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介绍
秦 进 靖江人,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协会员,靖江市地名研究会顾问。
这两年,母亲一直在广州生活。跟大多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老年人一样,母亲人在广州,心还在靖江,挂在她一辈子住的老埭老屋里,舌尖,更停留在她一辈子的靖江味里。
新春佳节时,虽然也会学广州人买橘买花,母亲还是按照靖江风俗过年,从廿四夜吃小豆饭敬灶家菩萨开始,蒸馒头,裹馄饨等,母亲一样不少。我和太太想去街上买点馒头、包子、馄饨或者“云吞”来,父亲也懒得动,同意买现成的。母亲摇头,说街上个不好吃,要自己弄,才有靖江年味。
年纪大,又路途遥远,今年清明节,我不让父母回去,年年要上坟化纸、过节烧周年的母亲好像丢了魂,一遍遍念叨“老祖宗嫑争怪,回头家去多烧点”之类的愧疚话。广东响雷早,没到惊蛰就会打雷,第一个雷时,她还要习惯到每个房间去拍拍枕头。
到立夏,母亲准备忙馄饨,我晓得靖江人立夏一定要吃馄饨,因为有俗话“立夏不吃馄饨,死了没得坟墩”,所以也就不拦她。母亲到店里买了皮子和肉,亲自斩肉烫菜忙馅料,其实,家乡味我们也是喜欢的,只是怕老母亲太累了。当然,为了吸取之前的教训,做活计不可透支身体,只能当个娱乐,一切以不影响健康为要。
前阵子去珠江边玩,母亲老远看见水边有一簇芦苇,瞬间来了劲,不顾康复尚嫩的腿脚,执意朝江边跑,母亲这一“闹钟”举动,提醒我端午快到了。堵不如疏,就顺了她的意,父亲也赶紧下去帮做对手。
广东的芦苇叶子很大,母亲边打箬子边赞叹:“靖江雕花头没得咁大个箬子个!”一把又一把,母亲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看见母亲芦苇丛中的身影,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母亲年轻时拿着一根细长的竹竿早出晚归打箬子的情景。
这次我们也不说去超市或者街边买现成的粽子了,主动帮母亲准备糯米、枣子、小豆、花生等材料。箬叶是粽子的衣服,关乎体面,所以挑、洗、烫箬叶等事情,都由母亲亲自完成。
广东的粽子,形状有扁有长有椭圆,个头也很大,大的有半斤,有一种叫“糯米鸡”的街边小吃,糯米里面放着鸡肉、排骨、冬菇等馅料,用荷叶包裹,是很多白领边走边吃的早餐,一个就可以吃饱。
广东的粽叶很丰富,不但有荷叶、芦苇叶,还有竹叶、芭蕉叶等。至于粽子的包法,母亲也见过,广州人做事“稍刷”,包起粽子来动作飞快,手抓糯米朝箬叶上一放,再放一块腌好的叉烧肉,或者咸蛋黄,然后一卷,用绳子绕几绕,只十来秒的功夫,一个大号春卷一样的粽子就完成。说是包粽子,其实是卷粽子。当然这是店里商业化的包法,私家厨房的包法还是很讲究的。
广东粽子这种大个的“蠢腔”,不符合母亲的审美,做事认真的她当然也不喜欢这种“插烂污”的包法,她要包的,不,她要扎的是靖江正宗的三角粽。
母亲把水里的箬叶拿出两片,在手里叠起、抹平,轻轻弯成锥状,用勺子把拌着小豆的糯米舀进去,再放两粒枣子,或者一块腌好的肉,然后把多余的箬叶尾巴盖上去,包边,捏紧,不留一丝缝隙,不漏一点风口,最后,把粽子送到嘴边,用咬在嘴里的蒲条把粽子绕牢扎紧,并用剪刀把多余的尾叶剪去(有肉的就不剪,或者在绳子上区分)。
一个粽子的好丑全在这个“扎”字上,一要扎全,不能漏气,二要扎紧,不能松垮,否则,粽子一烧就会变形散架。所以母亲在最后的工序上动作非常用力,力求完美。裹馄饨,扎粽子,过去靖江女人的家务考核标准全在这一“裹”一“扎”上,是非常考验靖江丫头的“出手”的。
年轻时,母亲动作麻利,粽子扎得飞快,现在,母亲老了,一个粽子扎了差不多三分钟。但不管快慢,质量是一样的。你看这靖江式三角粽——棱角分明,结鼓结样,外表挺刮光洁,内里饱满紧实,个头不大不小,有形状有样式,像靖江人家个丫头或者老小——两个字:“体面”!
