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肾病治疗领域,蛋白尿、高血压和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对肾功能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有一种相对隐蔽的诱因却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
甲减作为一种内分泌疾病,其影响远不止于代谢和能量消耗。事实上,它与肾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原本正常的肌酐水平在甲减后会显著升高,而经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肌酐水平又能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例如,有的患者原本肌酐为79,甲减后肌酐飙升至141,经过治疗后肌酐降至97;还有的患者原本肌酐为106,甲减后肌酐涨到177,治疗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甲减会引起肾功能下降呢?
这主要与血流动力学机制有关。
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时,心脏泵血能力会减弱,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由于肾脏是血流丰富的器官,心脏泵出的血液约有1/4供给肾脏。因此,血流量的减少会直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进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受损。
在甲减得到诊断并补充了甲状腺激素之后,肾小球滤过率会迅速恢复,肌酐也会逐渐下降。但,如果严重甲减一直未被发现或治疗不及时,即便经过甲状腺激素治疗,肾功能恢复也可能很慢或者恢复不完全。
当肾功能出现急性进展时,最直观的变化往往是血肌酐急速升高。无论是急性肾损伤还是慢性肾损伤伴有急性肾损伤引起的肌酐水平升高,都存在一定的逆转诱因。短期的肌酐水平升高,大多可以通过及时治疗降下来。此时,要阻止肾功能的恶化,关键在于找到急性进展的诱因,并针对症状加以控制,尽快稳住肾脏纤维化的进展速度。
当患者肌酐水平短时间内升高较快时,应警惕以下诱因:
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时进展风险较高)
感染(由各种病毒、细菌等引起)
血容量不足(如上吐下泻、失血、烧伤等)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某些抗生素、某些中药、化疗药等)
泌尿系梗阻(由结石、肿瘤等引起)
肾血管狭窄
高尿蛋白
高血压以及血糖不稳定等。
为了避免肾功能急性进展转变为慢性发展,需要及时纠正以下两点:一是要及时补充体液,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葡萄糖来纠正血容量不足的状态。随着血流的恢复,升高的肌酐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二是要及时纠正诱因,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明确病因后的治疗往往能“一针见效”,更快速地降低肌酐值,保护肾功能的安全。
肾友若有蛋白尿、肌酐高等肾脏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