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麋鹿。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吃苦?
印象很深的几个回答是:“这就是延伸出来的一个问题了,好端端的人为什么要去吃苦呢?”“吃苦真那么有用,驴一定是人上人了。”
哈哈哈,属于是我也没想到的“神回复”。
年轻人并不是不能吃苦,他们心怀梦想,执着努力,也愿意艰苦奋斗去收获想要的明天,但对于“吃苦”的理解随着时代变化已经不同上一辈人了。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普遍认可的“吃苦精神”,现在来看依然有参考价值,只不过得辩证来看。
就像《我的外婆,从不内耗》里说的“只会拼吃苦,除了感动自己,并无大用,不要吃无意义的苦。”
1.你不是吃不了苦,而是吃错了苦。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例子:
为了省钱通勤几个小时到达单位,还没开始工作就心力交瘁。
一天到晚忙的脚不沾地,却在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打转,感受不到成长。
信奉“苦难教育”的家长,让孩子夏天暴走、冬天耐寒,刻意制造挫折,折腾不轻却于成长无益。
……
王小波说:“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而且还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扎心又人间清醒。
很多人都在用错误的“吃苦观念”,来标榜自己的“吃苦精神”,沉迷于喝“毒鸡汤”并致力于同化他人。
《我的外婆,从不内耗》中,作者爸妈小时候拿着她最爱的夹心糖锻炼她,“锻炼失败”后谴责她,后来她主动在夏天忍着不吃西瓜,被外婆说了一顿。
外婆的话让她懂得“意志力是一种心理资源,把意志力花在刀刃上,才能集中力量干大事。值得忍的事才忍,不值得忍的事不如即时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吃不了苦,而是一直吃错了苦。
透支健康慢待身体机械式工作,结果工资回报没见涨,身体先敲了警钟;
打几份工劳动时间“超长待机”,勉强温饱却看不见出路;
伪努力到感动自己,物质条件降到最低,结果仍不理想。
生活已经很艰难了,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能量和干劲,不要被自己想当然的“吃苦”精神牵着走,竹篮打水,于事无补。
思考“吃苦”的真正含义,发挥“吃苦”的内在价值,才是我们当下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
2.成年人的顶级自律:吃有意义的苦。
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无比感慨。
作者的研究生导师给他们上课,就说道“你们要找方法,提升效率,看产出。你们的师兄说他熬夜手工录数据,我要一个博士来打字吗?请个助理来做,他赶快调程序去啊。”
努力却得不到赞扬,原因就在于作者的师兄没有把精力用在搞科研这个“刀刃”上,而是浪费时间在低维度的重复劳动。
我们常听别人说“要吃高级的苦”,究竟是吃什么苦呢?
稻盛和夫说:“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了某个目标而聚焦的能力。它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第一,吃自我提升的苦。
《曾国藩家书》里讲到,三国大将吕蒙战场英勇杀敌,却不爱读书,孙权劝慰他身居要职,更要多读书,提升自我。
吕蒙则说:“我在军中事务繁多,恐怕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耐心地对他说:“我又不是要你去研究经书,去做博士,只不过是让你多看些书,增加自己的见识。难道你比我的事情还多吗?”
后来吕蒙开始认真读书,言谈谋略皆有见地,让本不看好的鲁肃大为吃惊,吕蒙只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出彩的背后,都是磨练。无论在哪个领域,持续学习,努力精进自己,提升自我,强大的实力才是自己的底气。
第二,吃自律坚持的苦。
做难而正确的事,无论怎么用功用力都不为过。
苏炳添打破男子100米的亚洲记录,北京冬奥会的高光时刻是他日复一日的自律努力的结果,外籍教练亨廷顿感言,“苏炳添太自律了,根本不需要教练去鞭策。
天才少女谷爱凌“开挂的人生”背后是从小到大的自律坚持,只要是自己的热爱和认定的事情,永远热情高效毫无怨言地做到最好。
创业者张萌连续23年每日复盘,连续17年早起读书,连续4年每年演讲100场,她不仅公司前景好,作品畅销,还成了胡润百富学院首批女企业家。
吃自律的苦,往往因为内心有一种自驱力,让你坚持去做别人眼中很难的事,走上真正的成长和发展之路。
第三,吃深度思考的苦。
美团创始人王兴有句名言“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人的天性就是趋易避难,急于求成。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愿意思考问题了,习惯按惯性和经验办事、决策,大脑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但是成长却很小。
香奈儿前CEO莫琳·希凯在《深度思考》中说:“人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类拔萃。”
深入思考,就是直击成长的本质。
一个不愿意深度思考的人,只会依赖别人喂到嘴边的答案,沉浸在唾手可得的快乐,注定陷入平庸。
第四,吃不被理解的苦。
主动“吃苦”过程中,可能需要放弃娱乐生活,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意义的消费,以及在过程中不被理解的孤独。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别人也不理解,总觉得你写公众号又不赚钱,又需要花时间,本来工作带娃就没多少空闲,何苦浪费休息时间。
但我想说,每个人都有他的热爱,这份热爱让岁月不那么漫长,让成长得以记录,让内心得以疗愈,让改变得以发生。
不被理解是人之常情,我们在向下扎根的过程中,不要焦虑,不要担忧,等我们开出美丽的花朵,芳香四溢,终会被人闻见馥郁的清气。
-
3.人生头等大事是把自己哄好,不要苦了自己。
书中外婆说“把自己哄好是头等大事,千万不要苦了自己,要多积攒快乐。”
有人会把“吃苦”和延迟满足弄混淆,但其实吃无意义的苦,并不是延迟满足,而是延迟幸福。
戴建业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我始终不喜欢歌颂苦难,人生应该就是一场旅游,沿途都是很好的风景,你就过的很幸福,如果只是为了终点那一刻,人生就很可悲了,你整个过程都没有意义。”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很容易陷入吃苦的“虚幻幸福”,但当吃苦的结果不如人意时,我们就会推翻过程中所有的付出,认为不值得。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吃有益的苦,吃成长的苦,可能辛苦,但不心苦。
一定要吃苦药的话,何妨为自己准备一点蜜饯?
一定要走远路的话,能否妥帖安置自己的身心?
成长变好的过程,不必那么苦大仇深,带有负面情绪的“吃苦”一定不长久。
如果不能主宰吃苦的过程,起码我能改变吃苦的心态。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我的人生,就像那栀子花一般痛快。”
-
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难免吃苦。那就吃有意义的苦,吃让自己变好的苦,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确切的幸福。
祝:不吃无意义的苦。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