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程雅雯等|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财经   2024-10-11 16: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

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

作者简介

程雅雯(1999—),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闫思宇(1999—),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龙媛(1998—),女,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专职辅导员

摘要

近年来,中国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2020年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互联网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2)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信息获取及社会资本增加,由此减少劳动者的教育错配;(3)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现象均有缓解作用,且更有利于减少包括女性、低社会经济地位和农村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群体的教育错配情况。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提升就业公平层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教育错配;信息获取;社会资本;高质量充分就业

引用格式

程雅雯,闫思宇,龙媛.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劳动者的教育错配吗?——基于信息获取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5):81-95.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问题提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从劳动者个体角度来看,其内涵应包括较高薪酬、快乐工作、惬意环境、发展前景、权益保障以及学历与求职岗位相匹配等。近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受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影响,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未能完全匹配,出现了诸如“高学低就”“大材小用”的劳动力教育错配情况。教育错配为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求职岗位学历要求不匹配的情况,包括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前者会造成劳动者能力的浪费,使其承受工资惩罚;后者则会导致劳动者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教育错配不仅不益于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人才资源浪费,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的稳定发展。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有效缓解教育错配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在增加就业机会、拓宽信息渠道和提升社会资本等方面均有着积极意义。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掌握更充分、信息渠道更广泛的劳动者能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根据社会资本理论,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劳动者在社会支持和信息获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考虑到互联网在信息获取渠道拓宽和社会资本提升方面的积极意义,互联网使用是否也会对劳动者的教育错配情况起到缓解作用?此外,如果上述影响确实存在,互联网使用会更有益于何种特征的劳动者,是否会有助于就业公平的促进?

二、创新之处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2020年数据,基于微观个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影响,丰富了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市场表现影响的认识,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层面的积极意义。第二,本文从互联网使用的角度出发,发现互联网使用有效缓解了教育错配,由此为解决教育错配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第三,本文发现了互联网使用对不同劳动者教育错配的异质性影响。特别地,互联网使用对女性、农村劳动者等特定群体更加有利,这一发现体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普惠意义,对进一步普及互联网以改善就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教育错配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对不同群体的异质性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减少劳动者教育错配情况的发生。在选取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使用多个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这体现了互联网使用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层面的积极意义。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上述结果的出现主要在于使用互联网可以增加劳动者互联网信息的获取以及社会资本的拥有量,从而有助于劳动者找到与自己学历更加适配的工作。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均有缓解作用,且在改善求职时的教育错配情况方面,其更有利于女性劳动者、低社会经济地位劳动者和农村劳动者等特定群体。这一发现说明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对就业公平有着正面影响,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和提升阶层流动性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优化升级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备,不断提高互联网普及率,缓解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相对于较发达地区,相对贫困及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面和普及率仍亟待提高。不断提高网速、降低上网费用,提高偏远地区和特定群体的互联网可得性将有助于提升居民福利和社会福祉。

其次,促进求职市场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就业帮扶体系和劳动者信息共享平台,为劳动者教育匹配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和创新动能。具体地,借助以互联网为首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建立内容更丰富、覆盖面更广泛、交流更顺畅、使用更便捷的网络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完善工作搜寻和匹配机制,缓解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及二者内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减少教育错配情况的发生。

最后,不断提升劳动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社会网络观。继续提升劳动者数字化技能水平,搭建终身数字学习体系,降低特定群体的互联网使用门槛,实现互联网的广泛推广和有效使用。同时,需要引导劳动者积极使用互联网拓宽社交网络,提升各类社交网络的联结强度,从而提高社会资本水平。政府应该给予特定群体更多的重视,为其提供互联网使用的培训,增强互联网的可及性,并帮助其提升互联网信息甄别意识,由此进一步促进求职过程的就业公平,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5期第81—95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第2期

· 2024年第3期

· 2024年第4期

· 2024年第5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