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版)张燕、潘亚楠|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创造机理:资源编排理论的视角

财经   2024-06-05 14:30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

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创造机理:资源编排理论的视角

作者简介

张燕(1980—),女,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潘亚楠(2000—),女,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乡村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以资源编排理论作为基础,构建“资源编排—利益联结—创造价值”模型,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政府+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下的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过程。研究结果表示,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编排行为的差异,特别是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结合方式。资源编排与利益联结的交互配置凸显了乡村资源与组织主体之间关系的迭代升级特征

关键词

资源编排;价值创造;乡村产业;案例研究;乡村振兴

引用格式

张燕,潘亚楠.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创造机理:资源编排理论的视角[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3):72-85.


点击音频

收听本期内容提要

❖ 论文体例、参考文献格式等请参见本刊官网和公众号,投稿请前往

https://sdjm.cbpt.cnki.net


一、研究背景

中国一直在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需要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潜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关注度持续增加,相继提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等多业态的发展方式。这些实践为乡村探索多业态、多形式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目前,存在较多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以解释某一特定地区或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为主要内容,关于产业模式如何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缺乏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讨论,也缺乏对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下资源是如何转化成能力以实现价值创造的探索。本文从资源编排理论入手,依靠“资源编排—利益联结—价值创造”逻辑,具体剖析了乡村如何通过资源编排激发内生动力、嵌入外生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

二、创新之处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做出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从乡村产业编排行为出发,具体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政府+企业+农户”三个产业发展模式下的乡村资源编排行为、利益联结机制与价值实现过程之间的内在机理,丰富了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内在发展过程研究;第二,使用探索性案例和方法具体解释了由资源构建到能力的转化再到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相较于以往研究大多关注依靠外界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本文为乡村产业撬动内在资源,激活自身发展活力,实现内外资源整合的过程提供了路径指引。本文扩展了资源编排理论的应用范围,阐释了从多角度剖析乡村产业模式的动态演化与实践机理。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探究了资源编排理论对形成产业发展模式的应用,揭示了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下创造价值的资源编排过程及三种模式的异质性。本文对三个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资源编排入手,完善了不同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由资源编排到价值创造的内在衔接机理。通过构建政府、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匹配关系,为研究价值创造体系提供了关系和资源基础。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适配产业发展导向的资源编排行为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资源,弥补资源缺口,实现协调、融通,提升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形式会反哺乡村产业资源结构,能进一步丰富资源价值,增加资源储存量。

(2)结合乡村发展模式及自身资源优势确定的产业发展导向成为资源编排行为选择的外在动因,其中资源编排行为是有目的性、能动性地管理与利用资源的行为,在将资源转换成能力后产生行为的过程,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与“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三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资源编排行为的差异,资源编排行为在经过资源的获取、融合、开拓等过程中实现动态变化。即资源编排与利益联结的交互配置凸显了乡村资源与组织主体之间的迭代升级,乡村在挖掘自身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为进一步发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部资本,形成本土龙头企业,但生态与经济目标的冲突亟需由政府把控引入的企业,聚焦重点、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制定生产标准,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引领、服务、监督、推动”作用。

本文的实践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有利于拓展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以多元化、多业态的角度看待乡村产业发展。相较于以往关注依靠外界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本文按照政府、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体划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政府+企业+农户”三种基础发展模式,分析乡村产业在撬动内在资源,激活自身内在发展活力,实现内外资源整合的过程。本文结论可以为乡村因地制宜地匹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衍生出“互联网+”、“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模式。其次,乡村产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外部力量相对薄弱且较为偏远的地区,农户可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当有能力吸引外部资本后,乡村可以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为促进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引入政府力量形成“政府+企业+农户”模式。

(全文刊发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第72—85页。

 ※ 阅读提示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电子期刊已上线,新增目录链接功能,敬请扫码体验!

往期回顾

· 2024年第1期

· 2024年第2期

· 2024年第3期

· 2024年重点选题

· 2023年总目次


欢迎关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是由北京市重点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经济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本刊选题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注重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研究方法注重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最新文章