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父亲 | 陈素志

文摘   文化   2024-07-03 17:03   江苏  

本期作者介绍




陈素志  教师,文学作品偶见一些杂志和报纸副刊。嗜读书,非读书不能过活;爱写作,非写作不能抒怀



本来,队里的牛是轮不到父亲来养的。早年间牛是队里的宝,百十来亩地都要靠它来翻耕,一年四季没得个闲时。所以,每每挑选养牛的人,队里都慎之又慎。被选中的人,除了有专门的工分,还有牛饲料专供的特权,比如黄豆饼,除了牛吃,人偷吃两口也香到尾椎骨。


怀郎就当过养牛倌,我三天两头跑去跟他玩,他将黄豆饼放在铁板上炙,烤得油冒冒的,吃在嘴里脆蓬蓬的。于是我贪心不足,便希望父亲也能做回养牛倌,但父亲是队长,不肯担这个嫌。

然而,没过多久,分田到户了,队里也添了旋耕机,牛便赋了闲,成了没人要的累赘。有人提议,将牛杀了吃肉,但一想到这些年来它老人家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大家还是于心不忍。父亲一咬牙:“我来养吧!”牛即成了我家的一个成员。

我家西山头有间闲置的厢屋,改吧改吧成了牛屋。牛屋前后都有窗户,天暖和时就打开,刮冷风了就用塑料布钉封起来。


前檐堆放着草科:麦穰、豆秸、干稻秧、花生藤等。紧贴南墙沿,横卧着一只碌碡,挽着牛鼻绳。还有粪箕和木桶,这是等牛屎牛尿用的。牛拉起屎尿来又急又多,不及时清理出去,一天就能堆起一座小山。

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平时地里的活计,一回家就往牛屋里钻,我也跟在后面帮忙。

我们用铁耙子从草垛上扯下牛草,捧到场院里,用铡刀铡细铡碎。嚓嚓的铡草声,像渔妇刀刮鱼鳞,又像春蚕咀嚼桑叶。牛儿喝的水必须是从河里现挑的活水,当时我们村已自办自来水厂,但牛一喝自来水就跑肚拉稀。所以,每天傍晚父亲都要给牛屋里的水缸担一缸水,晚上的水温冷相当,牛喝了舒服。

父亲说,喂牛像养孩子,要知热知冷。夏天屋里又闷又热,父亲将牛牵到腰沟,让它下水打汪,潜到河边大银杏树阴的水里泡澡。适逢蚊蝇多的时候,父亲就燃起麦芒,上面覆一把青草,焚起浓烟来驱蚊蝇。


那时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雪也下得特别大,屋檐上挂的凌冻都尺把长。父亲生怕牛冻伤,必要在牛睡觉的地方铺上厚厚的干草或垫上旧的棉絮。有时候我们也干脆睡在牛棚的草堆上。奇怪得很,在父亲的拥抱下,和老牛的响鼻声里,我往往能很快入眠,而且从未感到过冷。

社员都夸父亲养牛细心周到,都说应该适当给点补贴,父亲急忙摆手谢绝。其实当时都分田到户了,公房都拆了,队里拿什么补贴。最后大家商量,将西头老江堤上的几分荒田给我家,算是给老牛种山芋藤的口粮地。父亲勉强同意,同时坚称,一旦老牛没了,地还还给队里。

听说,古代的公冶长会说鸟语,我父亲却通牛语。

有一天,我一觉醒来,看见父亲端着一簸箕草料往牛屋跟前去。老牛看见他,赶紧转过头来朝向他“哞哞、哞哞”叫。父亲轻声对着牛说:“安静安静,慢慢吃,慢慢嚼。”他顺着木槽均匀地洒料。他自言自语:“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吃的是草料,出的是苦力,到头来只有我陪你哦……”牛好似听懂了,喷着响鼻,朝父亲身上拱了拱。

有时,父亲向我讲述这只老牛的来历。我们队穷,一直没有耕牛,大家勒紧裤带攒了五六年,才买了一只黑水牛。“牛是生产工具,生老病死都要向村、乡、县逐级汇报的。不能伤牛,更不能杀牛。搁古代,杀牛就是杀人,是要拿命抵偿的。”

