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麋鹿。
德国画家、诗人威廉·布施说过:“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
这句话道出了养育的真相,自从娃出生,陪伴成长的一路上我也无数次感慨过。
好在这个时代,一切都是可以学习的,也很庆幸,还好有书籍,可以带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今天麋鹿就来推荐7月份刚读完的一本超好的书,就是这本菲利帕·佩里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它不是简单地教大人识别孩子的特点和阶段性生理特征,更像是一门亲子教养的通识课,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会了解到如何与孩子建立受益一生的亲子关系。
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长大,但可能无心之中在亲子教养方面踩过坑,犯错过。
这本书会帮我们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对孩子的教养,及时补救与修复变质的亲子关系,最终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
书中有很多令人醍醐灌顶的点,我选取其中6点与大家分享:
1.反思自己获得的亲子教养方式,不要把破坏力带给孩子。
我们总说,不要用上一辈养育我们的方式对待孩子。
不是说上一辈人对孩子不好,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有别于自己的期待,希望ta快乐、自由、丰富、敢于尝试,这在东亚传统教养方式下似乎显得不太容易。
真正成为父母后,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缺少时间、身心俱疲等让我们也会偶尔忘记初心,不自觉地沿用我们印象中被对待的方式。
某一刻,我们会惊觉:我怎么变成了我的父母的样子了?
作者说,当你对孩子发飙或表现出过于激动的情绪时,是因为你必须用那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你感觉到你在孩子那个年纪所经历的感受。
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心理治疗师泰伊的女儿艾米莉,有一次卡在攀爬架上向她求助,泰伊却特别生气地让她自己下来,第二次在公园情景重现,泰伊很耐心地引导艾米莉下来。
艾米莉问妈妈上次为什么对自己发火?
泰伊说因为她的表现让自己想到了小时候,自己的妈妈总是过度保护,让她很没有信心做成一件事,所以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艾米莉身上。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我自己来说,偶尔我会因为孩子睡太晚+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某阶段的目标没完成三重因素的叠加而愤怒。
深入想来,我是因为联想到我爸妈在我小时候总说我做事没有规划,把学习生活搞得一团糟。
只要哄睡的时候正好碰到三重因素起复合作用,我就会想起我爸说我的话,它像一个正确的魔咒充斥我的大脑,让我在那一刻爆发,为自己的“无能”而愤怒。
我们从上一代承袭了很多不自知的东西,不知道哪一瞬间就触发过往的经历感受,把我们隐性继承下来的性格特点、说话做事方式显化了。
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绝不是对孩子生气,而是对于具体情景下“无能”的自己。但孩子不会知道,他们只知道自己承受了无名的怒火,甚至以为是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
所以,为人父母应该要做的是,下次碰到孩子让自己束手无策时,不要立刻做出情绪反应,而是去想一想,这种感觉完全是当下的情境和孩子造成的吗?为什么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轻易评判自己和孩子,不要把破坏力带给孩子。
-
2.争论时不要打“事实网球”,少用“你陈述句”,转用“我陈述句”。
这一点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亲密关系甚至日常的人际交往。
每个家庭都会争吵,重点是我们如何处理及化解冲突,不要让意见分歧破坏我们的关系,破坏孩子的成长环境。
任何冲突都有基本需求,就是我们争论的主题。
但往往越亲近的人吵起来,越不容易考虑彼此的感受,双方越吵越激烈,就开始打“事实网球”。
即把理由抛向球网另一面的对方,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
吵着吵着会发现,已经偏离冲突的主题,只想争个对错,更遑论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书就告诉我们正确争论的方法,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使用“我陈述句”,而不是用“你陈述句”。
简而言之,就是说出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总是攻击和责备对方。
书中举了一个洗碗的例子,夫妻两人因为洗碗问题吵得几近崩溃,从洗碗吵到对方的生活方式,对家庭付出的比较,就是因为对话中充满了对他人的指责,“你总是……你就是……”
其实换成“我陈述句”一切就好了。
“最近工作很忙,我每天回来看到要洗这么多碗,心里很难过,希望你能分担。”
如果你这样说,那对方一定会说:“抱歉,是我没考虑到,让你难受了,接下来几天我来洗碗,你好好休息。”
用在孩子身上也很见效,在孩子成长到能正常交流时,我们也会和孩子发生冲突,或者因为不写作业,或者因为执拗地要某样东西。
但我们不要指责孩子:你总是不听话云云,而要告诉他:你不做作业(耍赖要玩具)的时候,我很难过,因为我希望你能先把作业做完再去玩(你能跟我聊聊是否现在必须要买这个玩具)。
如果一味坚持争个对错,那将是一段关系或一个家庭最大的损耗。
-
3.你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往往和你回应自己感受的方式很相似。
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是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回应孩子的感受。
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感受,总是有人接纳,孩子将会建立一生的安全感。
书中说,我们回应孩子感受的方式和回应自己感受的方式很相似。
人们一般会在压抑、反应过度、包容三种方式中选择,回应自己,回应孩子。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每次遇到情绪时都被否定或忽视,就会很容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一定要学会确认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去处理。
确认感受-发现问题-共情需要-引导解决,这才是正确的链条。
但在传统教养方式下,我们基本卡在第一步了。
当孩子说自己不开心了,中国式父母简直难以置信,回应包括但不限于:
·我这么辛苦付出,你居然还不开心?
