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读书方法,绝了!!!

职场   2024-06-15 06:30   湖北  

你来啦,戳蓝字关注【麋鹿】,一起向上生长

Hi,我是麋鹿。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他通过读书、复盘、写作、早起,从资质一般、身体不佳、性格缺点明显的“儒缓之人”,最终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业。

最近我认真研读了《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书》关于读书的内容,发现其中蕴藏着读书成长的大智慧。

今天麋鹿,就来分享一下曾国藩的读书方法,绝对值得普通人反复学习,建议收藏。

(图源|微信读书app)

01/读书前

1.看书有所择。

曾国藩说“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

读书要先选书,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再多而在精,要读经典。因为经典经过了时间沉淀,内在的思想智慧非一般书所能得,要经典精读。

天下书何其多,读书有择,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精读经典,更是读书中的捷径。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根据名人前辈推荐开列自己的书单,这很适用于我们做主题阅读。

2.读书贵有常。

曾国藩教育儿子,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对于读书,曾国藩是拼命抓住一切机会去读,就算出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政务夜晚还要温书,据说临终前一日,仍手不释卷。

“小偷夜遇曾国藩背书而扬长而去”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虽然待考证,但他自己都觉得“吾平生短于才”,七次才考中秀才,这样的他就是通过长年累月的读书成长,才把自己改造成才。

读书只要持之以恒,就像种树,每天看不一定有变化,但长久坚持,必定爆发成长。

3.注重阅读次序途径。

一本大部头不知道从何读起,就从经典名篇或者好理解的读,有了方向,再通读其他。

记得之前看《巴黎评论》时,大部分作家我都不熟悉,害怕读不懂,最后我就想到,先找稍微熟悉的作家访谈读起,慢慢再过渡去看复杂难懂的。

读古诗文,可以从名家的“辨识度”入手,先认其貌,后观其神,分别蹊径。

名人大家的诗词文章都有自己独特风格,当我们看的多了,就能知道文章写作风格,再去理解个中神韵和情感手法。

阅读是有门槛的,当我们输入越多,“理解力的池子”足够丰盈,就能从易到难,拾级而上。

4.读书不二。

曾国藩在《日课十二条》里说:“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就是教我们要认真专注于所读的书,静心感受一本书的价值和营养。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短视频风靡,人们看书的心愈发浮躁,总想着看很多书,一书未读懂读透就想换。

就比如我,待读书单都已经列到百本了,以前总想着快速读完手中的书,开启下一本。

现在我摸索了出了自己的“读书不二”方法,一段时间内我固定看这几本书,每天看固定页数,有计划地读完,过程中看到有启发的点就停止阅读,思考写作。

但是专业书籍还是建议如曾国藩一样,认真专注,一本读完,不贪多而求精。

-

02/读书中

1.勤于检索,扫除读障。

曾国藩说,看古文、古代文献,先准备相关注解词典,勤于检索。

这个可以用来学习阅读文言文风格的书籍文章,力求读懂为要,因为古代和现代用语习惯和辞章学问差别甚远,如果对古书感兴趣一定要先过通识关。

这点给我的启示是,除了看古文古书,专业书籍的阅读,都要注重利用好词典、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读起来不费劲了,才能深入理解。

2.善作札记,深刻理解。

曾国藩说:“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

这就是说,咱们读书要善于做笔记了。读书做笔记不用太在乎笔记的工整好看,也不用太在意工具的选择,如书中说“大略作些札记”,用以记录自己的心得或疑惑之处。

以前我看书就喜欢单独找个好看的本子,要把作者、书籍简介、金句等摘抄得工工整整。但是后来发现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完全没用,该记不住还是记不住,有启发的点也没延伸思考。

现在我都是看到有启发的疑惑的点,就记录下来,有的还要熟读争取背诵,有些则深挖扩展成一篇文章去讲,以求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3.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这一点取自于《朱子读书法》的两条,朱熹的读书法归结为六条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曾国藩举了一个例子,早年间他对《离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没什么感触,但居高位后才懂得这句话的真义:

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下位的人必须遵守法纪,如果人人以遵守道德自许,只从心愿而不从法则,就会有以下欺上的事发生。

他以自己读书的体会告诫儿子,“切己体察”就是读书要与个人阅历、生活体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而“虚心涵泳”更为精妙,善于读书的人,必须将书看作水,而将心看作花朵、稻秧、游鱼、濯足,那么“涵泳”二字就能得其精髓。

鱼与水、人与水的“乐”要沉浸其中方能感知,读书人当视书如水,以水润花、溉稻、游鱼、濯足,用心解书,才能透过文义有所深入。

这就是说读书不要求快求新,而要多让自己沉浸其中,进入“心流”状态,才能体会好书的精妙。

4.分类摘抄,潜移默化。

曾国藩看到儿子曾纪泽文章词藻匮乏,专门去信强调“以分类手钞词藻为第一义”。

他耐心教育儿子,要有一个分类摘抄的册子,要懂得分类,费尽思量讲解这些要道、捷径。

这个我以前也做过,对于提升语感、文采效果特别好,我之前按主题把素材和金句抄录下来,后来写作时,不记得就去翻一翻,记得的直接引用或内化创新为自己的用语,有读者夸我“文采好”,大概就是源于以前的积累吧。

虽然现在电子软件用的比较多,但是我看到喜欢的主题的素材金句还是会列入自己的“素材库”,因为佳句难得,只有多积累,才有可能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表达。

-

03/读书后

1.读书要从短处下功夫,细读摘抄模仿作文。

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说:你看书写字还行,但是写诗著文差点意思,“宜从短处痛下功夫”。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曾国藩的叮嘱可谓语重心长,耐心教育孩子读书要“扬长补短”,专注短处,努力把短板变长板。

我们读书成长也是如此,在哪个方面弱一些,就去补去攻克。

比如看书慢,就练习专注力,提升阅读速度;比如记不住,就尝试用“费曼学习法”争取下次记住更多重点;比如文采差,就多读名家散文,模仿作文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读书成长里也有对应体现,我们要做的是提升,而不是避短。

2.读书一定要多“抒已见”,有态度有想法。

曾国藩督查儿子读书说:好文好书在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必有一长,要“尽可自摅所见,随时质正”。

果然是大家,这“启发式读书”思维理念多好,以前我们总说“填鸭式教育”不利于成长,其实“填鸭式读书”也是一样。

读到好书,不能只知道写得好。

看到美景,不能只会说“哇塞”。

名人传记,不能只会说“真牛”。

看许知远《十三邀》,对他说的“看世界,要有点偏见”,颇有感触。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看法”,而是没“想法”。眼所能见,但是没去想,久而久之,就没有了想法。

曾国藩为我们提供了“有想法”的思路,好的内容离不开气势、识度、情韵、趣味四种,看到好文好书一定要及时输出自己的想法,不然你会发现到最后想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

写在最后,

家书家训寄托了曾国藩对孩子为人处世读书治学的真挚期望,拳拳之情令人动容,方法有道堪称经典。

曾国藩通过读书成长,彻底把自己改造成良才贤臣,这样的经验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去学习实践。

祝:跟着曾国藩学读书,坚定成长。


往期推荐

2024年最不能错过的一本书,1个行为模型助你重启人生(强烈推荐)

在美国影响力仅次于《圣经》,这本奇书值得读100遍!

看完马斯克的读书方法,醍醐灌顶!!!

樊登的读书方法,太实用了!!!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

END



麋鹿迷书
阅读成长|个人提升|研究各种变好的方法:名人演讲、读书、学习等📚🚩2025,纯粹、热情、努力、超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