有一次老牛病了,喂料时,父亲特地用筛子过了一大盆瘪稻子,挖了两瓢麦麸,一大瓢豆腐渣,在木桶里搅拌好,给它加餐,直到病好。还有一次,老牛拉稀,父亲找来香樟树皮,烧成灰,和在牛料里给它吃,没几天就好了。后来有一次,我同样拉肚子,父亲也用此方给我治,也治好了。我很好奇,父亲说:“这有啥,牛是动物,人也是动物。同一个病,同一种疗法。”我竟无言以对。


牛老了,父亲舍不得让它干活,就这么圈养着。

有一年春耕,父亲下地排田,让我在家照料老牛。隔壁的秋郎家里地多,忙不过来,就来我家借牛,想将老港边那块自留地翻一遍。秋郎给了我两只肉粽子,我又还没见过牛耕地,就同意了。

哪成想,老牛到了老港边,一来多年不犁地,二来也确实老了,刚套上围脖,发起倔脾气,用牛角抵秋郎的腰,用身体撞秋郎的胳膊、腿部。秋郎被牛撞伤了,甩开鞭子狠命地抽。

我吓坏了,扔下还没吃的一只肉粽子,沿着田埂狂奔,大声喊着父亲:“救命,救命,老牛要被打死了,秋郎也要被撞死了!”父亲在自家地里听到喊声,扔了钉耙,连跨三个排水沟,拉住了老牛,也救了秋郎。

后来的小半个月,父亲始终铁青着脸,在牛屋进进出出;我也始终低着头,不敢正脸看他一眼;秋郎更是看见他就躲,不敢打半个照面。

一年之后,老牛还是死了,据乡里说,这是分田到户后唯一自然死亡、寿终正寝的公家牛。西沙从此无耕牛矣。老牛被埋在队里分给它的口粮地里,父亲围着地边,栽了五六棵银杏树,对我说:“等到我百老归天,你将我也埋到这里。”


编辑 |  仲一晴
排版 |  苏天行
编审 |  孔   楠
终审 |  朱   正


微信号:

JingJiang_RW

投稿邮箱:

jingjiangyingji@126.com





投稿须知


尊敬的作者朋友们,欢迎您向《靖江人文》投稿。《靖江人文》是《靖江日报》传统副刊《魁星阁》、电视栏目《靖江印记》、电台栏目《悦读靖江》的融合平台,为了确保您的投稿能够顺利进入审稿流程,请仔细阅读以下投稿须知:

1. 投稿格式要求

• 实名投稿:请使用您的真实姓名进行投稿。

• 文档格式:统一采用Word文档格式提交,不接受其他格式。

• 文件命名:请将文件名设置为“题目(您的姓名)”,例如:“故乡的秋(张三)”。

2. 投稿内容要求

• 投稿类型:欢迎第一人称原创散文,投稿微信号:jingjiangyingji@126.com

• 用稿标准:我们倾向于非虚构、接地气、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如果您喜爱朗诵、摄影,我们也期待您附带一份音频或图片一并投稿。

• 投稿数量:请勿重复投稿已投过的稿件,不要对同一篇稿件进行反复修改和投稿。同时,请不要一次性投稿多篇作品。

3. 稿件长度和修改

• 字数限制:来稿字数建议不超过2000字。

• 稿件修改:编辑可能会根据自身定位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被删改,请在文末明确说明。

• 全媒体平台分发:我们可能会对来稿择优进行多平台分发(例如电视、广播、公众号等)。如果您不希望文字出现在相关平台上,投稿时请注明。此外,编辑如需对来稿进行音频化或视频化处理,会提前与您联系,在得到您的同意后进行下一步创作。

4. 审稿和回复

• 审稿周期:由于作者众多,编辑精力有限,我们可能无法回复每一位作者是否采用稿件。如果您的作品在三个月内未被发表,可视为未被采用。

• 一稿多投:我们不反对一稿多投,但请在作品被其他平台采用后及时告知我们。

5. 其他注意事项

• 请确保您的作品为原创。

• 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含有违法内容。

•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投稿须知的所有条款。

  我们期待您的佳作,感谢您对《靖江人文》的支持与信任!




靖江人文
靖江印记,魁星阁影,悦读流转,共赴心灵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