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机 | 周竹青
文摘
文化
2024-10-05 17:00
江苏
▎本期作者介绍
周竹青 1963年出生,高级教师,从教42年,退休后返聘于靖江市教育局关工委。
记得上小学时,美术老师给我们画了台电视机,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画,信口说了句顺口溜:“电视机,真神奇,会讲故事会唱戏!”这算第一次知道了电视机,知道它是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的家用电器。第一次看到电视机那是1976年。我在上初中,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敦义乡大会堂有电视看。我恨不得长着翅膀一下子飞过去。放学后,我约了几个伙伴,冒着被父母打骂的风险,径直步行去敦义。消息不假,在敦义乡大会堂门口的小阳台上,摆放着一台小方凳大小的电视机,门口的广场上已有不少人坐着长凳等待观看。夜幕降临,电视开始播放,屏幕上不停地闪动着银白的光,偶尔看到模糊不清的画面,听到播音员的声音。这次尽管有点失望,但总算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电视机。上世纪80年代初,村子里一个在上海做裁缝的青年购买了电视机。这消息迅即传遍了全村。每天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凳子聚拢到他家。为方便观看,主人索性把电视机移到室外。这电视机比在敦义看到的要大一些,信号也稳定多了,要是雪花点太多,主人便将用毛竹竖起的天线调整一下方向,听到大家说“好了”就行。记得当年播放的电视剧《霍元甲》中唱道:“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也就从这时起,我心中萌生出一个念头:什么时候自家也有电视机就好了!几年后,我谈上了对象,正在为结婚作准备。“男方出礼金。女方陪嫁妆”是当时的习俗。离喜日为期不远了,几经侦察,发现对方所陪的电器里只打算买一台收录机,这在当时已算比较高档了,我偷偷和那口子商量:为让你家涨面子,我再贴补一些,陪一台电视机。第二天我跟我任教所在的校长汇报了想法。校长是个爽快人,他知道我的苦衷,当即让我写了张“400元”的借条,每月从我的工资中扣20元偿还。校长大笔一挥“准借!”从这时起,我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也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当年的那台黑白电视机早已被上门收废品的带走了。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各种家用电器产品日新月异, 液晶电视、超薄型电视、投影电视、高清电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而今,谁家没有几台不同规格的电视机?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又让电视机渐渐被冷落,甚至被淘汰。电视机虽小,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生动演变正是伟大祖国不断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微信号:
JingJiang_RW
投稿邮箱:
jingjiangy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