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读书:我终于找到了解决焦虑和效率问题的办法!!!

职场   2025-01-05 22:29   湖北  
你来啦,戳蓝字关注【麋鹿】,一起向上生长

Hi,我是麋鹿。

去年底我读完了一本书,对我启发很大。

就是这本湛庐出版的《在忙乱的世界里找回平静》,作者克里斯·贝利,是一名效率提升专家、作家、讲师。

书的前言就吸引到我,作为一名研究提高效率的专家,却在一次自己的演讲上完全失控,而后深受倦怠和焦虑困扰。

于是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深入地找寻平静,毅然投入到“平静”这一主题的科学研究中,就有了这本眼前的这本书。

我一度在忙乱的现实生活焦虑不已,想要提高效率,却心力不济,又焦虑又迷茫,直到恢复平静状态,才能去推进目标、重获快乐。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平静才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心静才更能看清和走好脚下的路。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为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1.为什么我们无法平静?

看视频追剧至少要两倍速,

看一本书都难以坚持的时候,

不断刷新着未读的朋友圈,

……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离平静越来越远了。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4个关键要素:迷恋成就、倦怠状态、贪多心态、超常刺激。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迷恋成就。

作者把“一套后天形成的态度和信念,驱使我们不断努力去完成更多的事情”的心态称为“成就心态”。

这种心态下,我们总想要把时间填满,如果没有用最佳的方式度过一段时间甚至是一天,都会感到非常内疚。

就像安妮·迪拉德说“我们如何度过一天,就代表着我们如何度过一生”。

可能你会想,这难道不是积极向上的表现吗?

的确,对效率和成就的追求成就了我们的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正如书中所说“现代世界的发展是以焦虑的蔓延为代价”。

如果以成就心态为主导的话,我们会很难做好自己要做的事,而变成不敢停止做制造成就的事。

直观地后果就是有两大代价,一是减少快乐,二是压力陡增。

第二,倦怠状态。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状态: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不到做事的意义,得不到正反馈。

就像那句话所说,比身体上的疲惫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疲惫。

那可得要警醒一下,自己是否走进名为“倦怠”的困境?

对于真正意义的倦怠,书中给出了一个公式:

倦怠=精疲力竭+愤世嫉俗+效率低下

倦怠不仅指疲惫和身心交瘁,更具有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让我们感到消极易怒孤立,与当前所处环境所做工作产生隔阂感,还有就是效率低下感。

自我感觉参与无意义的忙碌工作越多,创造实际价值的工作越少或无法完成足够多的工作。

怎么看自己是否出现了倦怠呢?作者指出有6个因素是滋生慢性压力的温床,长此以往会让我们达到倦怠阈值。

①长时间超额的工作量

②缺乏控制感

③缺乏奖励

④不良的人际互动

⑤工作环境不够公平

⑥价值观冲突

我们可以定期检视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出现了职业倦怠的6个重要因素的一个甚至更多,从而调整自己。

第三,贪多心态。

当我们将这种心态发挥过度时,“更多”就成为了我们评判日常生活得失的默认尺度。

比如我们是否做了更多的事,是否赚到了更多的钱,是否变得更瘦,是否变得更高效等等。

我觉得贪多心态上总的有两个表现:一种是“既要……又要……还要”,一种是既定目标的数量没有限制地更多。

贪多心态给我们带来的后果就是,导致慢性压力激增,并且让我们的生活过多依赖多巴胺带来快感。

第四,超常刺激。

互联网时代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是算法推荐,只要我们在任何一个平台点击更多的个人偏好,就会持续收到更多的类似推荐。

书中说这一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推荐给我们的视频越是个性化,就越能刺激多巴胺的释放,从而让我们越上瘾,不断吸引我们观看更多的视频。

个性化算法,让我们逐渐陷入过度追求多巴胺刺激的生活。

沉迷数字世界,就会激活多巴胺网络,从而破坏平静网络,结果让我们愈加焦虑和低效。

-

2.如何在焦虑的世界找回平静,拿回效率?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无法平静的原因,那么怎么摆脱焦虑,找回平静呢?