这里要多说一句,母亲扎粽子,要求纯天然,捆绑的绳子坚持要蒲,蒲有一股草木清香,但在广州,蒲不容易遇到,有时只能用棉绳替代。
粽子扎好,下高压锅,再放几个鸡蛋,大火小火半小时,软糯香甜的粽子就出锅了,这一刻,家里弥漫着一股粽子的芳香,它也是家乡的味道。每次出锅,母亲都要第一个吃,享受自己的成果,也鉴定产品的优劣。母亲也会送几个给邻居,或者小区的小朋友,大家都称赞母亲的手艺,对来自千里之外的形状和香味很感兴趣。
端午的习俗全国大同小异,广州过端午,跟靖江差不多。扎粽子、插艾条、挂香囊……靖江有的节目广州都有。还有一个节目靖江没有,那就是“扒龙舟”,场面非常热闹,到那天,在现场一边看赛龙舟,一边吃靖江粽子,那味道更正。
食在广州,广州的小吃全国闻名,母亲也很喜欢。其实,母亲对靖江味的执意,并不是广州的东西不好吃,而是远在千里外的母亲对儿时的回忆,对家乡的思念,对朴素的坚守,这刻在基因里的靖江味,在将近80岁的母亲身上愈发浓厚。她一直说,“只要我忙得动,就算来天涯海角,我也要吃靖江饭过靖江节。”
微信号:
JingJiang_RW
投稿邮箱:
jingjiangyingji@126.com
投稿须知
尊敬的作者朋友们,欢迎您向《靖江人文》投稿。《靖江人文》是《靖江日报》传统副刊《魁星阁》、电视栏目《靖江印记》、电台栏目《悦读靖江》的融合平台,为了确保您的投稿能够顺利进入审稿流程,请仔细阅读以下投稿须知:
1. 投稿格式要求
• 实名投稿:请使用您的真实姓名进行投稿。
• 文档格式:统一采用Word文档格式提交,不接受其他格式。
• 文件命名:请将文件名设置为“题目(您的姓名)”,例如:“故乡的秋(张三)”。
2. 投稿内容要求
• 投稿类型:欢迎第一人称原创散文,投稿微信号:jingjiangyingji@126.com。
• 用稿标准:我们倾向于非虚构、接地气、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如果您喜爱朗诵、摄影,我们也期待您附带一份音频或图片一并投稿。
• 投稿数量:请勿重复投稿已投过的稿件,不要对同一篇稿件进行反复修改和投稿。同时,请不要一次性投稿多篇作品。
3. 稿件长度和修改
• 字数限制:来稿字数建议不超过2000字。
• 稿件修改:编辑可能会根据自身定位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被删改,请在文末明确说明。
• 全媒体平台分发:我们可能会对来稿择优进行多平台分发(例如电视、广播、公众号等)。如果您不希望文字出现在相关平台上,投稿时请注明。此外,编辑如需对来稿进行音频化或视频化处理,会提前与您联系,在得到您的同意后进行下一步创作。
4. 审稿和回复
• 审稿周期:由于作者众多,编辑精力有限,我们可能无法回复每一位作者是否采用稿件。如果您的作品在三个月内未被发表,可视为未被采用。
• 一稿多投:我们不反对一稿多投,但请在作品被其他平台采用后及时告知我们。
5. 其他注意事项
• 请确保您的作品为原创。
• 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含有违法内容。
• 投稿即视为同意本投稿须知的所有条款。
我们期待您的佳作,感谢您对《靖江人文》的支持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