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人书 | 潘浩泉

文摘   2024-09-15 11:39   江苏  


本期作者介绍




潘浩泉 江苏靖江人,民盟成员,在靖江市文化部门工作多年,后任靖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靖江市政协副主席、泰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泰州市委主委。泰州市作协首届主席。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江上烽烟》《世纪黄昏》《幸福花决心要在尘土里开》及电视连续剧剧本《御林军枪声》等。




我与小人书,有点缘分。

小时候,父亲在,家境宽裕。母亲舍得掏钱给我买小人书的,可我还从她钱包里拿过钱,不告而取,就算偷了,然而,有道是,窃书者不为偷也,窃钱买书,也不算偷罢?我外婆也赞助的,只要每次看见她,叫她的时候,特诚叫响点。我盼望二姐从泰州回来,她不仅给我带麻糕麻饼,送一本用订书机钉的白纸本子,还会给我塞点钱。

钱慢慢聚足了,所谓足,也就是能买五、六本小人书,我想上城了。城里除了有新华书店,还有我大姐。大姐比我大19岁,生育迟,那时没孩子,看见我一到,笑成花似的。

我上城大多独自去,走十八里,对于一个三四年级的男生,不算难事体。随身可曾带饮用水和小食?似乎没有。母亲也没什么不放心。

新华书店刚建成,位于现在的骥江西路,比普通商店高得多,店堂宽敞,玻璃柜台雪亮的,小人书就在里头,一排排,一层层,眼睛看花了。可惜,不能随便拿到手里翻阅,从中挑选。所以,买不买,买哪本?只好透过玻璃盯着封面上的书名和图画反复考量,挑最眼热的。这个过程蛮纠结,而且,也有看走了眼的。

从城里返回,每到一张桥,身子往桥栏杆上一靠,看新买的小人书。过桥十一张,书又看了几遍了。

至今还记得的书名,只有《冒名顶替》,一句成语,当年还未从课文里学到,我从小人书中学到了,所以印象深。一本小人书,一个故事,热衷故事,对我写作文,包括后来学创作,肯定有益的。

那年头,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小人书成了宝。我总共挣了64本。

我把小人书借给同学,同学又借给同学,有的借借就没有了。我口袋里的小食多起来了,蚕豆、花生、山芋干……假如跟同学扛嗓吵架,帮我架势的也多。

读初中,不看小人书了,除非是程十发的、贺友直的,那已经不在乎书中故事,只欣赏画风。

1962年,国家困难,我读的中专突然停办,那个炎热的夏天,心是凉的。父亲三年前亡故,他的抚恤金快用完了。多亏文化站的李冬昀,把我带在身边做助手,可是,没法给我发工资。后来,他把文化站的外借小人书,改为有偿服务,读者看一本,付一分钱。就这样,一分一分地积聚起来,给我当工资。

我头一趟拎工资回家,多是硬币,有点沉手。本想让母亲欢喜欢喜,故意说,妈,我的工资,白花花的银子。母亲慢慢转过身,朝我看了看,眼角忽然闪出一点光,我不敢作声了。在她心目里,儿子吃百家饭了。

三年后,我有了正式工作,从此,与书结下的缘分越来越深,也学“写书”了。

1981年,我的中篇小说《光明行》发表,1984年,我应邀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御林军枪声》,1986年登上央视。

大概就是当年,有一天,我去新华书店,那时难得去了,即使去,也不买小人书的,但总会朝小人书的书柜溜一眼,像回望童年的一幅彩色插图。那一天,我正巧看到一本小人书:《弃暗投明》,心里一动,它跟起义有关吧?我的小说和电视剧,写的也是起义的故事,赶紧请售货员给我一阅。我打开封面,扉页上竟有我的姓名。原来,它是根据我的电视剧编绘的。我当然买了。它成了我买的最后一本小人书,它更是我的小人书了。

我两次搬家,淘汰不少书,包括自己的一些作品。然而,这本《弃暗投明》还在书柜里。每当打开书柜找书时,还会看到它,假如兴致好,拿起来翻翻。它还值得看么?惜缘。


编辑 |  仲一晴
排版 |  苏天行
编审 |  孔   楠
终审 |  朱   正



微信号:

JingJiang_RW

投稿邮箱:

jingjiangyingji@126.com




靖江人文
靖江印记,魁星阁影,悦读流转,共赴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