·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成绩。
·不开心带你去散散心就好了。
……
我们的父辈习惯吃苦耐劳,对于情绪感受的知觉度很小,在物质贫瘠的年代,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和劳动会取得好结果,而过滤自己的感受更有利于面对生活的困苦。
所以很多孩子明明吃穿不愁,还是可能存在各种情绪,但因为从小没有人帮他们确认感受,以至于积压情绪太久或许某一天就成了心理问题。
作者说,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
如果自己都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那也很难共情到孩子的情绪。
所以亲爱的大人啊,先拥抱自己的感受呀,你的感受好了,才会给孩子好的感受,也更能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
比起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多时候确认和关怀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
4.为了呵护孩子,我们也需要获得支持。
这一点,非常有共鸣。
有时候我跟朋友开玩笑道:如果我非常累,还一天到晚带娃,我美好的母亲形象一定会崩塌。
休产假那会儿,气血不足又每天睡眠不足,碰到娃哭又无法哄好的情况,新手上路的我真是崩溃到怀疑人生。
一边强撑着精神与娃互动告诉自己,要耐心温柔:一边在受害者空间中苦苦挣扎,最大的感觉就是我好累啊。
现在娃大了情况好很多,但是有时候与小月龄的宝妈朋友交流,说到这还是一秒共情。
成为妈妈,我们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却被冠以不亚于任何人的标准和要求,无限压榨自己的生活圈,但我们有时候也很需要自由的呼吸啊。
没有成为妈妈前,我们有很多爱好。
成为妈妈后,我们也有很多想做的事。
但现实是,当妈后我们主动满足娃的需要,而被动隐藏了自己的需要。
听过一句话:当妈是幸福的,但不快乐。
我们的确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和点滴变化,但我们也渴求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去做想做的事,去找回自己。
书中说,我们需要协助,这样我们才有良好的心态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而不是陷入育儿的疲惫中无法脱身。
所以,有时间贫困的妈妈们,如果你确实疲累不已,或者内心有强烈的渴望,请一定要寻求支持,不要强撑,不要为难自己。
这种支持,可能是实际的帮助,比如给你留足时间睡一个好觉,也有可能是心理的抚慰,把你的内心感受向亲友倾诉,倾听本身就有力量。
我们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孩子需要呵护,我们也是。
-
5.帮助,而不是拯救。
《你的一岁孩子》也有类似观点,说的是孩子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该学会的东西到时候就会了,他总会自己爬行、走路、跑跳、吃东西,我们不必担心。
这本书也说,在孩子准备好之前就强迫他去做那些事情,是在打击他的信心,也是在打击我们自己。甚至会让我们陷入比较的焦虑。
与其煞费苦心去教他或逼迫他学习现在还无法理解或习得的东西,其实有时候也是一种拔苗助长。
所以我一点不羡慕那些同龄却已经能出口成章甚至还能做家务的孩子,我知道他迟早会自己学会。
我更在意的是,他有探索新知识、新发现的好奇与专注,他有自己的热爱。
虽然有时候也会难以免俗,但我会尽量告诉自己,成长只有一次,让孩子享受他的成长。
我们从来不是孩子的拯救者,而是孩子的成长合伙人。育儿也是育己,修身亦是修心。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主动去做孩子可以自己学会的事情、剥夺他的学习力。在决定提供孩子多少协助时,知道逐步推进或鼓励引导就好。
-
6.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
“孩子以及所有的人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
设定界限,对人际关系很重要,包括亲子关系。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会不断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你不把界限设定在先,等到孩子突破你的界限,你将无法控制情绪和行为。
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人,都应该明确彼此界限,这样才能架构理解的基石,双方才能突破思维、习惯、经验的不同,更愉快地一起聚居生活。
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通过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来划定界限。
书中给出例子,假如你不想把钥匙给孩子,你应该告诉孩子“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因为它丢了后果很严重”,而不是“我以前告诉过你,不能碰我的钥匙”。
就像我们不想孩子一直玩手机,告诉孩子“你一直玩手机我觉得对眼睛不好,我希望你现在不要玩了”,而不是“叫你别玩了,你怎么不听话,对眼睛不好不知道啊。”
当你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也会感觉到你的重视,从你规范自己的行为中找到对照。
有一个前提,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对自己和孩子诚实。
-
写在最后,
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它就像土壤,滋养支持着孩子,温润孩子的一生。
作为母亲,我也不完美,但我希望自己成为学习型的父母,慢慢朝着理想的父母靠近,如此下去,相信孩子也会长成理想中的样子。
希望我的“压箱底”分享能给你一些启发。
真希望你也读过这本书,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
祝: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父母。
感恩阅读,我们下篇文章见!
你的每个点赞在看,会变成能量流动起来哦
一起加油吧,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