从原因出发:

第一,应对成就心态。

书中针对成就心态给出两大策略,一是划定效率时间,二是创建压力清单。

划定效率时间,其实就是为成就心态设置边界,不让我们被效率成就掌控生活。

对于工作生活高度重叠甚至没有自己生活的现代人,这一点简单但有效。

每天划定自己的效率时间和非效率时间(或休闲时间),在效率时间里我们就专注完成有时限的工作任务,而在非效率时间(或休闲时间)就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让身心感受到愉悦,不用担心产出进度结果。

当然在非效率时间里突然冒出待办事项和工作任务怎么办?可以创建一个“稍后处理清单”,尽量减少工作与放松之间的频繁切换。

创建压力清单,就是把生活中面临的所有急性和慢性压力写下来。对压力进行分类,分清哪些可以避免,哪些无法避免。然后处理它(可以避免),或者与之共舞(无法避免)。

第二,摆脱倦怠状态。

可以从减少慢性压力提高倦怠阈值两方面着手:

第一个很好理解当我们能够掌控的慢性压力越多,我们对抗倦怠的成效就越大。

第二个要我们回顾一下上一部分讲到的6个倦怠引起的关键因素。

其实一般来说,我们面临的慢性压力与倦怠阈值之间还存在一个“压力缓冲区”,这就为我们承受额外压力或应对意外提供余力。

所以我们要定期回顾自己在6个倦怠因素的表现,延长压力缓冲区,与倦怠保持距离。

第三,找到追求更多和享受成果之间的平衡。

关于这一点,书中给出了两个策略:

①将倦怠转化为投入。

关于倦怠研究的一个有趣的结论就是:倦怠感的对立面是投入感。

即使我们没有倦怠,这一点也非常有借鉴意义,通过转化导致倦怠的因素提升自己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投入感。

这个投入感就类似于心流体验,当我们全情投入一件事,就会感到充满活力、效率极高、强目标感。

②创建品味清单。

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最享受做什么事情?”

虽然有的人说自己天生爱忙碌,特别是我们的父辈,更是将辛勤劳动作为一生的事,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享受的事情,做这件事时候无比愉悦放松,瞬间补充能量。

书中有段话我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

换个角度来看享受当下,我们实际上是在刻意选择低效,把目标暂时放在一旁,转变为一种刻意享受生活的心态。至于目标,你大可不必担心,它还会在原地等你。”

我们可以去写下自己的品味清单,我称之为“能量蓄水池”,在我们感觉不好或状态不对的时候,去尝试其中,就能及时恢复能量。

第四,减少超常刺激。

面对数字世界的巨大诱惑和杀伤力,我们可以从两个策略来改善甚至避免。

①刺激戒断。

通过戒断由多巴胺引起的冲动行为,清除我们大脑中那些对我们无益的大脑回路,逐渐适应低刺激、高回馈的事。

②选择现实世界。

我们要划分自己的数字生活和现实生活,增加对时间的感知度。

记住一点,只有当数字世界能够支持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它才具有价值。

有一个小技巧:当你想要高效完成某项活动时,可以选择在数字世界中进行。当我们希望自己的行动更有意义时,应该选择在现实世界中进行。

(手写思维导图)

-

写在最后,

《大学》里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书也在力证,平静才能产生高阶生产力,平静帮助我们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还能创造幸福更强的幸福感。

在不确定的当下,我们非常需要平静这种绝佳力量。

诚邀小伙伴一起阅读这本好书,在忙乱和焦虑中找回平静,让平静成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能力。

如果你喜欢纸质书,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往期推荐

一定要大量看书:清晰思考的12条黄金法则

在美国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这本奇书值得读100遍!

看完马斯克的读书方法,醍醐灌顶!!!

樊登的读书方法,太实用了!!!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麋鹿迷书
阅读成长|个人提升|研究各种变好的方法:名人演讲、读书、学习等📚🚩2025,纯粹、热情、努力、超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