。比如把工作压力以为是对孩子对伴侣的不满。

受疫情影响的人们攻击作者,就是把他看成了那个可受谴责的恶人,朝他发泄情绪。

第二,认知因素。当压力把我们推向误信漏斗时,我们开始寻找问题答案,认知因素即不完美的人类认知结构由此把我们带到误信的深处。

首先是偏见搜索,证真偏差会进一步印证我们的偏见,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你想要客观地去了解,实际上是在搜索带有偏见的结论,这其中部分源自于搜索引擎的算法。

再有,一旦我们相信某事,我们就会产生“动机性推理”,努力说服自己它就是绝对正确的。有时候,我们因为对问题应对措施的恐惧而否认问题本身,则会形成“应对措施厌恶”。

邓宁-克鲁克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实际掌握的知识与我们自认为掌握的知识不一定相同。

通俗来讲,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的时候,通常认为自己是知道的。这点经常在生活中看到,我们以后可以对某些过于知识自信的人保持怀疑。

我们为了快速从海量信息中找到真相,进化出了便捷应对机制,但由于对自身思维和事物规律过度自信形成了认知偏见,而谣言阴谋论就是利用这些偏见,加深误信。

第三,性格因素。个体在性格上的差异可以解释我们中的某些人为什么更容易陷入误信。

针对误信者的研究表明,容易落入误信陷阱的人具有一些共性:

·倾向于产生错误记忆。

·过度相信直觉。

·看到不存在的模式。

·容易产生决策偏见。

·自恋的人。

虽然性格不会轻易改变,但是了解哪些性格特征与误信相关,能帮助我们识别风险点,从源头上减少隐患。

这一点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容易轻信的长辈,平常多普及沟通,降低被骗几率。

第四,社会因素。社会力量在误信者掉入漏斗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组织和集体中的一员,不管是远古时代还是现在,我们从来都是寻求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害怕受排斥的。

而这在某些时刻就会加速误信,因为人为了“合群”能做出种种不理性的行动,产生认知失调。

典型的比如校园霸凌,霸凌者的追随者很多人一开始知道霸凌行为是不对的,或者说知道对方没错,但就是为了不被排斥,而走上歧路。

-

03/摆脱误信的十个基本

误信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非常大,经常在某个社会新闻产生极端影响,甚至有人葬身于众人的误信时,很多人才会想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误信者,但只要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某个瞬间是否被动成为误信者,就很难说。

那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有效避免自己误信呢?

根据本书内容,我总结了十个方法:

1.保持怀疑,谨慎分享。围观互联网的信息,一定要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自觉,真相大白前谨慎转发分享下结论。

2.挑战自己的信念。“苏格拉底法则”指出要提出一个假设,然后挑战它的真实性。可以从寻找替代解释和看自己的假设是否有可证伪性入手。

3.改变搜索方式。同时进行正反两个方向的搜索,你会得到更全面、更微妙的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证真偏差。

4.不要假设恶意。因为一旦定调,人就很难再去理性思考事情真伪,而陷入感情漩涡。

5.善用“三把剃刀”。

第一把剃刀是改良版“汉隆剃刀”,即“不要把可以用人性弱点来解释的事情归咎于恶意”。

第二把剃刀是“奥卡姆剃刀”,应当采纳借用最少实体所做出的最简单的解释,除非有证据显示它的解释不完美。

第三把剃刀是“希钦斯剃刀”,“无证据的论证可以被无证据地否定。”

6.学会接受模棱两可的状态。不用执着于快速拿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

7.走出防御心理,做一名侦察员。人际交往中人很容易走进防卫心理,习惯性否定他人意见,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侦察员,而不是士兵准备随时攻击。

8.践行智识谦逊。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不懂的还有很多,越是浅薄无知的人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9.矛盾说服。这点能有效帮助身边误信谣言、为虚假消息所苦的人,夸张地赞同你想要说服的那些人,而且要比他们的立场更极端,然后对方就能明白深意。

举个例子,有人跟你说所有制药企业都是邪恶的?同意!建议他们立即停止服用所有药物,干脆取消医疗保险。

有人说 5G 信号有危险?同意!建议他们赶紧扔掉手机,用座机跟外界沟通。这个方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醒人们思考极端的立场。

10.以共识为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与人交流沟通,第一步永远是建立融洽的关系,找准切入点,才是合作的首要步骤。

-

写在最后,这本书我看了很久,贴了很多便签,真的觉得它是一本能帮助我们去“相信”的书。

信任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转的基本要素之一,保证社会机器高效运转的润滑剂,而误信不断侵蚀着信任,我们在一次次的付出信任成本的背后是灵魂拷问“我们还能再次相信吗?”

当然要相信,也当然要选择自己相信的方式,不让自己成为误信的一份子,那么我们相信的一切美好终将成为现实。

强烈推荐大家阅读吖。

如果你喜欢纸质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往期推荐

2024年最不能错过的一本书,1个行为模型助你重启人生(强烈推荐)

在美国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这本奇书值得读100遍!

看完马斯克的读书方法,醍醐灌顶!!!

樊登的读书方法,太实用了!!!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麋鹿迷书
阅读成长|个人提升|研究各种变好的方法:名人演讲、读书、学习等📚🚩2025,纯粹、热情、努力、超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