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 陆红娟
文摘
文化
2024-09-29 17:00
江苏
▎本期作者介绍
陆红娟 1973年出生,小学教师,泰州作协会员。在《靖江日报》发表过多篇文章。
门前那条路,最初是两边长满茅草的田埂。后来,因为前村的住户子孙满堂,一部分出宅到村后的地块,逐渐成了个新埭。走的人多了,路也宽了些。小时候我们上学,碰上雨天,大部分成了泥腿子,少数人娇气,家长驮着去学校。我是个逞强的小孩,不用母亲送,走路起飞,所以泥浆总是甩到半背。每次回家,母亲总是笑弯了腰抱着我:“宝贝——”我很喜欢母亲的拥抱,我知道母亲很宠我们,不然不会十岁才彻底断奶。大人们上班远,雨天骑车一会就被烂泥卡住了车轮,得停下来用树枝拆泥巴,大力士一般出门就把铁家伙扛在肩上,到了大路上才放下再骑。芬芬在城里布厂上班,找了个好人家。每次下雨,公婆总是接送到大路口,她那辆陪嫁的凤凰牌女式自行车总是帮擦得蹭亮。村里人遇见芬芬的妈说“你家芬芬一脸福气,没办法,天给的!”芬芬的妈笑着说:“啥福,薄福!”村里的大毛裁缝出身,后来做起了服装生意,赚来的第一桶金拿出了一万元修路,门前的路就成了方圆几里都羡慕的石子路,足够可以开一辆拖拉机那么宽。路宽了,走的人多了,车也多了,拖拉机来来回回频繁了,这个新埭从原来的几户变成了十几户,埭慢慢在延长,得先建新房。这条路的两侧是自留田,原本路基就不够夯实,路很快这里那里出现了塌方。曾有人说,搬块大石头不准大车走,大家觉得太小家子气,没名气,当时做这条路可算整个金星大队最气魄的。于是,几个大户商量出资重新做一条更宽的十字路,什么车都不怕。这路宽了,果然是个好兆头,车来车往频繁了,村里热闹了,亲戚朋友走动勤快了,最关键的是几户人家生意越来越火红,孩子们纷纷考上了好的学校。村人习惯站在门口朝路头看,猜今天这辆车是去谁家的,然后等着车里的人把窗户放下来,探着头打个招呼问个路。有一年,供电系统要在村西建一个电力塔,跟村人商议,同意建设的话可帮村里造一条双倍宽的水泥路,对面来车可以交车。村人同意了,原来的路的确不够宽,一边野猪场的排污道,一边直削下去的河坎,胆小的女司机不敢开到家门口,停在海鸿生态园,或者加油站附近,步行回家。从那以后,谁都可以放心开回家了。村子东面的楼板桥也恰逢城乡建设拨经费,所有的危桥,木桥,楼板桥统一标准建成宽阔的水泥桥,还加了不锈钢扶手。那个两块楼板宽、有坡起坡落的桥、只有男人敢从上面飙车的桥就这样成了过去式。以前90岁的梅英奶奶的60岁的小女儿回来看她,回去总要送她,看着她趟着电瓶车过了桥,再回去。这个温暖的场景,会封存在记忆里。如今的农村,可谓四通八达,条条大路通罗马。夜晚的路灯下,锻炼的人话着家常,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村子又热闹起来了。微信号:
JingJiang_RW
投稿邮箱:
jingjiangyingj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